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应用客观需求全景分析模型
作者:武岳山
来源:中国自动识别技术
日期:2009-05-07 10:30:35
摘要:有关RFID技术应用热炒过程中所产生的纷纷扰扰正在逐渐散去。透过重重迷雾,人们可以看清楚RFID技术应用的远大目标,或者称其为极限目标——“无处不在”。那么如何有效地推动RFID技术应用的一步步前进?虽然有偶发的市场机遇,但是否可以找出内在的规律与有效的推进办法,则仍需做些分析研究工作。本文提出的需求全景分析模型即是在这一思路下的探索之一。
全景分析模型的思路是针对主题事物分析的一种化繁为简、化无限为有限、化隐密为直观,避免偏差与局限的一种全面分析法。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主题,依据全景分析模型构建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演化出形态各异的全景模型结果。
从广义上看,所有的个体均可以物化,包括人、动物、植物等等。RFID标签与物品的结合可以指代物品,RFID技术的最大应用在物品的流转与变化之中。物流是以物品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的位置、状态、归属等属性上的变化。完整意义上的不变(物品存在仓库中)也可纳入变的分析之中。从一般的意义上看,物流关联的物品位置变化对应于运输,归属变化对应于交易,状态变化对应于物品的质量改变。
全景分析模型
根据全景分析模型的思路和方法,以实物物质流为主题的全景分析模型,其客观分析部分的图形化构造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了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过去、现在与未来等相关重要因素。
一、模型要素分析
全景分析模型是这样一个针对主题事物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演化,揭示其内在相互关系的一个图型化的全景(图形)结果。基本要素包括:
1、关系到主题事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强调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2、关系主题事物发展、演化的关键时机(强调引起事物变化综合因素的联动效果);
3、关系到主题事物相关要素的平行关系(强调事物的客观联系性);
4、关系到随着主题事物发展、变化时主观配套的各项同步准备(强调人的能动性)。
基于全景分析模型的概念,针对主题事物的分析可以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有限元素集。透过对主题事物历史(过去)的分析,结合现行(现在)与主题事物的关联因素分析,可以对主题事物未来的发展、演变做出科学的外推(预测)。遵循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分析、确认并把握事物发展与演化的关键时机,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物质流、信息流与价值流
实物物质流是客观实体。古往今来,物质的流动除了自然界的因素之外,就是人为的因素,尤其是贸易因素。物质流的基本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品的位置、状态或归属发生了变化。物品通过位置变迁、状态或归属的变化实现着实物物品的功能、作用或自身的价值。物品的标识是实现物品区别的简易方法。物质流是与其相伴的信息流服务的主体对象,也是与其相伴的价值流的承载体。
信息流是物质流的信息化反映。信息流与物质流相伴,记载着物质流过程中的变化信息。物品的标识(可采用RFID技术实现)是物品信息化反映的基本要素。与物质流相伴的信息流具有隐性特征。在物质流古往今来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相伴的信息流不断升级、细化并主要体现在时效性方面。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与物质流相伴的信息流已初步具备了超时空的能力。例如,货未到,信息已先到。
物质流体现着物品价值的提升,价值流是物品在物质流过程中价值提升的有效表示。价值流也可以看成是促使物质流产生的重要原动力之一。价值流通常体现着物质流的目的,可以直接与收益相关联。图1所示的全景分析模型中分层体现出了物质流、信息流与价值流三个平行相关的基本元素。三个基本元素之间具有平行相依的关系:物质流为基础,信息流可起到转承的作用,价值流是物质流的目的。
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体现着信息流过程中信息采集的便捷性,主要反映在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与改善信息采集的品质(减少差错)等方面,对信息流可起到升级与细化的作用。同时,便捷的信息采集也可提供更多、更及时与实时的物流信息而无需增加过多的代价。信息流的改善有助于物质流过程的改善与价值流的改善。
分析RFID技术在物流应用中的需求,最关键的问题即是要把握采用RFID技术后是否能够带来增值效果,增值效果的评估应从价值流中找寻答案。投资回报(ROI:Return of Investment)评估的结果可以作为判定新技术应用带来的信息化改善是否具有足够的应用拉动作用。
三、过去、现在与未来
事物的发展应从历史、现在与未来的角度来分析,才有助于对其得到一个完整而有效的过去总结、当前估计与未来的大致判断。从一般的意义上看,“历史”都是确定的,但需要分析研究才能把握真实;“现在”需要分析疏理,才可看清脉络,主次关系;“未来”则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可以因势利导开创未来。
循着历史留下的踪迹,研究主题事物的历史(或过去),有助于分析现在、判断未来的趋势。回头看历史,其中体现着“积淀”效应。能够保存下来的东西已经过了自然选择,自有其保留与存在下来的道理,也由此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的依据。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行业是历史的积淀,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也体现着过去的积淀。
考虑物质流,其最原始的形态是将物品以徒手(人力)方式实现位置的搬移,进一步的发展是利用初级工具(人力/畜力工具),再进一步采用高级工具(蒸汽动力工具),现在普遍采用的现代化工具(油气电动力工具),进一步的发展包括运输工具的改进,同时在服务方面向着网络化、专业化、透明化方向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时效分析
时效分析是对物质流从物流起点至物流终点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与效果的综合分析。从指标取向来看:
1、在时间花费方面:物流过程用时越少效率越高,是过程改进的目标导向之一。
2、在效果评估方面:货物完好率、差错率的大小,服务的宜人性、过程记录的实时准确与网络查询功能等,是物流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
依图1所示的全景分析模型,改进物流过程的时效,可在物流起点与终点(含起点与终点)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物质中转点设置检查点,采集时效分析所需的信息,并将其系缀于全景图相应的中转点。依据全景图的直观展示特点,可相对直观地找出待改进的物流区段,从而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整体提高物流过程的时效指标。
五、可视化结果
图1所示的全景分析模型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物流过程与结果的综合分析模型。从图1所示的图形结构上即综合了物质流、信息流与价值流。依目前的状况来看,物流的过程是可以设计的,信息流依靠当前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可实现超时空的效果,价值流在物质流过程中分段提升并与具体的商业模式相关。
全景图展示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图景,便于总结过去、分析现在、设计(预测/外推)未来,也便于避免过去、现在与未来状态描述的错乱。
全景分析模型的运用
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这里所谓的“天”即是我们讨论的主题事物。讨论“物流主题”时,“天”即是“物流”。依此,“观天”即是要研究物流及其过程中相关的规律或内在的制约因素。“执天之行”即是把主题这一“天”分析清楚了,制定出符合主题自身规律的解决方案或措施并转为执行,即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顺势、顺风的效果。这也是人们所能做到的“尽人事”即“尽矣”的最好效果了。
一、需求分析
解决问题的起点在于分析问题,这也是“观天之道”的“观”字的含义所在。分析研究“物流”主题的起点是“需求分析”。深入研究需求分析,可将需求分析分层化表示,即基本需求、深度需求和超级需求。下面分别给予界定性讨论。
1、基本需求。调查的对象一定是具体的用户。对于基本需求,一般没有掩饰,或者客观地直陈在那里,或者用户会直陈说出。因而,基本需求也可称为表面需求。在做基本需求分析时,应注意采集信息的全面性、排序分析法是基本分析法。经过排序分析处理后,基本需求即可相对完善地列条表示出来。基本需求具有显性和刚性的特点。
2、深度需求。深度需求是潜伏在基本需求之下的隐性需求。深度需求的获得相对比较困难一些,或者用户没有意识,或者用户有意识但还不清晰,或者用户有意识也清晰但却不愿将其表达出来。当用户不愿将深度需求表达出来时,这种需求也可视为秘密需求。
深度需求常被初级开发方所忽略,但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深度需求一般应在基本需求获得之后,由开发方结合关联性因素深入分析做出的清晰列条。深度需求列出后必须经过检验或确认,检验或确认可采用直接的方法或间接的方法进行。采用间接法进行时应注意无歧义与一对一的关联性。深度需求具有一定的柔性与弹性特点,深度需求具有部分满足的特征。
3、超级需求。超级需求可归结到炫耀性需求或面子需求的范畴,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当用户的主观意识趋强时,超级需求会比较突出。超级需求一般表现为显性需求,与基本需求之间会存在一定距离。超级需求的判断主要体现在满足超级需求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满足基本需求所需花费的代价的比率上。当经济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时,超级需求的强度趋于增强,当经济环境向坏的方向发展时,超级需求的强度趋于减弱。
完整的需求分析结果应给出需求满足方案或需求裁决方案。
二、价值取向
价值的增值体现在时空的改变。人们显见,商业物流的基本目的是将一地的货物运转到能令其增值的方向去。这就体现了货物所在空间的变化。同时,货物所在空间的变化需要耗费时间,并且货物的原值会因损耗而降值。因而,由空间改变带来的货物增值应大于因时间改变而带来的货物降值是成功的商业物流的基本需求。
需求隐含着价值取向,并且随着价值的取向而呈现出一定的放大偏离趋向。在需求达成时,应对价值的增值与价值取向给予必要的重视。价值的增值具有刚性的特点、价值的取向具有增值放大器的作用。
在物流需求分析中,价值流的把握是最难于实现的,但其又是物质流最基本的目的。把握基于物质流的价值流的关键在于价值的取向。在此过程中,价值增值点的细化分析又是基础。
三、需求确认过程中的平衡
需求分析需要挖掘,需求确认则需要平衡。也可以说,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挖掘而兼发散的思维方式,通过排队作有限元处理。而需求确认则带有一定的综合伸缩的思维方式,通过需求代价分析达成平衡。
根据前面对需求所做的三类划分:基本需求、深度需求与超级需求,考虑到三类需求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依据全景分析的思路,可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需求平衡确认图。图2中的基本需求、深度需求和超级需求沿箭头方向排列,距离需求原点越近,需求程度越高,距离需求原点越远,可裁剪性则越强。应用需求可列条表示时,可将列条需求及其代价用离散的坐标点标注在图2中的坐标轴上。
进攻型开发策略倾向于将图2中的平衡点向坐标箭头方向推进,保守型开发策略倾向于将平衡点向需求原点拉近。实际应用中,通过需求平衡确认图可直观快捷地做出需求确认。
从全景分析模型的思路出发,结合商业物流主题事物对其客观关联因素进行了图视化表达,由此为人们提供了一幅“物流”信息化分析的全景视图,有助于物流信息化的开发,有助于RFID技术在物流应用推进中的分析基础的建立。
依据全景分析模型的思路,同样可以构建出“RFID技术应用主观能动全景分析模型”,两者的完整结合,将会产生较好的联合作用的效果。
从广义上看,所有的个体均可以物化,包括人、动物、植物等等。RFID标签与物品的结合可以指代物品,RFID技术的最大应用在物品的流转与变化之中。物流是以物品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的位置、状态、归属等属性上的变化。完整意义上的不变(物品存在仓库中)也可纳入变的分析之中。从一般的意义上看,物流关联的物品位置变化对应于运输,归属变化对应于交易,状态变化对应于物品的质量改变。
全景分析模型
根据全景分析模型的思路和方法,以实物物质流为主题的全景分析模型,其客观分析部分的图形化构造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了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过去、现在与未来等相关重要因素。
图1:全景分析模型(客观分析)
一、模型要素分析
全景分析模型是这样一个针对主题事物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演化,揭示其内在相互关系的一个图型化的全景(图形)结果。基本要素包括:
1、关系到主题事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强调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2、关系主题事物发展、演化的关键时机(强调引起事物变化综合因素的联动效果);
3、关系到主题事物相关要素的平行关系(强调事物的客观联系性);
4、关系到随着主题事物发展、变化时主观配套的各项同步准备(强调人的能动性)。
基于全景分析模型的概念,针对主题事物的分析可以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有限元素集。透过对主题事物历史(过去)的分析,结合现行(现在)与主题事物的关联因素分析,可以对主题事物未来的发展、演变做出科学的外推(预测)。遵循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分析、确认并把握事物发展与演化的关键时机,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物质流、信息流与价值流
实物物质流是客观实体。古往今来,物质的流动除了自然界的因素之外,就是人为的因素,尤其是贸易因素。物质流的基本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品的位置、状态或归属发生了变化。物品通过位置变迁、状态或归属的变化实现着实物物品的功能、作用或自身的价值。物品的标识是实现物品区别的简易方法。物质流是与其相伴的信息流服务的主体对象,也是与其相伴的价值流的承载体。
信息流是物质流的信息化反映。信息流与物质流相伴,记载着物质流过程中的变化信息。物品的标识(可采用RFID技术实现)是物品信息化反映的基本要素。与物质流相伴的信息流具有隐性特征。在物质流古往今来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相伴的信息流不断升级、细化并主要体现在时效性方面。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与物质流相伴的信息流已初步具备了超时空的能力。例如,货未到,信息已先到。
物质流体现着物品价值的提升,价值流是物品在物质流过程中价值提升的有效表示。价值流也可以看成是促使物质流产生的重要原动力之一。价值流通常体现着物质流的目的,可以直接与收益相关联。图1所示的全景分析模型中分层体现出了物质流、信息流与价值流三个平行相关的基本元素。三个基本元素之间具有平行相依的关系:物质流为基础,信息流可起到转承的作用,价值流是物质流的目的。
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体现着信息流过程中信息采集的便捷性,主要反映在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与改善信息采集的品质(减少差错)等方面,对信息流可起到升级与细化的作用。同时,便捷的信息采集也可提供更多、更及时与实时的物流信息而无需增加过多的代价。信息流的改善有助于物质流过程的改善与价值流的改善。
分析RFID技术在物流应用中的需求,最关键的问题即是要把握采用RFID技术后是否能够带来增值效果,增值效果的评估应从价值流中找寻答案。投资回报(ROI:Return of Investment)评估的结果可以作为判定新技术应用带来的信息化改善是否具有足够的应用拉动作用。
三、过去、现在与未来
事物的发展应从历史、现在与未来的角度来分析,才有助于对其得到一个完整而有效的过去总结、当前估计与未来的大致判断。从一般的意义上看,“历史”都是确定的,但需要分析研究才能把握真实;“现在”需要分析疏理,才可看清脉络,主次关系;“未来”则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可以因势利导开创未来。
循着历史留下的踪迹,研究主题事物的历史(或过去),有助于分析现在、判断未来的趋势。回头看历史,其中体现着“积淀”效应。能够保存下来的东西已经过了自然选择,自有其保留与存在下来的道理,也由此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历史的依据。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行业是历史的积淀,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也体现着过去的积淀。
考虑物质流,其最原始的形态是将物品以徒手(人力)方式实现位置的搬移,进一步的发展是利用初级工具(人力/畜力工具),再进一步采用高级工具(蒸汽动力工具),现在普遍采用的现代化工具(油气电动力工具),进一步的发展包括运输工具的改进,同时在服务方面向着网络化、专业化、透明化方向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时效分析
时效分析是对物质流从物流起点至物流终点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与效果的综合分析。从指标取向来看:
1、在时间花费方面:物流过程用时越少效率越高,是过程改进的目标导向之一。
2、在效果评估方面:货物完好率、差错率的大小,服务的宜人性、过程记录的实时准确与网络查询功能等,是物流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
依图1所示的全景分析模型,改进物流过程的时效,可在物流起点与终点(含起点与终点)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物质中转点设置检查点,采集时效分析所需的信息,并将其系缀于全景图相应的中转点。依据全景图的直观展示特点,可相对直观地找出待改进的物流区段,从而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整体提高物流过程的时效指标。
五、可视化结果
图1所示的全景分析模型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物流过程与结果的综合分析模型。从图1所示的图形结构上即综合了物质流、信息流与价值流。依目前的状况来看,物流的过程是可以设计的,信息流依靠当前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可实现超时空的效果,价值流在物质流过程中分段提升并与具体的商业模式相关。
全景图展示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图景,便于总结过去、分析现在、设计(预测/外推)未来,也便于避免过去、现在与未来状态描述的错乱。
全景分析模型的运用
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这里所谓的“天”即是我们讨论的主题事物。讨论“物流主题”时,“天”即是“物流”。依此,“观天”即是要研究物流及其过程中相关的规律或内在的制约因素。“执天之行”即是把主题这一“天”分析清楚了,制定出符合主题自身规律的解决方案或措施并转为执行,即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顺势、顺风的效果。这也是人们所能做到的“尽人事”即“尽矣”的最好效果了。
一、需求分析
解决问题的起点在于分析问题,这也是“观天之道”的“观”字的含义所在。分析研究“物流”主题的起点是“需求分析”。深入研究需求分析,可将需求分析分层化表示,即基本需求、深度需求和超级需求。下面分别给予界定性讨论。
1、基本需求。调查的对象一定是具体的用户。对于基本需求,一般没有掩饰,或者客观地直陈在那里,或者用户会直陈说出。因而,基本需求也可称为表面需求。在做基本需求分析时,应注意采集信息的全面性、排序分析法是基本分析法。经过排序分析处理后,基本需求即可相对完善地列条表示出来。基本需求具有显性和刚性的特点。
2、深度需求。深度需求是潜伏在基本需求之下的隐性需求。深度需求的获得相对比较困难一些,或者用户没有意识,或者用户有意识但还不清晰,或者用户有意识也清晰但却不愿将其表达出来。当用户不愿将深度需求表达出来时,这种需求也可视为秘密需求。
深度需求常被初级开发方所忽略,但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深度需求一般应在基本需求获得之后,由开发方结合关联性因素深入分析做出的清晰列条。深度需求列出后必须经过检验或确认,检验或确认可采用直接的方法或间接的方法进行。采用间接法进行时应注意无歧义与一对一的关联性。深度需求具有一定的柔性与弹性特点,深度需求具有部分满足的特征。
3、超级需求。超级需求可归结到炫耀性需求或面子需求的范畴,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当用户的主观意识趋强时,超级需求会比较突出。超级需求一般表现为显性需求,与基本需求之间会存在一定距离。超级需求的判断主要体现在满足超级需求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满足基本需求所需花费的代价的比率上。当经济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时,超级需求的强度趋于增强,当经济环境向坏的方向发展时,超级需求的强度趋于减弱。
完整的需求分析结果应给出需求满足方案或需求裁决方案。
二、价值取向
价值的增值体现在时空的改变。人们显见,商业物流的基本目的是将一地的货物运转到能令其增值的方向去。这就体现了货物所在空间的变化。同时,货物所在空间的变化需要耗费时间,并且货物的原值会因损耗而降值。因而,由空间改变带来的货物增值应大于因时间改变而带来的货物降值是成功的商业物流的基本需求。
需求隐含着价值取向,并且随着价值的取向而呈现出一定的放大偏离趋向。在需求达成时,应对价值的增值与价值取向给予必要的重视。价值的增值具有刚性的特点、价值的取向具有增值放大器的作用。
在物流需求分析中,价值流的把握是最难于实现的,但其又是物质流最基本的目的。把握基于物质流的价值流的关键在于价值的取向。在此过程中,价值增值点的细化分析又是基础。
三、需求确认过程中的平衡
需求分析需要挖掘,需求确认则需要平衡。也可以说,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挖掘而兼发散的思维方式,通过排队作有限元处理。而需求确认则带有一定的综合伸缩的思维方式,通过需求代价分析达成平衡。
根据前面对需求所做的三类划分:基本需求、深度需求与超级需求,考虑到三类需求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依据全景分析的思路,可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需求平衡确认图。图2中的基本需求、深度需求和超级需求沿箭头方向排列,距离需求原点越近,需求程度越高,距离需求原点越远,可裁剪性则越强。应用需求可列条表示时,可将列条需求及其代价用离散的坐标点标注在图2中的坐标轴上。
图2 需求平衡确认图
进攻型开发策略倾向于将图2中的平衡点向坐标箭头方向推进,保守型开发策略倾向于将平衡点向需求原点拉近。实际应用中,通过需求平衡确认图可直观快捷地做出需求确认。
从全景分析模型的思路出发,结合商业物流主题事物对其客观关联因素进行了图视化表达,由此为人们提供了一幅“物流”信息化分析的全景视图,有助于物流信息化的开发,有助于RFID技术在物流应用推进中的分析基础的建立。
依据全景分析模型的思路,同样可以构建出“RFID技术应用主观能动全景分析模型”,两者的完整结合,将会产生较好的联合作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