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小巨人”企业,大华股份旗下传感器子公司上榜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大华股份旗下子公司华睿科技、华感科技成功入选。
据芯传感了解,2023年3月,华睿科技引入了包括国轩高科、浙江龙盛等在内的8位投资方,增资2.6亿元,用于进一步促进公司在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领域的长期稳定发展。增资完成后,大华股份对华睿科技的持股比例由41.09%变更为35.92%,但仍保持控股地位。
2023年6月,大华股份拟以热成像业务相关资产组评估作价向华感科技增资5.4亿元,并实施股权激励。增资完成后,大华股份对华感科技的持股比例由51%变更为75.11%,华感科技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加至4.42亿元。
关于华睿科技-
聚焦机器视觉传感器领域
华睿科技坚持研发创新,掌握机器视觉传感器嵌入式软件、图像优化、识别算法、网络传输等核心部件技术及软件核心算法,授权发明150余项,多项研发解决了机器视觉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其中,攻克超高分辨率传感器技术难题,实现批量生产,有效填补国内空白;成功研发高速解码智能光敏传感器,有力保障我国机器视觉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发挥补链强链作用。
关于华感科技-
深耕热成像技术领域
华感科技以热成像技术为核心,提供热成像机芯模组、个人视觉产品、安防产品、平台软件及全场景数智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低空经济、应急管理、户外运动、工业测温、新能源等众多领域。据悉,其拥有90余项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解决红外热成像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热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探测物体表面发射的红外辐射来生成图像的技术。未来10年,红外热像仪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除了传统的军事和安防领域,热成像技术在医疗保健、汽车、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拓展。例如,在医疗领域,热成像技术可用于早期疾病诊断和监测慢性病;在汽车领域,热成像摄像机将集成到先进的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和夜视系统中。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热成像技术将与这些技术进一步融合,实现更智能的图像分析和自动预警。
同样的,在机器视觉传感器领域,市场需求的逐步增加离不开“科技大背景”的驱动。
技术驱动“机器视觉传感器”市场需求
据观察,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879.17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1200亿元。中国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21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为138.16亿元,同比增长46.79%,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565.65亿元。
而这“高需求”的增长便是技术驱动的结果。可以看到,随着自动驾驶、智能交通、工业检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机器视觉传感器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包括更高的灵敏度、更宽的动态范围和更低的噪声。此外,3D视觉技术、多光谱成像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也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至于技术上的趋势,图像传感器的分辨率和性能不断提升,背照式架构的CMOS图像传感器因其高灵敏度成为市场主流,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高集成度的智能化视觉传感器成为研究重点,例如索尼推出的IMX500传感器集成了AI运算单元,未来这种集成化趋势将打破传统传感器与处理器分离的模式。
最后就是3D视觉技术的突破。3D视觉技术提供了更丰富的目标信息,包括深度、形貌和位姿等,目前,已在生物识别、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据推断,未来市场有较大增长潜力。
国际品牌主导高端市场
国内趋势:技术创新+国产替代
全球机器视觉高端市场主要被美国康耐视、德国巴斯勒、日本基恩士等品牌占据,其中康耐视和基恩士垄断了超过50%的全球市场份额。
国内机器视觉企业如海康机器人、华睿科技等在中低端市场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并在高端市场不断突破。2023年,海康机器人和华睿科技的出货量合计占比超过60%,国产化进程加速。
机器视觉在3C电子、汽车、锂电池、半导体等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其中3C电子占比最高,达到25%。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机器视觉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高。
新能源行业和物流仓储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机器视觉检测产品的需求,2021年这两个领域的市场规模增长显著。
当然,机器视觉技术在医疗、食品包装、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因此,在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多方位拓展的今天,机器视觉传感器市场还是比较可观的,特别是3D视觉技术和智能化传感器的发展,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未来,国产品牌也有望在高端市场占据更大份额。总体来看,机器视觉传感器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和国产替代将是未来发展的两大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