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设备采用电子标签管理等,未来高铁向着更快更智能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
5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举行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这场年会紧密围绕国际科技热点,聚焦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前瞻学科领域发展新方向,积极发挥学术引领和科技智库作用,展现学部重大学术咨询研究成果,引导社会尊崇科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公众提升科学意识和素养。
翟婉明院士的报告以《中国高铁发展面临的科技挑战与对策》为题,在回顾中国铁路提速和高速铁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中国高铁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工程科技挑战,特别是在高铁设计阶段和运营阶段分别面临的主要科技挑战。
翟婉明结合学部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提出我国高速铁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实现中国高铁引领世界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翟婉明指出,未来中国高铁应在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智能养护维修、智能服务等方面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中国高铁智能化水平,从而率先建成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
在翟婉明看来,当前还有许多尚需突破的难题,如轮对、轴承、减振器等关键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亟须实现我国高速列车核心部件自主化。“未来高铁的发展应着重考虑速度、效益、节能环保和经济性等技术指标的综合提升。”
翟婉明介绍,目前我国大量高铁线路未达速运营,“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线路中,目前仅京沪、京张、京津城际、成渝等4条高铁达速运行,其余20余条运营时速均为300公里”。他建议,应尽快使我国高铁按照设计标准达速运行,充分挖掘高铁线路的运输能力,提高效益。
在谈到真正全面实现高铁智能化时,翟婉明表示:“这还需突破诸多关键技术,比如构建高铁列车智能调度指挥系统、建设智能高铁车站、高铁设备采用电子标签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