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RFID应用之基础篇(四):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工作原理及其分类
无线射频识别即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对记录媒体(电子标签或射频卡)进行读写,从而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的目的,其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之一。
完整的RFID系统由读写器(Reader)、电子标签(Tag)和数据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他们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信息交换工作。
阅读器是将标签中的信息读出,或将标签所需要存储的信息写入标签的装置,根据使用的结构和技术不同,阅读器可以是读/写装置,是RFID系统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
根据供电方式的不同将RFID分为三种:
1、无源RFID
无源RFID出现时间最早,最成熟,其应用也最为广泛,电子标签通过接受射频识别阅读器传输来的微波信号,以及通过电磁感应线圈获取能量来对自身短暂供电,从而完成此次信息交换。
因为省去了供电系统,所以无源RFID产品的体积可以达到厘米量级甚至更小,而且自身结构简单,成本低,故障率低,使用寿命较长。但作为代价,无源RFID的有效识别距离通常较短,一般用于近距离的接触式识别。
2、有源RFID
有源RFID通过外接电源供电,主动向射频识别阅读器发送信号。其体积相对较大。但也因此拥有了较长的传输距离与较高的传输速度。
一个典型的有源RFID标签能在百米之外与射频识别阅读器建立联系,且具有可以同时识别多个标签的功能。有源RFID的远距性、高效性,使得它在一些需要高性能、大范围的射频识别应用场合里必不可少。
3、半有源RFID
无源RFID自身不供电,但有效识别距离太短。有源RFID识别距离足够长,但需外接电源,体积较大。而半有源RFID就是为这一矛盾而妥协的产物。
半有源RFID又叫做低频激活触发技术。在通常情况下,半有源RFID产品处于休眠状态,仅对标签中保持数据的部分进行供电,因此耗电量较小,可维持较长时间。
当标签进入射频识别阅读器识别范围后,阅读器先以低频信号在小范围内精确激活标签使之进入工作状态,再通过高频信号与其进行信息传递。也即是说,先利用低频信号精确定位建立连接,再利用高频信号快速传输数据。
无源RFID,又称为被动标签,在收到读卡器宣布的微波信号后,可以将部分微波能量转化为直流电供自己作业。当无源RFID标签靠近RFID读卡器时,无源RFID标签的天线将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转化成电能,激活RFID标签中的芯片,并将RFID芯片中的数据发送出来。
有源RFID(主动标签)有独立的供电电源,可以支持较大的数据传输,不同于无源RFID的信息传输方式,有源标签在电池更换前一直通过设定频段外发信息,进入读写器范围后,读写器接收信息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