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技术文章  >  医疗  >  正文

物联网技术在临床路径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RFID世界网 收编
来源:《中国医院》杂志
日期:2010-10-28 09:11:13
摘要:在临床路径管理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患者、医疗设备进行自动识别,优化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HIS),有效解决临床路径中重要的节点问题。
  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为深化医院管理提供了契机。在临床路径管理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患者、医疗设备进行自动识别,优化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HIS),有效解决临床路径中重要的节点问题,诸如医疗行为时限、贵重药品、医疗耗材、不合理变更等情况,构建一个实时监控和预警反馈有机结合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隐私安全问题,同时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还有待行业统一标准的确立。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联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实时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在医疗行业中,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可以提高医院对医疗质量管理的效率。在医疗行业中,借助于RFID可以加速医院的数字化进程。使用RFID可以方便的实现对患者的管理、重要医疗设备及药品的追踪,从而实现流程优化,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1 物联网系统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物联网系统由RFID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na)及应用系统组成。RFID标签具有惟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是读取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用于在RFID标签和阅读器间传递射频信号;应用系统负责处理阅读器接收到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在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可以在患者、医务人员、大型医疗设备、各种检验设备中置入RFID传感器,通过对临床路径的过程监控,实现医疗行为的时限管理、特殊医疗耗材及贵重药品的动态管理、患者危急值的管理、临床路径的变更管理。

  2.1基于物联网技术临床路径的一般模型及关键技术

  2.1.1 基于物联网技术临床路径的一般模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临床路径模型以“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为基础架构。相对于信息采集与数据传输,获取医疗健康信息后的数据处理已经在数十年的医疗信息化过程中得到了有效解决。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的逐渐普及,以及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入应用,为基于物联网技术临床路径的发展奠定了应用基础。

  2.1.2 生理、病理信息采集。

  2.1.3 数据传输。基于物联网技术临床路径的网络架构分为短距信息收集和无线数据传输,主要通过患者健康信息收集器和医务人员医疗信息服务器为终端。

  (1)短距无线通信技术。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短距无线通信技术,比如UWB、Zigbee、蓝牙等,使应用于人体的各项传感器采集的信息集中到类似于PDA的手持装置形成的传感器局域网控制单元,即个人健康信息收集器。
  (2)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3G标准通过传感网和TD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可将个人健康信息收集器通过现有无线通讯网传输到远程记录系统、分析系统——医疗数据中心服务器。

  2.2基于物联网技术临床路径对医疗行为的实时监控与预警反馈

  2.2.1 对医疗行为时限要求的实时监控与预警反馈。在现有临床路径线路图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对于医疗服务、病案管理的要求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对于医疗行为时限要求的关键性指标,比如每日患者应接受的检查、治疗和护理项目,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查房时间,书写手术记录人员资格等,根据完成情况通过物联网实时整入医疗数据中心服务器,医疗服务器对比设定参数后,将没有按时完成的项目通过无线通讯技术反馈到医护人员类似PDA或者智能手机的手持终端中。

  2.2.2 对贵重药品、特殊医疗耗材的实时监控与预警反馈。

  2.2.3 对临床路径执行的不合理变更进行监控。医院医疗数据中心服务器对进入临床路径的中可能出现的变更按照预设的编码进行分类。RFID对于临床路径执行过程中的变更(尤其是与医疗服务程序、服务过程相关的变更)上传至医疗数据中心服务器,医疗数据中心服务器进行分析、评估、监控与预警,将初步的分析结果以类似“短信”的方式实时反馈到职能部门与科室主要负责人的手持终端设备,督促其进行整改或采取必要的弥补措施。

  2.2.4 对临床路径中各类危机值的监控与预警。医院对于患者病理状态下的各类检查数据以RFID技术整合入医疗数据中心服务器,系统对偏离正常值比较大的需要紧急处理的病理检查数据,或者不适合进行下一步操作、手术的检查数据进行预警,即时主动反馈结果的同时,系统主动拒绝诸如手术医嘱的开出,保障医疗安全。

  2.3基于物联网技术临床路径对医疗质量的现实分析与优化建议

  2.3.1 患者拥有的具有惟一标识的RFID可以实时存储就医服务的全过程、就医过程中所有的生化以及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就医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以及其他就医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数据,并可以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进行打印或者数据刻录。在医疗过程以及医疗费用透明化的前提下,所存储的信息将为医患双方、第三方在医疗过程中的争议的客观分析与处理提供准确的依据。

  2.3.2 拥有相应权限的职能部门可以用手持终端设备在医疗数据中心服务器下载相关数据。

  3 RFID技术在医院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3.1隐私安全问题


  在RFID身份标签中,记录了病人生命特征和以往就诊历史等病人隐私等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漏,将会威胁病人的合法权益,对医院和病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应用RFID技术时,个人隐私应作为伦理道德,乃至法律层面加以绝对的关注与重视。首先,作为基于在物联网技术采集到的医疗信息上建起来的医疗数据中心服务器必须保持对非授权访问途径的严格禁止。另外所要关注是在非授权的情况下对病人信息的修改,那些可以对此进行修改的人包括医护人员,提供RFID设备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任何情况,只要是数据的保密性是个问题时,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政策层面都必须保证只有那些被授权人士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

  3.2 标准问题

  条形码运用的经验证实,如果缺乏一个统一的行业性的标准,并且所涉及到的各环节都无法遵循统一的标准执行时,新技术的优势发挥将受到莫大的限制。医院在选择物联网标准时也应当注意到:必须选择合适工作频率的有源标签和无源标签,使其对医疗设备的干扰最小。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经正式宣布成立“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负责起草、制定中国有关“电子标签”国家标准,使其既具有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和目前国际的相关标准互通兼容,将我国的“电子标签”发展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