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UWB是最适合做端侧AI的技术
最近一两年,在AI大概念的加持之下,端侧AI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其中,最直接受益的就是我们行业中做无线通信的芯片与模组企业,头部上市企业在最近1年的股价表现十分亮眼,我们大致进行了一个统计:
可以看到,在过去1年,通信芯片与模组上市公司的股票基本都翻倍,部分企业都涨了好几倍,虽然有大盘整体在变好的因素,但这个涨幅也远超大盘,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于端侧AI这个概念的看好。
当然,稍有理性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概念,在短期内肯定是有泡沫的,但长期看,却又是一种行业趋势。
为何端侧AI跟通信有很好的结合点?
因为数据是未来业务流的核心,相关的概念无论是“IoT”、“智能”、“数字经济”等,都是以数据为核心的,而在此前的“IoT”概念中,有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三个层级关系,其中传输层是集中度相对较高,且处于“中枢”位置的。
所以在AI与通信模块放在一起,业务逻辑比较合理,且成本也比较低,具体到产品层面,也更容易得到推广。
为何说,UWB是最适合做端侧AI的技术?
虽然现在资本市场看好通信技术与AI的融合,但并不代表传感器不重要,事实上,很多传感器也都在往智能传感器方向演进,要看具体的业务选择。
笔者认为,如果只是通信模块+AI,能实现的业务流程与场景有限,主要是语言交互、内容搜索、或者翻译这样的场景,目前比较火的端侧AI设备诸如:AI玩具、AI耳机、AI眼镜、AI随身翻译/学习笔记等设备都属于这个范畴。
而要实现跟复杂的业务就得靠传感器,单独加传感器就得加成本,且在功耗、产品尺寸等方面也都会有牺牲,这对于AIoT产品的大规模普及是很不利的。
所以解题思路,就是让通信技术有感知的能力,也就是现在逐渐得到重视的“通感一体”的概念,这样既能够不增加成本,又具备“感知+通信+AI”的能力。
如果这样的商业逻辑成立,那对于UWB来说,无疑是非常利好的,因为市场上能够具备通信+感知能力的技术并不多,如果再考虑成本以及普适性的因素,UWB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UWB本身就是一种性能优秀的通信技术,无论是带宽,还是时延都有不错的表现,不过,UWB作为通信技术还需要标准的支持。
其次,UWB具备优秀的感知能力,当然,通信技术能具备的感知能力也不会太多,我们目前能看到的也就是:存在感知、位置感知、雷达感知等几类,未来随着技术的演讲会不会诞生新的基于通信技术的感知能力也说不准。
但至少目前来说,这三类感知技术UWB都具备,且性能都比较优秀,尤其是定位感知,是已知的基于射频信号做定位技术的天花板。
最后,从成本与生态的角度来说,UWB也极具潜力,5G-A乃至于6G也在规划通感一体的能力,卫星通信也在往同感一体方向发展(通信+定位感知),与这些技术相比,UWB无疑是最便宜的,且目前的生态也最成熟与完善。
总结起来说,如果用UWB来做端侧AI,Wi-Fi&蓝牙所具备的能力UWB也都会有,但Wi-Fi&蓝牙所不具备的感知能力,UWB也有,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认为UWB是最适合用来做端侧AI的技术。
近日,由AIoT星图研究院出品的《2025中国高精度定位技术产业白皮书》已正式发布,白皮书通过调研60+一线企业,全面梳理了关于UWB/蓝牙CS/蓝牙AoA/蓝牙RSSI/星闪/5G/音频定位/地磁等各种定位技术最新的市场信息,欢迎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