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天津、海口三城推进智慧城市先行建设
编者按
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这是人们期待中的理想城市元素。在河北雄安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海口江东新区等中国城市新区建设中,这些理想已然照进现实。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一幅幅未来城市的恢弘画卷在中国大地徐徐展开。
河北雄安新区:打造新时代城市新样板
今年是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一年,这座融合中国城市发展前沿理念的“未来之城”正蓄势待现。专家认为,雄安新区将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市样板,在建设过程中彰显了“绿色、智慧、韧性”三重底色,其在智慧城市、绿色低碳、韧性城市等方面的建设路径与实施模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绿色低碳”生态典范
林木繁茂、流水潺潺。7月中旬,雄安郊野公园试运营开园迎客。作为雄安新区着力打造的“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格局“九片”之一,雄安郊野公园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将成为雄安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门户。
据介绍,“九片”就是在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生态涵养区建设9片大型林地斑块,增强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雄安郊野公园各城市林面积超过1000公顷,每年将新增碳汇1万吨,随着树龄增长,这个巨大森林斑块的碳汇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除了植树造绿,“绿色低碳”还体现在雄安新区建设的全过程。
位于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的雄安商务服务中心项目,是雄安新区首个标志性城市建筑群,项目将为新区前期建设提供高标准的配套服务设施,包含会展中心、酒店办公及地下环廊等。
“雄安新区肩负着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之城的历史使命。”该项目总建筑师孙延超介绍,通过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全园区已实现绿建三星标准全覆盖、局部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引领的目标,项目预计年节约用电共计1100万度。
不仅是在商务服务中心,新区建设已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据了解,G组团安置房项目住宅按照国家绿建二星标准进行设计建造,采用了外墙外保温体系、三玻两腔中空玻璃、节水卫生器具等工艺及材料。
“智慧基因”与生俱来
小到智慧路灯、智能井盖,大到智慧工地、智慧交通……自设立起,雄安新区就镌刻上“智慧基因”,致力于建设“数字城市”。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据悉,雄安新区已经搭起以“一中心四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基础框架,“一中心”是以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为核心的包括云计算、边缘计算、超级计算的“边云超”协同城市计算体系;“四平台”分别是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公共视频图像智能应用平台、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块数据平台。
据介绍,“数字雄安”的重要建设任务便是在虚拟空间再造一座城,既要建设物理城市,又要部署云端用大数据来描绘雄安新区全生命周期成长过程,达到实体建筑与虚拟数据同生共长。而完成这一目标,需要依靠城市计算中心的数字引擎来支撑正常运营。
去年10月,雄安“城市大脑”——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下称“雄安超算中心”)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完工并投入使用。目前,雄安超算中心已完成基础工程桩施工,正在清槽施工。
随着雄安超算中心的建设,“智慧雄安”建设将掀开新篇章。该项目秉承“雄安数字城市之眼、雄安智能城市之脑、雄安生态城市之芯”的设计理念,是雄安数字孪生城市运营服务系统的重要载体,建成后将搭载边缘计算、超级计算、云计算设施等,为“数字雄安”的大数据、区块链等提供网络、计算和存储服务,促进新区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建设更强“韧性城市”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韧性城市”,受到各界重视。专家认为,“韧性”成为未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标。据了解,雄安新区从选址之初就重视城市安全,开展了诸多自然灾害应对专题研究工作。
河北省地震局雄安新区震灾预防中心副主任张合表示,新区以建设国际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典范为目标,抗震基本设防烈度Ⅷ度,学校、医院等关键设施按基本烈度Ⅷ度半抗震设防,避难建筑、应急指挥中心等城市要害系统按基本烈度Ⅸ度抗震设防。未来还将通过推广减隔震等新技术、建筑物健康诊断技术等,提高新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韧性。
在防洪方面,雄安新区环起步区生态防洪工程正有序推进,南拒马河右堤、白沟引河右堤、萍河左堤等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根据雄安新区防洪规划分区设防、重点保障的原则,起步区防洪工程按200年一遇设防,包括南拒马河右堤、白沟引河右堤、新安北堤、萍河左堤,规划建设西北围堤,形成环起步区100公里防洪保护圈。
雄安新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副局长杨松介绍,按照分区设防、重点保障原则,结合新区城镇规模及规划布局,确定起步区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五个外围组团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其他特色小城镇防洪标准原则上为50年一遇;综合采用“蓄、疏、固、垫、架”等措施,确保千年大计万无一失。此外,雄安新区还坚持防洪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顺应自然,实现人水和谐共处。
地下综合管廊体系也是韧性城市的重要内容。中铁十六局雄安新区启动区两横四纵NA9、NA11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黄庆庭认为,地下管廊更像是城市的“里子”,是韧性城市的重要内容,建设高标准的地下管廊工程是建设雄安“未来之城”的必然要求。据了解,当前雄安各片区的综合管廊项目正如期推进,容东片区和昝岗片区的综合管廊项目土建部分接近尾声,容西片区、启动区、雄东片区则按进度进入施工大干阶段。
海口江东新区:树立自贸港建设新标杆
同比分别增长6.4倍、6.7倍;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企业营收去年同比增长330%。
赋能城市提升软实力
海口湾畅通工程重要配套项目——海甸溪清淤工程近日完工,近4.5公里长的河道水清岸绿。“过去淤泥沉积,潮位低时大片裸露,既难看又难闻。”家住附近的梁明亚说,过去让人绕着走的“臭水沟”如今成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去年底,海口湾畅通工程慢行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全长19公里的滨海滨河生态廊道串连起万绿园、世纪公园、骑楼老街等城市地标。该项目不仅还景于民,也带动多元业态发展:海口湾3号驿站云洞图书馆预约频频爆满,外滩酒吧街人气走高,街头艺人轮番献艺,市民游客纷纷打卡。
2016年,海口编制了城市更新行动纲要,力图在整体、系统、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成全国示范。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面消除国家考核的19个黑臭水体,落实湾长制试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自贸港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海口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城市更新全程,实现绿化覆盖率达41%,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六年在全国排名第一。
鞠磊介绍,海口正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及海岸带等专项规划,将继续秉持陆海统筹原则,以北部滨海生态岸段和海域为支撑,构建涵盖火山口地质公园和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两个生态核心,北部滨海生态带、南渡江水系生态带、南控带生态走廊等的市域生态保护格局。
在新一轮规划建设中,海口聚焦城市病状补齐短板,通过布局“城市-片区-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保护与品质提升、推动省会城市十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系列举措提升城市品质,为市民提供更普惠的公共产品。
海口市科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海口已启动城市大脑二期建设,正在探索“互联网+智慧水网”“互联网+垃圾分类”等应用场景,计划到2025年实现在智能交通、数字城市治理、政务服务等领域全国领先。
琼州海峡以南,倚江望海的“未来之城”迅速“生长”。建设正酣的海口江东新区,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的缩影。
面向未来,海口正在高标准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聚焦海南自贸港定位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品质,致力于实现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核心城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城市、生态智慧宜居的幸福城市三大城市战略愿景。
服务自贸港建设需求
在江东新区,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1.5级企业港项目建设仅用时70天。该项目内装设计师崇丽娜曾在新加坡工作,与以往不同,她以现场为图纸,一边设计一边施工。7月初,这座现代化办公楼迎来首批10余家企业入驻。
环绕总部经济区的“两河一堤”项目完工,海口美兰空港一站式飞机维修基地(一期)进入收尾施工,海南国际能源中心大厦项目年底竣工……171个项目齐头并进,日新月异的变化诠释着“江东速度”。
“一港双心四组团,十溪汇流百村恬,千顷湿地万亩园。”致力于打造海南自贸港建设标杆,江东新区已完成“1个总规+6个重点片区规划+13个重点专项规划+16项前期研究”的规划体系搭建,规划工作由宏观研究转向专项设计及实施统筹。
海口市常务副市长、江东新区管理局党委书记鞠磊介绍,作为海南自贸港的省会城市、全省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海口按照“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要求推进新一轮城市规划建设,全力打造海南自贸港核心承载区。
人流、物流便利化是自贸港的应有之义。海口坚持交通先行,将建成辐射岛内、连接内陆、面向南海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美兰机场二期建设完成接续推进三期,2035年旅客吞吐量将达1亿人次。新海港综合客运枢纽和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将实现水陆联运无缝衔接。同时,规划建设空港、海港监管设施和信息化系统,做好海南自贸港封关前后监管措施衔接。
立足自贸港建设需求,海口推动“五网”提质升级,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路网不断织密,琼北经济圈1小时可达、2小时全省覆盖;南渡江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可保障230万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累计建成5G基站3124个,基本实现主城区室外连续覆盖……
优化布局激活新动能
作为海南自贸港11个重点园区之一,海口国家高新区正在构建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节能环保、高端食品加工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广州维力医疗器械公司在该园区落地子公司,并建成两条自动化生产线,去年试产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今年预计超过1亿元。
“得益于海南自贸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公司原材料进口成本大幅降低。”海南维力医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勇慎说,维力医疗的乳胶导尿管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后续将扩大在海口生产规模,还将落地麻醉系列产品。
围绕海南自贸港定位,海口确定了涵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以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制造业的“3+1+1”现代产业体系。江东新区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海口高新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聚焦数字经济……各园区功能定位差异化,承接各类产业集聚。
“海口加大对新兴产业招商力度,并坚持产业链招商理念,实行精准按需招商,对亩均产值标准予以明确。”鞠磊说,海口探索制定了遵循保障生态优先、契合战略目标、实现产出高效的产业用地管理“三大标尺”,推动产业集聚、空间集中、运作高效。
营商环境优化助力产业发展“加速度”,去年至今海口江东新区吸引2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去年入区企业实现营收超900亿元;去年海口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申报清单、货值
天津滨海新区:构建港产城融合新范式
29岁的段健男再也不用为避开早高峰而特意早起了。
“以前总觉得上班路上有等不完的红灯,现在道路畅通了不少,感觉一开到十字路口,绿灯就亮了。”生活在天津滨海新区的段健男说。
通过“城市大脑”管理系统对交通信号灯的优化,滨海新区内一些区域的交通拥堵情况大大缓解,早高峰实现了提前30分钟结束。
作为一个国家级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正从传统的产业集群转变为美丽的现代化城市。根据天津“十四五”规划,未来“滨城”(滨海新区)将与“津城”(天津中心城区)共同构成天津新版“双城记”。
“我们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高端产业集聚地,更是一座具有人文情怀的美丽城市,把产业之特融入城市建设,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宜居宜业。”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说。
绿色智慧的全新样板
位于滨海新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用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智慧城市的新样板。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2008年9月28日在一片盐碱荒滩之上正式开工建设。
“如果在环境恶劣的地区能建成一座生态城市,那么在环境较好的地方就更不在话下。”生态城第一批“拓荒人”、经济局局长闫栩说。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杨勇介绍,生态城通过“智慧大脑”实现数据共享和联动,不仅优化了交通信号灯的运行,还实现了地下管道可视化。
此外,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生态城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实现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打造“海绵城市”。
在生态城不动产登记中心,路面、屋顶、座椅、垃圾桶都安装了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促进节能减排。自动驾驶电动公交车也已正式运营。
生态城还吸引了很多科技企业落户,为智慧发展创造新动能。截至目前,生态城注册企业数量8984户,其中泛智能科技企业占比达60%。
为打造5G全域应用示范区、进一步推进5G产业发展和应用,中新天津生态城5G+AI实验室于今年5月正式揭牌。
实验室负责人曾言圣说,生态城5G+AI实验室提供专业的5G网络深度,是目前天津市范围内5G网络环境最好的地方。“在5G网络正式商用前,我们的网络环境能帮助企业的5G产品进行可行性验证,加快孵化上市。”
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
今年“五一”小长假,坐落在滨海新区的方特“熊出没”主题酒店顺利开业,迎来首批顾客。
“酒店行业比较特殊,需要办理的证件非常多,而且办理证件的主管部门分属不同单位,能否在‘五一’前开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该酒店行政部负责人张素琳说。
然而,通过只提交一份材料、一窗受理、一次踏勘、一证覆盖,“熊出没”酒店在“五一”前顺利拿到了行政许可。作为国家“一企一证”综合改革的首批试点,滨海新区多部门联动、协同配合的市场准入机制已经落地。
良好的营商环境一直是滨海新区吸引企业、培育产业链的秘诀。
在“一企一证”改革之前,滨海新区在全国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实施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改革,将当时新区政府18个部门的216项行政审批职能进行整合,同时废止了散落在各部门的109枚审批专用章,并将这些公章永久封存,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如今,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已占天津市的一半左右。但是,一段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这里注册的同时,却没有把人留下。人们似乎只是想在这里工作,而不是在这里生活。
2016年初,每天往返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通勤人数约30万人次。这说明滨海新区在城市服务方面存在薄弱之处。从那时起,港产城融合逐渐成为滨海新区的重要发展方向。
美丽宜居的新兴城市
王伟生活在滨海新区泰达街道华纳社区,现在,他几乎可以通过扫码完成在社区的一切事务——支付、开门、办理行政事务、参加社区活动……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地的智能管理系统为居民建立了电子档案,使他的生活更为便利。
“这个社区过去由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管理,2018年初,滨海新区将开发区的社会管理职能剥离出来,交给当时新成立的泰达街道办事处。”泰达街道工委书记吴鹏说,这项改革让开发区专注于经济发展功能,也让居民获得更专业的社会服务。
为了加强城市服务功能,滨海新区引进了茱莉亚学院等高质量的学校和医院,打造滨海新区文化中心等文化高地,建设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等旅游景点,并努力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南堤滨海步道公园现在是滨海新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布满灰褐色污泥的滩涂。
“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因地制宜,通过土壤修复、植被营造、水系连通,提升了滨海岸线景观功能,打造城市公园;同时又在老堤外侧建设新海堤,提升城市防洪级别。”天津滨海旅游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建说。
现在,滨海新区遗鸥公园已然成为濒危候鸟遗鸥的乐园,透过观鸟镜可以看到,它们在这里时而结群觅食、私语,时而轻盈起舞、盘旋,悠然地享受着休闲时光。
遗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它们对栖息环境十分挑剔。“海岸线美了,鸟儿便来落脚。目前这里每年能迎来1万只左右的遗鸥,占其全球种群总量的80%以上。”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副局长崔捷说。
“现在,每天往返于‘津城’和‘滨城’的通勤人数已经减少到4万人左右。宜居宜业的美丽‘滨城’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安家落户,开心工作,快乐生活。”连茂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