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解决方案  >  交通  >  正文

RFID在智能交通-车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苏州易寻传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苏州易寻
日期:2011-05-17 15:15:40
摘要:本方案主要介绍了有源RFID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应用。

基于有源RFID的公交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
系统目标

  • 政府宏观决策层面:系统构成基本的信息采集平台,决策部门可掌握各条公交线路的车流与客流信息,为进一步优化公交网线,合理配置公交资源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可通过公交优先策略的实施,更多鼓励市民公共交通出行,以缓解城市拥堵问题。
  • 市民公交信息发布层面:系统全面建成后,市民可通过公交站点电子站台了解各线路的营运班次分布情况、车辆到站时刻表、将到站车辆的载客情况。为市民提供公交信息服务,方便市民选择出行路线。
  • 营运管理层面:公交公司能以较低的投入成本和运营成本进行公交营运 的智能化调度管理,系统不仅能根据排定的时刻表自动调度车辆(必要时可人工干预调整),还可及时反馈车辆运行情况,包括本路线即时客流情况、司机的驾驶情况等,实现自动报站,并对不良驾驶、操作习惯作实时监控, 有效降低营运折旧和油耗,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隐患,保障人民生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

系统特点

  • 政府决策依据数字量化。使得公交营运过程可以跟踪和监控,实时了解 各线路运营情况,及时统计运营线路报表情况。为公交线网调整,资源 配置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 市民可以通过本系统直观了解线路班次时刻。还可通过建成的电子站台实时了解各车辆分布情况、满载程度等。
  • 营运管理全程自动化。系统使用从车辆识别、营运安全监控、数据采集传输、调度排班、营运数据统计分析等全过程自动化实现,调度员仅需简单的干预操作即可实现繁琐复杂的现场调度操作,系统能够自动记录整个营运过程的各种状态数据,便于统计、编制报表 和决策挖掘分析。
  • 公交线路自动化调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交行业对智能化的需要,改变了以往老的单人单线路调度模式,提高调度效率。
  • 安全营运实时监控和实时教育。在加强安全营运管理方面,做到行驶中 违规操作驾驶自动报警、营运后自动分析比对的“双自动”功能。对改 变驾驶员不良驾驶习惯起到促进作用。
  • 低投入和低运营成本,符合公交企业实际状况。使用成本低,建设成本也应相对较低,以适合公交行业的推广。
  • 系统具备极强的扩展功能和丰富的接口设计。系统的设计能够兼容各项 主流技术,可扩展客流统计器、公交车内公共安全视频监控防范、市民 出行信息发布平台等各方系统预留了接口。

GPS和有源RFID两种技术的应用性能对比
       从实时性上来说,运用 GPS 坐标能够最大限度地判定车辆的停、驶位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不掌握 GPS 技术的核心设备,使用的是美国提供的民用免费公开定位坐标,而且定位精度在十米级别,这就给应用带来困难。下面从不同方面据以详细阐述。


GPS和有源RFID可靠性对比
        GPS 技术是采用卫星定位物体在全球上的唯一坐标,由于地球轨道运动的偏移性,地球表面大陆板块的漂移性,加上太阳黑子运动、其他天体运动对地球的 影响,这些都将导致地面目标的经纬坐标会有细微的变化。国际上商业应用公司通常会对自己系统适用范围内的坐标每隔 1~2 年进行以一次坐标修订,这些工作费时费力,需要消耗相当高的营运成本。
        一般城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市中心地区比全国其他城市拥有更多更密集的高楼大厦、立交桥、隧道,这些建筑对卫星信号遮挡、吸收、反射干扰,都会使定位难度增加,目前运用弥补措施(比如“陀螺仪”),能够局部修正获取丢失的坐标。
        RFID 技术由于以站点为计量单位,实到实测,站点位置相对开阔,近距离识别,抗干扰性好,识别准确有效。只要改善传输网络负载,传输延时(通常在0.5 秒以内)忽略不计。显示位置效果与市民直观感觉相同,有较好的表现效果。 缺陷的地方就是当车辆介于 2 站之间位置时候无法判定位置,当车辆离开规定线路后无法了解车辆位置。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路面交通执法部门的监督管 理,能够避免管理盲区。


实用性对比
         GPS 技术由于采用固定间隔时间采集数据,对于不同车速行驶所对应的间隔距离有很大不同,(车速从 0~60 公里/小时)这样取定恰当的时间间隔非常重要,时间间隔过小,采集数据频度高,数据总量大,对存储、传输、处理都有非常大 的压力。时间间隔过大,采集数据总量小,由于网络传输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过 站、跳站现象严重。
        而RFID 技术采集数据是以固定位置间隔(站站之间约为 500 米)为最小单 位,对车辆行驶速度的干扰没有影响,而且固定位置间隔采集的数据量较合适, 既不影响处理分析,又能以较小的数据流量(通信费最低),较低的存储空间, 达到最为满意的使用效果。


稳定性对比

  • 系统稳定性表现在设备稳定和系统抗干扰能力方面。
  • 设备硬件的稳定性对于两种技术大体相同,但是 GPS 的坐标飘移,数据总流量增大导致系统复杂度提高,从而影响系统稳定。
  • 抗干扰能力方面,GPS 定位技术对建筑物吸收卫星信号敏感,且难以改进。 RFID 技术采用近距离无线通讯,从当今各类近距离通讯设备使用情况来看, 很容易做到低功耗、辐射环保、抗干扰能力强。非常适用于相对开阔的站点场景。
  • 对于同一站区来说,物理面积决定同时只能停靠 4~6 辆公交车。而我们的设备在枢纽站实测能够到 8~10 辆公交车同时报到。抗干扰方面完全符合要求。
  • 而且,近距离通信设备对适应恶劣环境的调整较容易,针对复杂场景可以采 用增加设备、增加天线、调整天线安装位置、角度等方式增强处理容量。这使整 个系统的稳定性容易调整。

工程实施复杂度

  • 视建设应用需要而逐步改造,较为灵活方便。
  • RFID 技术由于较为依赖读写设备,对于站台改造有比较迫切的要求,改造 覆盖率对这个系统的实用性较为敏感。这给整个系统的工程操作带来难度,需要 协调较多的行政许可部门(如景观许可、市政动土,管线、电力等)。
  • 系统扩展性对比

GPS 仅仅提供位置信息,在特定应用场合,并不能作为车辆身份的识别标志, 从而限制许多扩展应用,如车辆进入加油站、修理厂、停车场,仅靠地面物体经 纬坐标位置信息不能作为车辆识别标志。
RFID 技术则可准确判定车辆身份,利于较好的扩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