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助力智慧城市交通改善
近十年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城市人口密集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数量讯速增长,同时相对匮乏且陈旧的道路交通设施、布局不尽合理的城市路网已经不堪重负,导致城区交通拥堵频繁、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早晚流量高峰期间,道路人流、车流量基本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车辆行驶缓慢,加上车辆违规行驶、商贩占道摆摊设点、车辆乱停乱放、侵占道路等现象比较严重,使得“上马路看车展”已越来越成为城区交通的一种常态,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难点和热点。
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报告发布,对中国50个城市上班路上的平均时间进行了排名,北京以52分钟居榜首,广州、上海以48分钟、47分钟紧随其后,深圳以46分钟居第四。报告还提出,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
十年前,中国的二线城市,交通拥堵很少见,但是近5年来,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常态。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有80%的路段和90%的路口通行能力已经接近极限。
交通拥堵使交通延误、车速降低、时间损失、燃料费用上升、排污量增加,同时诱发交通事故,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而对于城市交通管理者来说,一方面是日渐增长的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却是警力人员的捉襟见肘,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管理效率,增进交通良性循环成为很多城市交通治理和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高清摄像机的广泛使用和基于高清图像的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技术手段问题,使得智能交通信息化系统在每个城镇得以广泛应用。
视频分析技术在智能交通行业中已经广泛应用,技术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近三四年中,依赖视频分析技术的产品更新了两代产品,从标清到高清至现在的高清智能。因为视频分析技术的高效及实用,在将来的技术发展中,仍会保持快速的发展,其发展方向主要有四个方面:
1、适应的图像像素越来越高曾经高清视频的视频分析是整个视频分析技术的瓶颈,高像素的视频流对视频运算和前端设备的承载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经过几年时间的技术发展,这一瓶颈已经得到解决,现在智能交通各系统已基本都使用高清摄像机为基础数据源。在以后的技术发展中,摄像机的像素还会越来越高,从目前主流的200万、500万像素向更高清发展,视频分析技术也会随之适应相应的前端设备。
2、视频分析的维度越来越宽目前视频分析技术主要应用在交通行业电子警察系统(包括车辆综合违章抓拍)、卡口系统、动态车流监测系统。各系统中视频分析的数据基本固定,如电子警察系统主要是检测车辆经过监测点、判别车辆闯红灯、违章变道压线等各种违章行为,卡口系统中主要是识别车辆牌照,动态车流监测系统主要是统计交通断面的交通流信息。在今后的技术发展中,视频分析的数据维度会越来越宽,包括复杂的交通行为分析、车身颜色识别、车标车型识别、驾驶人员人脸识别等等。
3、前端硬件设备越来越智能在刚进入高清时代的时候,高清摄像机的视频分析基本上是一台摄像机配备一台工控机来进行视频运算,然后发展到几台(两台到四台不等)摄像机配备一台工控机。现在卡口电警系统里的视频分析已经不需要配备工控机,直接把视频算法写入摄像机内,由摄像机来完成此项工作,这除了得益于摄像机内置处理器性能的提高外,视频分析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尤为重要。在以后的产品和技术发展中,视频分析技术对前端设备的要求会越来越低,配置在前端的设备会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智能,承载的功能会越来越多。
4、视频运算的稳定性越来越高视频分析技术的稳定性一直是发展的难题,尤其是道路车辆行进速度快,交通行业本身对检测精度又很高,所以有些应用一直处在试用阶段,比如高速路段的车辆检测采用线圈或雷达检测为主视频为辅的方式,视频测速不作为交通超速违章处罚依据等等。在将来视频分析技术进一步发展后,势必会越来越稳定,检测精度越来越高,将全面取代其他其他复合检测手段。
四、市场发展前景
《“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需求》中提出: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的畅通、高效,要求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运行监测,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要求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出行信息服务;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发展,要求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的监测预警、通信保障和决策支持水平。因此,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交通事故重要手段的智能交通建设成为政府投资重点。据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报告显示,我国智能交通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智能交通行业整体市场规模近800亿元,预计到2015年,整体市场规模或将超过2000亿元,市场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并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增长并发展。因此视频分析技术作为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其市场发展前景不言而明,也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