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服装行业应用难点,旷视助力梦燕打造自动化物流中心
市场、技术、社会多重因素推动下,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已成企业降本增效、增强竞争力的必选项之一。以何种路径稳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也是制造企业未来十年的必答题。工信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
越来越多服装企业也看到传统生产方式的局限性,纷纷开启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无锡梦燕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梦燕”)便是其中的一员。在建设新厂房时,梦燕优先考虑了物流动线规划,与旷视共创了梦燕自动化物流中心的设计方案。
这个去年建成、今年已经投入使用的梦燕自动化物流中心,包括一座25米高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和5层楼库,总面积约8万平米,实现了服装入库、存储、拣货、分拨复核、运输等流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升级。相比于旧仓,物流中心的新仓在每日可支持出货量提升5倍的情况下,仓库空间利用率提升3倍,人员减少40%,工人一天的微信步数从55000步减少到20000步。
图:旷视与梦燕共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设计模型
每天超过6万件商品分发600家门店,梦燕开启转型之路
梦燕是一家服装连锁零售企业,主要采取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其主营业务为门店零售。公司目前拥有600家门店,日出货量在6万到8万件衣服,都由梦燕仓库统一发货,吞吐压力非常大。
图:位于无锡的梦燕明都工厂店
“梦燕建设自动化物流中心的初衷是解决零售端周转问题”,梦燕总经理吴承淮介绍道,“此前,在集结交换时,经常出现物流存储空间不够、运转效率不高、爆仓等问题。为此,我们决定提升仓库面积,但了解到还可以通过自动化、数字化的改造提升整体效率。”
“梦燕的另一个初衷是,希望通过仓库信息化和物流集成仓库体系,倒逼前端业务摆脱惯性,走向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让每个岗位上的员工都按照标准执行,带动业务的优化和调整。”
“在借鉴了同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梦燕找到业内供应商进行招投标,最后从专业度、性价比、服务水平等多方面考虑,选择了旷视。”
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旷视与梦燕共创自动化物流中心方案
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旷视智慧物流业务团队深谙服装企业的供应链难题。旷视智慧物流解决方案中心负责人白建宏表示:“服装行业不管是零售端、生产制造端还是仓库作业,相对来说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多工作都属于简单重复劳动。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方式多元化等因素影响,服装行业自动化、数智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梦燕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痛点。此前,海量服装的挂装、叠装、称重、贴标、分拣发货等环节都在旧仓中运行,100%为人工作业。传统作业方式不仅效率低,影响门店销售,带来货品损耗;还存在人工作业强度大、人员流动性高等问题,制约着业务提升与拓展。
图:梦燕旧仓之存储环节
图:梦燕新仓之自动化立体仓库
基于对服装行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梦燕历史数据和未来业务规划的综合分析,旷视与梦燕共创了自动化物流中心的整体方案。该方案包括1座25米高、8个巷道的自动化立体仓库,1套输送分拣系统(1500米箱式输送分拣机),以及自动贴标、热缩塑膜机等自动化设备。在软件及系统方面,智慧物流操作系统旷视河图将自动化立库系统、箱式输送分拣系统、电子标签拣选系统与仓库管理、ERP、仓库控制等系统无缝对接,能够随着梦燕业务发展灵活调整,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图:梦燕旧仓之搬运场景
图:梦燕新仓之自动化输送
工人行走距离节约60%、仓库用工减少40%,物流中心成效初显
目前,旧仓货品及处理流程已经全部转至自动化物流中心,改造后的新仓在降本增效方面已经初显成效。
据梦燕业务负责人宋建军介绍,“以前梦燕仓库员工每天走路的步数是55000步,现在的运动量是20000步,从侧面反映了效率的提升;以前工人拣货需要靠记忆力,现在通过智能设备的指向进行拣货;以前拣货之后还需要人工进行分拨再分拨,现在直接投到输送线上进行自动流转,搬运效率和准确性提高;以前整个仓库的取货送货需要55人,现在35人就能满足同样的取货量。”
该项目投入使用后,标准化操作也在稳步推进中。对于未来,吴承淮也非常务实,“目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管理,加强系统和人的深度结合,提升效率。AI在生产场景有很大的扩展空间,通过计算机视觉能够有效识别异常操作,通过算法分析大数据能够降低管理成本,但这块的提升需要后续进一步的共创。”
旷视智慧物流解决方案中心负责人白建宏也表示,“每个企业的数智化转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点到面,通过某个场景或某条长线的改造,获得了一些收益,再推广到其他场景或项目,并逐步进行升级迭代。”
“机器将人从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是一个大趋势。旷视看准了这个行业方向,并通过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帮助客户重塑流程,让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进行搬运和输送作业,让智慧系统记忆和指挥仓库运行。我们还将AI能力注入传统物流设备和系统中,通过协同调度和背后的算法算力不断优化相应作业效率,这是我们看中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