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日“3.15”与RFID打假
作者:赖 熠
来源:《RFID技术与应用》
日期:2009-07-08 09:10:39
摘要:本文介绍了消费者权益日“3.15”的由来与现状,进而提出利用RFID技术打击假冒伪劣。最后分析了利用RFID打假有难度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消费者权益日“3.15”的由来和现状
“3.15”即“国际消费者权益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Protecting Consumers’Rights)。
为了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促进各个国家、地区消费者组织的合作与交往,更好地开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确定每年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一日期的选定是基于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于1962年3月15日在美国国会发表的《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咨文》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消费者的“四项权利”,即:获得消费安全的权利;取得消费资讯的权利;自由选择商品的权利;合法申诉的权利。
从1983年以来,每年3月15日,全球各地的消费者组织都举行大规模的活动,宣传消费者的权利,显示消费者的强大力量。其中包括发布新闻公报、向公众介绍消费者组织的活动;告诉人们消费者组织将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做哪些工作;通过报纸、刊物、电台和电视节目进行宣传,在学校发放宣传材料或消费者刊物。组织消费者权利的演说,努力提高消费者的保护意识。有的国家的消费者组织在这一天向公众征集“消费权益歌”,有的组织演讲比赛、保护消费者知识竞赛或进行“一年最严重的损害消费者利益事件”的评定活动;奖励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作出贡献的人;举办各种展览;举办消费教育讲座;有些国家的消费者组织还开展对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检查;举行集会、演出、现场宣传咨询投诉和义务服务等活动。
我国自1987年开始,每年的3月15日,全国各地消费者组织都联合各有关部门共同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运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成果,促进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宣传活动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意义深远的社会性活动。
不可否认的是,自从有了3.15,似乎教会了消费者如何维权,说白了,是本来就该用法律来维护消费者自己权益的一堂补习课。同样不否认有消费者的不懂法,但更大程度上,不光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产品生产厂商的强势地位和对利益的追逐,就不能不说是消费者的无奈了,中国消费市场打假任重道远。
如今在中国市场上,有明目张胆的使用与名牌相同商标、名字的假冒伪劣产品,这些产品质量比原品牌差但价格比较低廉,有的时候消费者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还有一种更为高明的手段,那就是有些厂家从产品的标志和名称上下功夫,使其与某些名牌相似,从而误导消费者。前一段时间,新加坡“鳄鱼”起诉法国“鳄鱼”,理由是新加坡鳄鱼独立创造了鳄鱼商标,也在法国公司之前进入中国市场。据悉,新加坡“鳄鱼”的商标头部朝左,身形细长,嘴微张;而法国“鳄鱼”的商标头部朝右,身形粗壮,嘴张开并露出锋利牙齿。此外,法国品牌“巴黎欧莱雅”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叫相似名字的不仅有“法国欧莱雅”,还有“欧洲欧莱雅”,而“法国欧莱雅”又有“香港”和“广州”两家。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有多少人知道自己要买的“鳄鱼”头朝左还是朝右,嘴巴是微张还是张开?又有多少人要买的“欧莱雅”到底是要买“巴黎欧莱雅”还是是“法国欧莱雅”或者又是“欧洲欧莱雅”?于是就一度出现了法国品牌撤出中国市场的危机。当然,假冒伪劣产品所影响的不仅仅是厂家,其实,直接受伤害的还是一线的消费者。
中国消费品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形势如此严峻,除了管理制度本身之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来维护消费者权益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2 RFID技术如何打假
打假是保护国家、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是正当、有序竞争的必然要求。然而,国内市场上的防伪产品所采用的防伪技术绝大部分仍然是在纸质材料上做文章。常见的传统防伪技术有:全息图案、变色墨水、产品和包装上面的隐蔽标记。然而,这些技术或产品不具备唯一性和独占性并且一出现很快就被复制,防不胜防,从而较难起到真正防伪的作用。
RFID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在防伪领域的这一技术缺陷。
RFID防伪目前有几个方法:一是靠唯一的ID号来完成,同时配以一些算法实现安全管理; 二是硬件方法,设计损坏式标签,标签一旦被损坏将不能被复制或模仿;另外将前面两种观点融合的方法也被看好。
电子标签内植芯片并且内含全球唯一的代码或商品编码信息,该代码只能被授权的读写器所识别。同时标签内信息与读写器唯一编码一起通过通信网络发送到防伪数据库服务器进行认证。另外,当标签被损坏后,信息将无法被读取,这样将保护标签内内容不被窃取,来达到防伪目的。
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制作的电子标签作为防伪标签,利用移动通信网络的短信功能,综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密技术和通讯技术,推出的移动短信防伪系统,可以为防伪、辨伪提供一种全新、经济、快捷、有效的解决手段。当需要查询商品的真伪时,用户只需通过有射频识别功能的手机便可随时随地通过专用特服手机号码,以短信的形式访问信息中心RFID标签信息自动查验系统,获得查询结果。这样,只要用一个手机就可以代替普通读写器而达到防伪的目的,操作起来方面多了。
目前,国际、国内在利用RFID技术进行防伪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
(1)证件、票据防伪
国际上在护照防伪、电子钱包等方面已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比如可以在标准护照封面或证件内嵌入RFID标签,其芯片同时提供安全功能并支持硬件加密,符合ISO 14443的国际标准。国内在此领域也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应用,二代身份证的推广应用就是典型代表。在票务防伪方面,有些应用迫切地需要RFID技术,例如在火车站、地铁以及旅游景点等人流多的地方,采用RFID电子门票代替传统的手工门票来提高效率,或是在比赛和演出等票务量比较大的场合,用RFID技术对门票进行防伪。不仅不再需要人工识别,实现人员的快速通过,还可以鉴别门票使用的次数,以防止门票被偷递出来再次使用,做到“次数防伪”。
(2)食品、药品防伪
1996年引进的OxyContin,作为救命用的止痛药物,用户一直以来对其持欢迎态度。但与此同时,由于其容易使人服用上瘾和滥用导致了众多偷窃和药品造假现象,使其已经成为非常具有争议的药物。因此加强对药物的监管和防伪越来越迫切。
如今,OxyContin已经成为Purdue Pharma L.P制药公司最成功的药品。为了有效打击药品伪造及偷窃行为,Purdue启动了一个测试程序,其中Stamford、Conn.公司将微型RFID电子标签应用于OxyContin的包装瓶上及其他药物Palladone的包装上。采用RFID技术将小的电磁芯片配置到产品——从纸板箱到单个标签中,都能够被另一个设备——读写器所读取。该技术帮助Purdue创建了一个电子“药物家族”数据库,使得公司在供应链中能够追踪产品,从生产商到批发商再到药剂厂。而在以前此类信息一般保存在纸质文献中。使用RFID技术,Purdue能够扫描和记录运往沃尔玛和H.D. Smith药品批发集团分发中心的每一个纸板箱中的48瓶OxyContin,而不是每个箱子上的单个标签。读写器扫描芯片并记录每瓶的详细的产品信息及序列号,信息发送到沃尔玛和H.D. Smith, 当他们接收的时候能够校验他们所接收到的产品。
(3)一般产品的防伪
瑞士钟表业防伪也采用RFID技术。瑞士Winwatch公司致力于开发与申请智能化财产特许专利和将RFID技术运用于各种瑞士名表的解决方案特许专利权,考虑到金属表壳对天线频率接收所造成的影响,Winwatch公司将RFID标签镶入手表表面玻璃进行手表的防伪、识别和追踪。并且这项技术在2003年已经得到了瑞士政府的认证。
西班牙儿童服装制造商和零售商Boboli正推行一项旨在应用RFID技术提升单品级服装产品识别的试验项目。服装供应商届时将在每件服装上贴一个Tagsys RapidTRAK UHF EPC Gen 2 RFID标签,其中含有产品类别和型号信息的EPC编码以及一个独特的识别标志。这样,只要将标签内信息与读写器唯一编码一起通过通信网络发送到防伪数据库服务器就可以进行真伪认证了。
3 RFID打假的难度
尽管RFID标签技术能够在防伪领域大显身手,然而目前为止,大规模应用RFID打假的时代并没有到来,假冒伪劣产品依然横行。
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1)“打假”涉及面广,关系供应链的整个过程,没有政府的干预很难进行。
假冒伪劣产品从生产、销售、到消费是由造假厂商、经销商、购买者等环节共同协调完成的,关系到整个供应链。仅仅打击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要完成“打假”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的干预是缺少不了的。
(2)谁买单。
使用RFID技术固然可以达到防伪的目的,然而相比没有使用RFID技术的普通产品,多出来的成本由谁来承担呢?应用RFID进行防伪时,需要电子标签、阅读器、网络、防伪数据库等等。在目前“够用”的情况下,没有哪个环节愿意多出这么一笔成本。
(3)道德问题。
三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在全国引起极大的震动。该事件的爆发是以食用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含三聚氰胺)的儿童出现肾结石等症状为溃决口,进而开始调查的。食品安全检测部门先后检测出包括蒙牛、伊利、雅士利等众多知名品牌在内的多家乳制品企业生产的多批次的婴幼儿奶粉不合格(含三聚氰胺)。此外,血液采集、保管、传输、使用等环节也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导致献血者、用血者处于威胁之下。
而以上种种事件,不能仅仅归于技术缺陷。因为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是人为的,是故意有目的;一些献血者或输血者感染也可能是因为地下血站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使用了RFID标签,也很难避免问题的发生。毕竟,人是活的,当他想故意在质量上做点文章,RFID这条电子狗是看不住的。
因此,尽管RFID是一种实现防伪的重要技术,但是技术再先进,不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也不行。利用RFID技术可以进行防伪和安全标识,但如果像三鹿奶粉这样掺入三聚氰胺然后再加上电子防伪标签,人们将会对“三鹿”更加深信不疑,更加信赖,结果是更多的婴幼儿被毒害。
(4)当今既有不发商贩在造假牟利,也有城管、工商等在打假过程中获利(如罚单)。
当发现有假冒伪劣产品时,工商局可以没收或销毁侵权商品,同时也经常会对制假售假者一定经济处罚。然而,很难保证罚单收入不流入打假者的腰包。
RFID技术的引入会打破了目前的一种平衡关系。
(5)假冒产品有市场。
贫富悬殊是假冒产品横行的温床。有人用十几万买一块“劳力士”真表,就有人用几百块钱买一块假表。在貌似“真品”的表中,虽然同在一个十几万元的价位上,商家就可能以略便宜几十元为诱饵,钩住那些在几个店之间跑来跑去比较价格的买家。但这样的手表也有可能被“动了手脚”,例如机芯真而外壳假。此外,一些改装车,性能不错,但可能是事故车、故障车装修改装而成的。
4 展 望
利用RFID技术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从技术层面来看是完全可行的。要想RFID在防伪领域普遍应用,除了RFID自身及相关周边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还取决于“人”。
首先,消费者应当树立起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意识。从经济学角度,我们可以知道,一件商品的造就有它本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中耗费的东西多它的价值自然就高,这是粗制滥造的东西所不能比拟的。而当今好多消费者都用贪图便宜的心态,既要物美又要价廉。既然有了这个贪图便宜的消费主体存在,那么假冒伪劣的市场怎么会就此枯竭呢?打了旧假又出新假,制假者不断变换手法与方式。因此,消费者应该尽快摘除根深蒂固贪图便宜的“毒瘤”。
其次,国家相应的执法管理部门要从严管理,严格执法。要加大查处大案要案的力度。同时要与整治腐败相结合。坚决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不论案件涉及到什么单位、什么人,都要依法惩处。
最后,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
总之,消费者意识的改变、管理部门严格执法、法律法规的完善就好比一个勇士,而RFID技术就相当于一把利剑。我们相信,手握利剑的勇士必将在与假冒伪劣产品的战斗中大获全胜。
“3.15”即“国际消费者权益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Protecting Consumers’Rights)。
为了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促进各个国家、地区消费者组织的合作与交往,更好地开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确定每年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一日期的选定是基于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于1962年3月15日在美国国会发表的《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咨文》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消费者的“四项权利”,即:获得消费安全的权利;取得消费资讯的权利;自由选择商品的权利;合法申诉的权利。
从1983年以来,每年3月15日,全球各地的消费者组织都举行大规模的活动,宣传消费者的权利,显示消费者的强大力量。其中包括发布新闻公报、向公众介绍消费者组织的活动;告诉人们消费者组织将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做哪些工作;通过报纸、刊物、电台和电视节目进行宣传,在学校发放宣传材料或消费者刊物。组织消费者权利的演说,努力提高消费者的保护意识。有的国家的消费者组织在这一天向公众征集“消费权益歌”,有的组织演讲比赛、保护消费者知识竞赛或进行“一年最严重的损害消费者利益事件”的评定活动;奖励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作出贡献的人;举办各种展览;举办消费教育讲座;有些国家的消费者组织还开展对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检查;举行集会、演出、现场宣传咨询投诉和义务服务等活动。
我国自1987年开始,每年的3月15日,全国各地消费者组织都联合各有关部门共同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运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成果,促进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宣传活动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意义深远的社会性活动。
不可否认的是,自从有了3.15,似乎教会了消费者如何维权,说白了,是本来就该用法律来维护消费者自己权益的一堂补习课。同样不否认有消费者的不懂法,但更大程度上,不光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产品生产厂商的强势地位和对利益的追逐,就不能不说是消费者的无奈了,中国消费市场打假任重道远。
如今在中国市场上,有明目张胆的使用与名牌相同商标、名字的假冒伪劣产品,这些产品质量比原品牌差但价格比较低廉,有的时候消费者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还有一种更为高明的手段,那就是有些厂家从产品的标志和名称上下功夫,使其与某些名牌相似,从而误导消费者。前一段时间,新加坡“鳄鱼”起诉法国“鳄鱼”,理由是新加坡鳄鱼独立创造了鳄鱼商标,也在法国公司之前进入中国市场。据悉,新加坡“鳄鱼”的商标头部朝左,身形细长,嘴微张;而法国“鳄鱼”的商标头部朝右,身形粗壮,嘴张开并露出锋利牙齿。此外,法国品牌“巴黎欧莱雅”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叫相似名字的不仅有“法国欧莱雅”,还有“欧洲欧莱雅”,而“法国欧莱雅”又有“香港”和“广州”两家。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有多少人知道自己要买的“鳄鱼”头朝左还是朝右,嘴巴是微张还是张开?又有多少人要买的“欧莱雅”到底是要买“巴黎欧莱雅”还是是“法国欧莱雅”或者又是“欧洲欧莱雅”?于是就一度出现了法国品牌撤出中国市场的危机。当然,假冒伪劣产品所影响的不仅仅是厂家,其实,直接受伤害的还是一线的消费者。
中国消费品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形势如此严峻,除了管理制度本身之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来维护消费者权益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2 RFID技术如何打假
打假是保护国家、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是正当、有序竞争的必然要求。然而,国内市场上的防伪产品所采用的防伪技术绝大部分仍然是在纸质材料上做文章。常见的传统防伪技术有:全息图案、变色墨水、产品和包装上面的隐蔽标记。然而,这些技术或产品不具备唯一性和独占性并且一出现很快就被复制,防不胜防,从而较难起到真正防伪的作用。
RFID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在防伪领域的这一技术缺陷。
RFID防伪目前有几个方法:一是靠唯一的ID号来完成,同时配以一些算法实现安全管理; 二是硬件方法,设计损坏式标签,标签一旦被损坏将不能被复制或模仿;另外将前面两种观点融合的方法也被看好。
电子标签内植芯片并且内含全球唯一的代码或商品编码信息,该代码只能被授权的读写器所识别。同时标签内信息与读写器唯一编码一起通过通信网络发送到防伪数据库服务器进行认证。另外,当标签被损坏后,信息将无法被读取,这样将保护标签内内容不被窃取,来达到防伪目的。
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制作的电子标签作为防伪标签,利用移动通信网络的短信功能,综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密技术和通讯技术,推出的移动短信防伪系统,可以为防伪、辨伪提供一种全新、经济、快捷、有效的解决手段。当需要查询商品的真伪时,用户只需通过有射频识别功能的手机便可随时随地通过专用特服手机号码,以短信的形式访问信息中心RFID标签信息自动查验系统,获得查询结果。这样,只要用一个手机就可以代替普通读写器而达到防伪的目的,操作起来方面多了。
目前,国际、国内在利用RFID技术进行防伪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
(1)证件、票据防伪
国际上在护照防伪、电子钱包等方面已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比如可以在标准护照封面或证件内嵌入RFID标签,其芯片同时提供安全功能并支持硬件加密,符合ISO 14443的国际标准。国内在此领域也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应用,二代身份证的推广应用就是典型代表。在票务防伪方面,有些应用迫切地需要RFID技术,例如在火车站、地铁以及旅游景点等人流多的地方,采用RFID电子门票代替传统的手工门票来提高效率,或是在比赛和演出等票务量比较大的场合,用RFID技术对门票进行防伪。不仅不再需要人工识别,实现人员的快速通过,还可以鉴别门票使用的次数,以防止门票被偷递出来再次使用,做到“次数防伪”。
(2)食品、药品防伪
1996年引进的OxyContin,作为救命用的止痛药物,用户一直以来对其持欢迎态度。但与此同时,由于其容易使人服用上瘾和滥用导致了众多偷窃和药品造假现象,使其已经成为非常具有争议的药物。因此加强对药物的监管和防伪越来越迫切。
如今,OxyContin已经成为Purdue Pharma L.P制药公司最成功的药品。为了有效打击药品伪造及偷窃行为,Purdue启动了一个测试程序,其中Stamford、Conn.公司将微型RFID电子标签应用于OxyContin的包装瓶上及其他药物Palladone的包装上。采用RFID技术将小的电磁芯片配置到产品——从纸板箱到单个标签中,都能够被另一个设备——读写器所读取。该技术帮助Purdue创建了一个电子“药物家族”数据库,使得公司在供应链中能够追踪产品,从生产商到批发商再到药剂厂。而在以前此类信息一般保存在纸质文献中。使用RFID技术,Purdue能够扫描和记录运往沃尔玛和H.D. Smith药品批发集团分发中心的每一个纸板箱中的48瓶OxyContin,而不是每个箱子上的单个标签。读写器扫描芯片并记录每瓶的详细的产品信息及序列号,信息发送到沃尔玛和H.D. Smith, 当他们接收的时候能够校验他们所接收到的产品。
(3)一般产品的防伪
瑞士钟表业防伪也采用RFID技术。瑞士Winwatch公司致力于开发与申请智能化财产特许专利和将RFID技术运用于各种瑞士名表的解决方案特许专利权,考虑到金属表壳对天线频率接收所造成的影响,Winwatch公司将RFID标签镶入手表表面玻璃进行手表的防伪、识别和追踪。并且这项技术在2003年已经得到了瑞士政府的认证。
西班牙儿童服装制造商和零售商Boboli正推行一项旨在应用RFID技术提升单品级服装产品识别的试验项目。服装供应商届时将在每件服装上贴一个Tagsys RapidTRAK UHF EPC Gen 2 RFID标签,其中含有产品类别和型号信息的EPC编码以及一个独特的识别标志。这样,只要将标签内信息与读写器唯一编码一起通过通信网络发送到防伪数据库服务器就可以进行真伪认证了。
3 RFID打假的难度
尽管RFID标签技术能够在防伪领域大显身手,然而目前为止,大规模应用RFID打假的时代并没有到来,假冒伪劣产品依然横行。
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1)“打假”涉及面广,关系供应链的整个过程,没有政府的干预很难进行。
假冒伪劣产品从生产、销售、到消费是由造假厂商、经销商、购买者等环节共同协调完成的,关系到整个供应链。仅仅打击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要完成“打假”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的干预是缺少不了的。
(2)谁买单。
使用RFID技术固然可以达到防伪的目的,然而相比没有使用RFID技术的普通产品,多出来的成本由谁来承担呢?应用RFID进行防伪时,需要电子标签、阅读器、网络、防伪数据库等等。在目前“够用”的情况下,没有哪个环节愿意多出这么一笔成本。
(3)道德问题。
三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在全国引起极大的震动。该事件的爆发是以食用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含三聚氰胺)的儿童出现肾结石等症状为溃决口,进而开始调查的。食品安全检测部门先后检测出包括蒙牛、伊利、雅士利等众多知名品牌在内的多家乳制品企业生产的多批次的婴幼儿奶粉不合格(含三聚氰胺)。此外,血液采集、保管、传输、使用等环节也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导致献血者、用血者处于威胁之下。
而以上种种事件,不能仅仅归于技术缺陷。因为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是人为的,是故意有目的;一些献血者或输血者感染也可能是因为地下血站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使用了RFID标签,也很难避免问题的发生。毕竟,人是活的,当他想故意在质量上做点文章,RFID这条电子狗是看不住的。
因此,尽管RFID是一种实现防伪的重要技术,但是技术再先进,不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也不行。利用RFID技术可以进行防伪和安全标识,但如果像三鹿奶粉这样掺入三聚氰胺然后再加上电子防伪标签,人们将会对“三鹿”更加深信不疑,更加信赖,结果是更多的婴幼儿被毒害。
(4)当今既有不发商贩在造假牟利,也有城管、工商等在打假过程中获利(如罚单)。
当发现有假冒伪劣产品时,工商局可以没收或销毁侵权商品,同时也经常会对制假售假者一定经济处罚。然而,很难保证罚单收入不流入打假者的腰包。
RFID技术的引入会打破了目前的一种平衡关系。
(5)假冒产品有市场。
贫富悬殊是假冒产品横行的温床。有人用十几万买一块“劳力士”真表,就有人用几百块钱买一块假表。在貌似“真品”的表中,虽然同在一个十几万元的价位上,商家就可能以略便宜几十元为诱饵,钩住那些在几个店之间跑来跑去比较价格的买家。但这样的手表也有可能被“动了手脚”,例如机芯真而外壳假。此外,一些改装车,性能不错,但可能是事故车、故障车装修改装而成的。
4 展 望
利用RFID技术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从技术层面来看是完全可行的。要想RFID在防伪领域普遍应用,除了RFID自身及相关周边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还取决于“人”。
首先,消费者应当树立起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意识。从经济学角度,我们可以知道,一件商品的造就有它本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中耗费的东西多它的价值自然就高,这是粗制滥造的东西所不能比拟的。而当今好多消费者都用贪图便宜的心态,既要物美又要价廉。既然有了这个贪图便宜的消费主体存在,那么假冒伪劣的市场怎么会就此枯竭呢?打了旧假又出新假,制假者不断变换手法与方式。因此,消费者应该尽快摘除根深蒂固贪图便宜的“毒瘤”。
其次,国家相应的执法管理部门要从严管理,严格执法。要加大查处大案要案的力度。同时要与整治腐败相结合。坚决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不论案件涉及到什么单位、什么人,都要依法惩处。
最后,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
总之,消费者意识的改变、管理部门严格执法、法律法规的完善就好比一个勇士,而RFID技术就相当于一把利剑。我们相信,手握利剑的勇士必将在与假冒伪劣产品的战斗中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