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指导,物联网金融爆发时刻已至
近日,银保监发布《关于推动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到,银行机构应积极推动运用物联网、电子围栏、生物识别等手段,实现动产押品的智能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
《指导意见》
一般情况下,政策动向基本决定了市场走向。如今银保监在《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物联网在未来将和银行机构的融资业务相结合。这其实在无意间透露,物联网行业的又一商机已出现。
但该如何解读这份《指导意见》?物联网企业该如何从中寻找商机?哪些物联网技术比较具有优势?是否已有落地应用?其前景又如何?
接下来,本文将逐一探讨这些问题。不过在此之前,还需简单了解一些《指导意见》的背景。
《指导意见》针对什么问题?
首先,《指导意见》针对的是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但什么是动产和权利融资呢?
根据相关资料,动产和权利融资是指银行将符合条件的动产和权利视为抵押物,向相关企业提供贷款。其中,动产包括交通运输工具、生产设备、原材料等,权利包括现有的和将有的应收账款,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货权、林权等。
不过,适合动产和权利融资的企业是哪些呢?
根据整理的资料笔者发现,一般中小企业比较适合动产和权利融资。因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房产、土地使用权较少,同时其资产构成中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占比较高。
近年来,发展动产和权利融资的企业拥有了更友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物权法》对动产和权利的担保基本采用标的物归口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登记部门,形成多元化担保登记体系;另一方面,《民法典》删除了对动产和权利登记机构的规定,从法律上为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留下空间。
为提高中小企业通过动产和权利获取融资的可行性,在2021年1月,我国确立了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制度,明确把生产设备、半成品、应收账款质押、存款单、仓单等七大类动产和权利担保纳入统一登记。央行数据显示,在2021年前三季度,担保人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登记有347.84万笔,占比达86%。
可即便国家出面,政策在落地时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融资难已是“顽疾”一般的存在,究其原因,难点有二。
一是由于动产本身的特性,导致监管难度较大。与不动产相比,动产之“动”,使得银行对该类抵押物的数量、物理状态、价值信息等数据难以准确监控核对;同时,动产缺乏统一公认的标识,不易辨认抵押权属的情况;另外,虽然有专门的第三方担保或仓储,但由于动产可转移的特征,银行难以做到实时监控。
二是信息不对称,导致数据可信度不足。在传统的动产融资业务里,企业一般将抵押物交由银行委托的第三方机构监管。但在该模式下,抵押物的质量、准确性、唯一性均得不到保证,数据错误情况时常发生。与此同时,货主和第三方监管机构联合进行重复抵押、空单抵押、上传错误数据等漏洞增加了道德风险。
由于这些难点在阻碍着动产和权利融资的发展,于是银保监有了新的《指导意见》。
创新、监管齐发力
哪些物联网技术将得到应用?
在今年9月发布的《指导意见》里,银保监在创新和监管两个方面进行了多条指示,而直接与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有如下两条。
《指导意见》部分原文
首先,在供应链融资上,“支持银行机构将供应链信用评价向‘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拓展”是重点。
这意味着,银行机构需加强了解抵押物的特点。从抵押物本身来看,银行机构需要对其物理化学特征、运输存储条件、市场交易模式、价格变化特点、产品质量检验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其特点以确定风险管理的要点。而这一过程,通过人工管理不仅成本高,而且易出血信息滞后、不全面等问题,使用物联网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成为主要趋势。
其次,在对抵押物管控中,“银行机构应积极推动运用物联网、电子围栏、生物识别等手段,实现动产押品的智能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提升押品管理智能化水平”是重点。
因为在动产和权利融资过程中,抵押物基本为企业日常经营所需,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有原材料或制成品的进出,进而造成抵押物的消耗。这意味着,不仅抵押物本身是运动的,期间抵押物还会出现同类或非类之间的替换。通过物联网技术,则可对抵押物进行监控,可有效增强动产和权利融资的安全性。
但具体该用哪些技术,又怎么用呢?
供应链融资中物联网系统构架图
首先在与供应链、抵押物管控密切相关的仓储和物流中,RFID系统、远程监控系统、车载定位系统、无线传感器系统将起到关键作用。
在RFID系统中,通过为抵押物贴上RFID电子标签,在仓库的进出口、装卸车上安装读写器,当物料进出时,可自动采集数据,有效提高货物运输和清点的便利性。
而在远程监控系统中,视频监控可将主机放置于监管仓,提供实时监控、录像回放等功能。而信号监控则能够利用多样的通信技术,包括蜂窝通信、蓝牙、LoRa等,对抵押物的存在及位置等信息进行全面监控,保证其足值有效。
动产融资的物联网系统构架图
在车载定位系统中,除了使用GPS提供车辆位置信息,还将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车载抵押物进行实时监控,将运用蓝牙、UWB等定位技术,获取在途货物的实时状态信息,也可留存记录,方便遗失事件发生后的核查。
在无线传感器系统中,将通过收集抵押物所处的环境信息(包括温湿度、烟雾、压力等),共享到银行机构,完成实时数据收集、目标跟踪、报警监控等功能。
以上四种物联网技术构建的仓储物流管理系统,将适用于融资中抵押物的监管应用。不过有句老话“光说不练假把式”,于是本文也搜寻了一些实际落地的案例,以提供更高的参考价值。
落地案例不在少数
物联网金融已是大势所趋
早在《指导意见》出台前,就有不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融资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而如今《指导意见》出台后,更是明确了其可行性。于是此类成功案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平安银行
平安银行在2013年便开始研究物联网技术+供应链金融,并制定了动产融资管理和电子仓单质押的相关方案。2016年,平安银行宣布完成了物联网仓库的全国性布局。2021年,平安银行的星云物联网平台已接入超1000万台设备。
据悉,其仓库管理具体实现为,仓库在货物卸载过程中,通过重力传感器实时采集入库货物质量,同时通过定位设备实时监测和采集货物位置信息。系统通过比对货物质量变化监测装卸进程,并结合所采集的货物位置等信息生成仓单。之后使仓单处于锁定状态,任何非正当操作均会自动生成警报,提示库管员和银行。这意味着入库动产将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不动产”的属性,有效降低融资风险。
物联网应用于动产融资的生态系统
中国民生银行
除了平安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也在2021年初完成了结合物联网技术的融资业务。经过人民银行官网公示,中国民生银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项目成功入选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第三批创新应用。
据悉,民生银行搭建了“融资e系列+结算+增值”的产品架构,为汽车、医药、家电、建筑等行业提供了解决方案。在风险管理模式、业务真实性验证、风控模型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利用分布式学习架构,描绘更精准的中小企业数据画像,借助物联网辅助验证业务真实性,强化对风控的预测及过程控制。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金科则提出了“物联网+动产质押融资业务”解决方案。采用物联网技术动态监控抵押物在库状态,实时保障货实相符;同时监控企业生产设备状态和能耗水平,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实现远程可控、实时预警、及时干预。目前,中国银行苏州分行车辆抵押监管平台已投产,此平台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和图像识别等技术,对库存车辆进行联网监控。
物联网+金融构想图
物联网技术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仓库和供应链,包括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的玉米、小麦、牛羊肉等粮食作物,以及监管存在较大难度的大宗商品以及快消品,都将在物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得以进行监控和异常预警。同样,对银行而言,寻求融资的还有农牧业、建筑业等多个行业的客户,通过结合物联网技术,可有效解决上述抵押物监管难、坏账率高等问题。
目前,虽然物联网技术在仓储、物流已有不少案例可供参考。但从更高的层面看,物联网的应用不会止步于此,发展物联网金融在未来将是一大趋势,只是安全问题一度使其受到掣肘。
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物联网金融区块链成最优解
安全性问题是物联网时代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金融领域的一大痛点。而区块链的出现,决定了其天然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业内人士称,物联网金融区块链将是保障安全的最优解,通过将金融机构、融资企业、监管部门等多方数据“上链”加入共享网络,建立信任机制,保证信息安全共享。
而《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支持探索应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链上应收账款签发、确权、转让、质押等信息的记录和验证”。
《指导意见》部分原文
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金融结合,保证了企业业务全流程信息的完整性、不可变更性,进而提高安全性和可信度。一方面,通过区块链登记和验证物联网设备,保证了物联网设备的唯一性。另一方面,区块链通过“共享账本”能够有效防止信息被篡改,使得金融业务进行中无论是金融机构、借贷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不无法操控数据,保证了交易安全。
目前已有部分银行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开始拓展电子仓单质押模式,通过将抵押物信息“上链”,结合物联网技术对其进行实体监控,出现异常即可激活报警,有效解决目前虚开、重开仓单等问题,使实物监管融资变得更加规范和安全。
结语
由银保监的《指导意见》可以明确,未来在银行机构的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中,将会有更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出现,而结合区块链技术,也将保证大量数据的安全与价值。
不过由前文提到的部分案例也可见,物联网应用其中产生的大量数据,目前仅利用了状态信息数据。而如何对冗余数据加以利用和变现,也将为物联网金融带来更大的可探索空间。未来,物联网金融也将从仓储和物流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应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