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门联合发布,智能制造的顶层纲领性文件释出!
过去几年,大国博弈需要更多聚焦制造业已经不言自明,例如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社会5.0”等,皆是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智能制造这个词,一直也是国内产业界的关注重点,从中央到地方都常有政策性纲领文件释出。
正如昨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八部门正式联合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此举更是展现了新发展阶段下,顶层纲领性文件的重要指导作用。
《规划》指出,近十年来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智能制造发展仍存在供给适配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应用深度广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与此同时,外部还面临着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挑战等风险。
为此智能制造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是:
一是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二是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三是基础支撑更加坚实,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除了加强自身水平能力、摆脱对国外装备及软件的依赖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此次《规划》中突出的注重实施性和可落地性。
在发展路径上强调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
并且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针对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等改造,推动中小企业工艺流程优化、技术装备升级。
*文末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全文
地方区域配套,产业链各环节补齐,智能制造规划发展
政策一向走在前面的上海市,本月发布《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明2020年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实现工业产值58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5%。按照新的计划,上海目标要在2025年实现高端装备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市值特色产业园区数达到20家以上,建设高端装备市级智能工厂40家以上。
另外就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发布的同一天,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等15个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侧重体现国家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程度。
实际上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这些分类中,工业机器人向来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我国已经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但机器人整体产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
因此从路径上说,需强调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生机电融合等前沿技术;同时建立健全创新体系等。
更多相关的政策不胜枚举,《“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顶层纲领性意义,就体现在其明确道路、落到实处、各个击破的方针上,这其中包括对6个专项行动的说明:
1.智能制造技术攻关行动——涉及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的加强推动;
2.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覆盖智能场景、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的建设与推广;
3.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围绕装备制造领域、电子信息领域、原材料领域、消费品领域制定智能制造发展路径;
4.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攻关基础零部件和装置、通用智能制造装备、专用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与创新;
5.工业软件突破提升行动——优化开发研发设计类软件、生产制造类软件、经营管理类软件、控制执行类软件、行业专用软件、新型软件等方面;
6.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定期跟踪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研制、标准推广应用、标准国际合作等进展。
其实,在朝着“中国制造2025”前进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关于智能制造的看法理念早已渐趋成熟,更加务实。
难点当然还在,但谁会不期待全体集中力量跨越难关的那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