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
中国与世界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GDP三大产业构成比较
国家类型(年份) | 中国(2002) | 低收入国家(2002) | 中低收入国家(2001) | 中等收入国家(2002) | 中高收入国家(2002) | 高收入国家(2001) | 世界平均(2001) |
人均CNI(美元) | 960 | 430 | 1360 | 1850 | 5110 | 26640 | 5160 |
农业 | 15.4 | 23.8 | 10.5 | 9.1 | 6.3 | 1.8 | 3.8 |
工业 | 51.1 | 30.4 | 34.1 | 33.9 | 34 | 27.5 | 28.6 |
服务业 | 33.5 | 45.7 | 55.5 | 57.0 | 59.8 | 70.7 | 67.7 |
面对40.7%的服务业比重:喜耶?忧耶?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信息化应用市场调查组走访了一系列专家学者及服务机构,专家疾呼:必须强化发展服务业的忧患意识!必须以信息化支撑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
社会资源集约配置的杠杆
上世纪70年代,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预言,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将进入信息社会。他同时指出,农业社会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工业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工业化大生产的工业经济,而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将是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已经证明了托夫勒预言的正确性。
从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农业社会消耗的是地表资源,是“吃地球利息”;工业社会消耗的是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是在“吃老本”,使能源、资源处于耗竭的危险境地。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目前全世界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危机。据专家预测,现在探明的煤炭储量,能够让人类经济列车再运行150年,但前提是消耗能源的速度不再加快;而近几年全球石油价格的一路飙升,则显示了人类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消耗的恐慌。但是,社会前进的步伐不会减缓,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不能降低。否则,将出现更多的社会问题。那么,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关系?专家认为,降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生产之中,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要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就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信息社会中,在物品位移之前,只有先经过充分的信息交换,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信息交换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加大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就是用“软性投入”替代工业经济模式中能源、资源等“硬性消耗”,这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什么现代服务业能有效调节社会资源配置?这跟其产业属性密切相关。服务业是“绿色产业”,是一种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知识、技术密集程度高,对传统原材料消耗非常少。而且,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制造业有着强大的控制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工业单位产值的能耗。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面向生产者提供服务,使其能在生产前更深入地了解市场供求状况,经过充分的信息交换,生产更具针对性,使原材料的采购费用降低以及产品储运更合理,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比如,以前由于缺少足够的现代服务业支撑,甲地生产的钢铁运输到乙地卖,乙地生产的钢铁运输到丙地卖,这就造成了社会整体资源浪费。依靠现代服务业,经过充分的信息处理,各地的钢铁直销本地,社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贯穿于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的生产性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已经超过物质生产所创造的价值。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教授指出,社会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标志,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这是经济发展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从当前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来看,一些国家已经逐渐进入了信息社会,相应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处于主导地位。比如,美国的国民经济中有80%是直接或间接与信息相关的,社会信息化程度相当高,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占到了75%以上。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已经接近或达到70%。按照服务经济的定义,所谓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或者说,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中的就业者在全部就业者中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这些服务业比重高的国家已经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作为基础性设施的地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以9%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但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高产出是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的。实践证明,这种不健康的增长方式是不可能持续的。正因为如此,国家才越来越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中央反复强调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在日前公布的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对服务业进行了专章论述,并对金融、商贸、旅游等服务业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国家发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中,也明确提出要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中央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目的就是要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服务业室主任任旺兵指出,我国提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就是要通过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模式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减少“硬性投入”,增加生产领域的“软性投入”。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国家将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我国服务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信息化:
服务业升级换代的加速器
如果说传统服务业是实现社会分配机制的一个中介,那么现代服务业则是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重要杠杆。因此,我们发展服务业,不仅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看质量;不仅要提高服务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更要提高能够高效配置社会资源的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专家认为,信息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
现代服务业是指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它依托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行业。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现代服务业能更准确、快捷地配置社会资源,更大程度地降低能耗。它具有三大特征: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服务的市场和提供服务的主体呈全球化的趋势。具体来讲,信息化对服务业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资源直接变现为收益。在现代服务业中,有一部分产业本身的产品就是信息资源,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研究客户的消费行为以及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成了一些服务行业收益的生命线。例如:信息咨询、中介等行业。
——信息化使服务业功能更加丰富,内容更为广泛,分工更为细致、专业,形成更多新兴行业和就业机会。如网上购物,使商品配送业大大发展,并已可以脱离依赖传统商店式经营而独立存在,使商品买卖服务更为周到和人性化、个性化,适应城市生活快节奏的需要。
——信息化使服务业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确化转变,提高了服务业的知识技术含量,能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带来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例如,大型商场使用条形码技术和库存管理系统后,商场的营业额大幅度增加。专家指出,沃尔玛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是应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对供应链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沃尔玛主导了整个供应链,产品从下线那刻起,就被条形码、RFID技术注册了终身的唯一的“身份证”,企业实现了实时的供应链管理。
——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服务业的服务能力。信息化促进服务企业的营销范围扩大,而且营销的针对性更强,促进了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例如:商场可以把购买者的需求特征进行整合分析,及时补充货源,并且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利用手机等网络渠道把新产品信息、优惠打折信息发送给消费者,提高了主动营销的针对性。
——信息化可以大大节约交易成本,促进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整体上提高运营效率。例如:金融行业作为一个知识、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经营效率和客户占有率。据统计,目前95%的金融产品创新都极度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化帮助服务业进行全球化拓展。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作为联系空间分散的经济活动和生产行为纽带的服务业,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为服务业可贸易边界的扩展和经营手段的变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先进的通信工具、电子计算机网络,服务的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网络联系。网络化不仅能够更有效、更方便地提供服务,而且也使规模较小、边远地区的服务商克服了地域的局限,极大地扩展了自身的服务市场。
信息化与服务业这种天然的联系,决定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当前,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随着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我国服务业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服务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浪潮。信息化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必将引领我国服务业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