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联网发展及建设的思考
1、2009年IBM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
2、美国将智慧地球当作经济振兴计划的一个核心环节,奥巴马提出这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之一。
3、美国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物联网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4、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5、温总理在2009年8月在无锡考察时针对传感网提出:“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由于将传感网等同于物联网,很快在全国掀起了“物联网”热潮。
6、2009年8月,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台湾演讲中,谈到对物联网的理解,表明了电信运营商有涉入该领域的计划。
7、2009年9月,物联网概念股已成为A股市场的短线涨升引擎,远望谷、新大陆、华东科技等许多相关股票连续涨停。
8、2009年9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组织工作的通知》,RFID、物联网等作为计算机产业及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被列为重点支持领域。
二、物联网的提出
物联网的提出源于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Auto-ID研究中心,进行RFID技术的研发,在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支持下,将RFID与互联网结合,提出了产品电子代码(EPC)解决方案。2005年在世界电联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大公司通过开发射频识别标准,并利用网络技术,为共同建设全球物联网而努力。
1、物联网的相关概念
(1)概念一(目前流行的,广泛见诸报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
(2)概念二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和RFID技术发展的网络,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其实质就是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以实现全球物品的自动识别,达到信息的互联与实时共享。
(3)概念三:物联网就是传感网?
定义: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
功能:借助于节点中内置的传感器探测包括温度、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物质现象。
应用:广泛涉及军事、城市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环境监控等应用领域
2、物联网概念分析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物联网主要涉及RFID和传感器两项技术:
RFID技术的目的是标识物,给每个物品一个“身份证”;
传感器技术的目的是感知物,包括采集实时数据(如温度、湿度)、执行与控制(打开空调、关上电视)。
对上述3个概念,可以划分如下:一个是从RFID技术出发,在RFID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一个是从传感器技术出发,在传感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传感技术的智能网;一个是,将二者融合,构建泛在网。
(1)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在RFID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这种物联网主要由RFID标签、读写器、信息处理系统、编码解析与寻址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和互联网组成。通过对拥有全球唯一编码的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共享,实现开环环境下,对物品的跟踪、溯源、防伪、定位、监控以及自动化管理等功能。
在生产和流通(供应链)领域,为了实现对物品的跟踪、防伪等功能,需要给每一个物品一个全球唯一的标识。在这种情形下,RFID技术是主角,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冷链物流、危险品物流等特殊物流,需要对仓库、运输工具/容器的温度等有特殊要求。可将传感器技术融入进来,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与仓库、车辆、集装箱的RFID信息融合,构建带传感器的基于RFID的物联网。
(2)基于传感技术的智能网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逐渐成熟,并开始进行应用领域,于是提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的物联网概念。由传感器、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为主构成,具有实时数据采集、监督控制和信息共享与存储管理等功能。它使通过网络实时监控各种环境、设施及内部运行机理等成为可能。原来与网络相距甚远的家电、交通管理、农业生产、建筑物安全、旱涝预警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网络监测,有的甚至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控制。
在远程防盗、基础设施监控与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传感器技术是主角,不需要RFID技术就可以构建基于传感技术的智能网。如远程防盗系统,在门窗上安装红外传感器,如果有贼进入,红外传感器监测到,将信息传递给屋里的计算机服务器。服务器根据预设的目的IP地址,通过互联网,向目的IP地址的机器(计算机、手机)发送有贼闯入的信息。
3、我们的理解
物联网=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传感网=基于传感技术的智能网;
泛在网=RFID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其它通信技术间融合形成的“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时不能”的网络。
{$page$}
(1)泛在网
无线网络迅猛发展,无线网络终端(3G等)逐频得到应用,多网融合及泛在网形成初见端倪。
(2)泛在网远景图
4、物联网的工作过程
5、物联网的应用示例
三、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
1、国外现状
技术以RFID为主导,各国RFID市场规模巨大,但应用重点不同:如:韩国RFID结合手机的自动识别应用;日本开展以2.45G为核心技术在医疗、物流、商品流通、农业等广泛应用;欧洲前期开展与EPCglobal相关的一系列物流、药品行业试验测试,零售商积极参与和推动,RFID开始和无线通信WiFi技术融合;美国推动RFID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并得到沃尔玛、宝洁、IBM等跨国公司的强大支持。
标准与技术发展同步推进,网络系统未大规模建立,小规模RFID应用运营较多,真正意义的全球EPC网络没有建立。标准与技术发展同步研究。政府关注度高,给予积极的财政支持,欧、日、韩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划。
{$page$}
2、国内现状
国家技术政策支持
2006年,科技部等十五个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 》;2009年将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列入《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8年国家发布了RFID频段规定,《800/900MHz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规定(试行)》
目前,工信部成立了电子标签标准化工作组,开始组织制定RFID相关技术标准。试点应用生产制造、物流(车辆、集装箱)、防伪、军事后勤、大型会议等领域开展试点。相关单位与组只积及参与国际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合作项目
国家金卡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各行业的支持下发挥了引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作用。正在筹建物联网标准化联合研究中心。
3、当前影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尚未制定我国物流联网发展的总体战略,没有形成物联网的国家规划;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尚不完善;技术、产业相对落后;应用仅限于小规模闭环应用,开放性不足;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对物联网认识不足;信息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四、中国物联网建设方案
1、建设目标
建立我国国家物联网管理中心,构建国家CRS解析系统;
建立行业或区域物联网管理中心;
建立行业或区域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2、建设原则
自主创新原则
服务于产业原则
开放、协作、共享原则
国家信息安全原则
3、中国物联网基本架构
4、中国物联网功能结构
5、中国物联网解析系统基本结构
{$page$}
6、全球物联网解析系统基本结构(设想)
7、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中国物联网体系架构研究与标准制定
物联网管理体系研究及规则制定
物联网性能测试与评价技术与标准
RFID、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与标准制定
物联网物品电子编码技术与标准
物联网编码解析关键技术与标准制定
物联网数据模型和表示方法。
物联网中间件技术与标准
物联网资源搜索与服务发现关键技术与标准
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关键技术与标准
公共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标准
物联网安全技术研究与关键标准制定
8、物联网解析系统建设策略
全国CRS系统的建设可以有两种方式分别是统一建设和分级建设:
统一建设
由国家统一建设和维护全国CRS系统。行业、区域需要建设CRS节点时,向国家提出申请,由国家统一建立和维护相关节点。
分级建设
国家只负责建设和维护CRS国家级根节点,各行业和区域建设和维护各自的行业/区域CRS根节点以及行业/区域内部的CRS节点网络。各行业和区域CRS节点须向国家申请和注册。
(1)国家统一建设方式
国家制订统一的CRS标准,开发标准的CRS软件,建设和维护全国CRS网络,并提供统一的各行业/区域应用系统(管理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企业IS系统等)的接入接口。
优点:由国家统一建设和维护CRS这一物联网基础设施,行业、企业只需要接入即可,数据交换不会存在障碍。
缺点:建设资金庞大;不利于调动行业积极性;需要针对各行业/区域的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2)分级逐步建设方式
国家制订国家CRS标准,行业可制订各自的行业标准。
国家负责国家CRS根节点的建设和维护,并负责与国际物联网互联。
各行业向国家物管中心注册,建设和维护各自的CRS根节点。
行业根节点以下的子节点在行业物管中心注册,由行业负责建设,并报国家物管中心备份。
9、中国物联网发展途径: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由点到面,逐步推进;需求引导,自主创新;广泛宣传,发动社会;
五、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在物联网相关工作
开展RFID应用测试、标准研究等;完成交通行业RFID物品编码;研究中国物联网建设方案;开发和建立开环集装箱物联网演示系统;
我国应在未来全球物联网发展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维护经济信息安全,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