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重要发布

作者:厦门广电
日期:2022-08-08 13:59:55
摘要:电子站牌
关键词:电子站牌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厦门市委宣传部举行

“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工作成效和经验亮点。

第十五场发布会

今天上午举行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欧阳丽娟主持,市交通运输党工委书记、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梁向阳,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林树枝,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任国岩出席并发布有关情况。

梁向阳说,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为牵引,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大力推进“跨岛发展”,为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贡献交通力量。

有五个方面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综合立体交通网不断织密

十年间,我们已初步建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海港、空港、陆港为主枢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是跨岛发展路网成链。在习近平总书记确定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部署的指引下,先后建成厦安高速、厦成高速、厦漳跨海大桥、海沧隧道、厦门大桥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翔安大桥、翔安机场高速、海沧疏港通道等一批项目,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超2600公里,形成“内外通达、环湾放射”的路网体系,路网密度居全国前列。

二是区域民航地位成型。高崎机场成为我们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和桥梁。随着2014年高崎机场T4航站楼启用,开通运营境内外航线187条,与138个城市实现通航。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由1500万人次上升至2700万人次,国际客运吞吐量在国内机场排名第4,国际货运吞吐量在国内机场排名第8。

三是海西铁路枢纽成网。我们先后建成龙厦铁路、厦深铁路、前场铁路大型货场,完成厦门火车站改扩建,形成以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福厦铁路、鹰厦铁路为骨干,海沧港、东渡港两条货运专用线为支线的“四干两支”铁路线网格局。

在满足市民出行方面

运输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十年间,我们建成以“轨道+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网约车、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绿色出行体系,是全国首批“绿色交通城市”。

一是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开通运营3条线98公里,实现地铁三向进出岛。续建2条线,今年新开工3号线南延段和6号线集同段,在建里程123公里。今年7月以来地铁客流大幅提升,工作日客运量突破70万人次,客流强度在国内43个运营城市中排在第15位,超过大连、青岛和福州等。

二是公交出行便捷高效。全市开通运营常规公交线路458条,快速公交线路8条,我们还陆续推出城际公交、网约公交、微循环公交等,公交线路总里程达7769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140万人次,乘坐满意度位居全国前列。

三是出租车服务质量逐年提升。我市现有巡游车5千多辆,从业人员超过1.3万人,日均客运量40万人次。我们持续开展了礼让斑马线、高考爱心车、敬老车队等活动,今年以来,结合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我们还开展了出租车“文明服务再提升”专项行动,关心关爱出租车驾驶员,不断提升出租车文明形象和行业管理水平。

在推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方面

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十年间,我们的现代物流产业已成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全市物流及相关经营企业超过9000家。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货物运输总量从1.6亿吨增长至3.9亿吨,增长1.5倍,年均增长12.2%;物流产业总收入从570个亿增长到1527个亿,增长1.7倍,年均增长13.1%。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市已初步形成区域性海、陆、空三个枢纽港和东渡、海沧、前场、同安、翔安五大产业集聚区,区、镇(街)、村(居)三级物流节点覆盖率超过70%,被国务院、交通运输部分别确定为“东南沿海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

三是通道建设不断推进。我市中欧班列已成为跨越海峡、横贯欧亚、“海丝”“陆丝”无缝衔接的国际物流新通道。集装箱班轮航线159条,通达50个国家和地区的141个港口。

四是产业招商不断升级。我们注重产业招商带动,统筹产业发展要素资源,加快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截至2022年7月,交通物流产业招商项目共计129个,总投资超过612个亿。

在乡村振兴发展方面

农村出行环境不断改善

十年间,我们坚持以深化“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抓手,逐步提升我市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一是加快农村公路改造建设。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450公里,2021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通村道路100%硬化。同安区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新圩镇、五显镇被评为“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二是提升农村运输服务能力。2020年实现147个建制村全部通公交,公交网络布局不断完善。开通13条“公交快递融合”线路,推动城乡公交、物流一体化运营。

三是健全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在全省率先设立市级路长办,形成市、区、镇(街)和村(居)四级“路长制”管理体系,有力地推进我市农村公路建、管、护、运协调发展。

在交通改革创新方面

行业治理能力不断加强

十年间,我们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不断推进交通行业治理体系改革和治理能力水平提升。

一是行政审批持续优化。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出“掌上办”“物流运输联审联办‘一件事’服务站”等便民服务,实现164个交通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可办,所有办件平均“承诺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10%以内。

二是“新业态”创新监管。我市的《网约车运营服务规范》是全国首个地方性行业标准。目前,我市网约车超过3.6万辆,日均营运45万趟次,合规率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稳居首位,是网约车规范管理的全国标杆城市。

三是交通执法刚柔并举。在全省率先建设智慧眼执法系统、卡口分析系统,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制定“首违不罚”“从轻、减轻处罚”等30个事项,执法规范化水平在全省领先,公示、全过程记录和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走在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勇立潮头、勇毅前行的奋进姿态,扎实推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持续提升综合运输保障能力,打造人民满意交通,为我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好开路先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上

这些市民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提问1

请问任国岩副局长,厦门在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方面有哪些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部署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交通强国。回顾厦门发展,从海岛小城,到改革开放以港立市,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再到新时代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交通在服务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中发挥了重要先行官作用。十年来,厦门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路网密度、民航国际中转、公交服务水平、出租车行业管理、自然村通公路、人均快件量等多项指标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助力了交通强国建设,助推了我市高质量发展,是老百姓获得实惠最多的行业之一。

基于厦门交通发展基础,在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国家将厦门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厦门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城市。未来,我局将继续围绕“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建设总目标,着力提升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效能,支撑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让老百姓继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一是打造国际化交通枢纽。全面推进翔安新机场、厦门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建成福厦高铁,强化中欧班列通道经济,形成以铁路、海运、航空为主体的立体枢纽中心,提升厦门国际门户作用,巩固厦门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中心、区域铁路枢纽、国家物流枢纽的地位。

二是构建高效通达的区域交通网络。全面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基本建成区内互通、区外互联、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对外交通网络,加快形成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便捷交通圈。加快建成翔安大桥,开工建设第三东通道等一批重点项目,构建“衔接区域、支撑全域、通达便捷、环湾放射”路网体系,着力提升轨道交通的骨架作用,实现三向跨岛发展,将厦门建设为国内领先的高品质绿色出行城市。

三是强化高品质的运输服务。统筹城市公共交通,加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融合发展,交通运输基本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多元化交通运输服务保障格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交通服务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打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问2

厦门的公共交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请问任国岩副局长,在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等方面主要有哪些措施,下一步重点推动哪些工作?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出台实施公共交通换乘优惠等政策,积极推进公共交通发展,努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目前,全市共开通运营地铁线路3条、BRT快线8条、常规公交458条,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超过225万人次。近年来,我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公共交通服务:

一是加强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目前我市已开通3条地铁线路,运营车站70座、换乘站5座,网络化运营格局基本形成。地铁运营服务良好,运行图正点率、兑现率、列车服务可靠度位居全国前列,在交通运输部年度服务质量评价中排名靠前。厦门地铁APP上线“一码通行”、P+M缴费等功能,新增列车拥挤度可视化系统,推行“同车不同温”的列车空调分区温控服务,市民乘车更加舒适。

二是大力优化调整公交线网。近年来,结合地铁线路开通和岛外新城建设,按照“减重复、重接驳、增覆盖”的原则,积极推进常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增开社区公交、地铁接驳线,加强常规公交与地铁、BRT的衔接,方便群众出行。同时,积极推广公交差异化服务,增开定制公交、旅游公交,满足乘客个性化出行选择;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全市147个建制村均通达公交,与城市公交实行同等票价标准和运营服务,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出台《厦门市城市公交场站专项规划》,加快石村、湖里公交生产生活基地和厦门北站公交枢纽站、高林停保场、五缘湾西等公交场站建设,建成投用“一横一纵”两条公交专用道,保障公交优先发展。积极推进地铁站点风雨连廊建设,实现地铁站点出入口与BRT、常规公交及周边建筑的连接,方便群众出行。

四是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加快老旧公交车淘汰报废,推进新能源公交车更新投放和充电桩建设。2012年,我市所有公交车均为柴油车,近年来我市加快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新增及更新的公交车100%为纯电动车型,目前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超过90%。

五是努力提升便利化服务。大力推进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和手机移动支付方式,便利群众无感支付,目前非现金支付占比达90%以上。厦门地铁在列车动态地图增加出入口、垂梯位置、预到站时间等信息,积极主动向老、弱、病、残、孕等有需要帮助的乘客提供一对一爱心服务,文明交通更加彰显。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推进公交与地铁融合发展,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

提问3

请问林树枝总工程师,我市在推动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构建交通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体系方面有哪些举措?

我局按照全省“数字福建”和厦门“智慧名城”的建设要求,有序推动交通行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在交通建设项目“智慧工地”、交通运输数据汇聚应用、交通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等方面取得了“数字+”的工作成效。

一是建设大交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成了市交通运行监测指挥中心(TOCC),打造了集交通建设项目实时监控、交通行业数据管理、运行监测、决策支持、信息服务、协同指挥为一体的大交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了智慧交通工程建设“互联网﹢监管”新模式,提高了交通工程智慧建设监管水平,构建起适应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交通体系,实现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其中,平台入选福建省2021年数字经济应用场景。

二是推进智慧交通科技示范工程。交通部的“厦门城市公交综合智慧系统科技示范工程”、国家发改委的“城市级车路协同及数字化智慧出行示范平台项目”、工信部及住建部的“双智特色试点城市”等三个国家级示范工程项目有序推进,目前BIM技术在交通建设项目中的普及应用、BRT智能驾驶、集美新城智能公交试点、智慧公交驿站试点、常规公交人机共驾测试等车路协同智能试点应用成效达到预期目标,有效提升了交通项目建设及交通运输服务品质。

三是提升市民出行满意度。投入使用“大型交通枢纽出租车智能诱导服务平台”,建成投用公交电子站牌289座,积极推广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和手机移动支付方式,厦门地铁、厦门公交等APP类服务不断推陈出新,结合防疫要求实现“一码通行”,提升市民乘车体验,全省率先实现火车站智能闸机应用,实现精准防疫和快速通行,相关经验得到国务院检查组的肯定和推广。发布网约车叫车老年版APP等创新功能,成立敬老爱心车队优先响应老年人订单,便利老年人出行。开发入厦登记、货车入厦码等交通防疫产品,助力我市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工作“快、严、实、细”。

提问4

作为全国首批获评优秀“绿色交通城市”的城市,请问林树枝总工程师,近年来,厦门市推动绿色交通发展有哪些具体措施?

我局始终把绿色交通作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民众美好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事项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通过建设低碳基础设施、推广绿色出行、发展绿色货运模式、实施交通智慧创新等措施,推动交通领域低碳绿色发展,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65%,营运车辆新能源车比率全国领先,为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一是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落实绿色公路建设理念,强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保护沿线生态环境。在建设环节,严格落实环保措施,积极应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翔安大桥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采用“预制装配式桥墩+钢箱梁”体系,实现快速安装,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大幅度减少施工现场污染物排放;厦门大桥加固改造、溪东路等项目应用了“绳锯切割”“透水混凝土”“新型泥浆处理”等绿色工艺技术;全市多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应用BIM、物联网等相关技术,搭建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在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等方面全方位实施信息化管理,提效降本,实现工程建设低碳化;在新国道324线提升改造中,积极推进智慧公路建设,推动公路建设智慧建造、智慧管理、智慧养护,大大提升了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生态品质。

二是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围绕绿色出行和便捷出行目标,着力打造公交都市。2017年12月,地铁1号线通车试运营以来,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3条、里程98公里。同时,持续强化公交与地铁衔接,深化智能系统应用,推出城际公交、网约公交、微循环公交等产品,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开通13条“公交快递融合”线路,有力支持边远山区乡村经济发展。依托“互联网+”,推进智慧新业态发展,打造网约车规范管理的全国标杆城市,满足群众多元化绿色出行需求。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货运。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深入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开工建设远海码头铁路专用线,强化多式联运、提升运输效率。通过政策引导,出台了《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扶持物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使用绿色包装、使用新能源装卸设备、推进业务模式创新等物流绿色化发展措施。通过完善城市配送网络、优化城市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政策、改进城市配送组织模式等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城市配送效率,降低了配送成本,促进了物流节能减排。2021年成为全国16个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城市之一。

四是提升绿色交通治理能力。开展《厦门市交通运输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与政策研究》《厦门市绿色道路建设技术指南》《绿色交通物流厦门模式》等政策和标准研究,完善低碳绿色交通治理体系。同时,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慧化提升,通过强化加大交通数据整合,目前综合交通大数据共享平台汇聚了全市20余家单位的动静态业务数据,为行业管理、决策分析提供“数据全局视图”的信息支持,同时加快完善运输服务、运行监测、行业监管、交通执法等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系统运行服务品质与效能。

下一步,我局将围绕国家、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目标任务要求,以运输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为抓手,着力提升交通能源利用效率和运输组织效率,加快形成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助力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