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产业升级 “RFID智能+”让老牌纺织产业焕发新活力
“中心位”是枣庄市市中区明确的格局定位。作为枣庄原市驻地,市中区拥有丰富的城市底蕴、良好的城市基础,这是发展城市经济的最大财富。立足“中心位”的发展思路,始终贯穿于市中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推进中。“十四五”期间,市中区仍将发挥其“中心位”的强大优势,布局独具特色的“C位攻略”。
打造区域门户枢纽中心
“以前,市中区东部位于交通的末梢。随着高速公路通车,末梢变成前沿,对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带动城乡居民就业、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枣庄市市中区委副书记、区长刘中波在新台高速顺利通车时说。
新台高速的通车,是市中区释放区位优势的又一个信号。“十三五”期间,市中区在交通工程、道路建设方面累计完成投资40余亿元。至“十三五”末,全区形成了高速绕城、穿城,国省道互联互通,农村公路路路畅通,连接城乡、干支相连的公路网络,实现了覆盖全区的“半小时交通圈”。
“西城扩容、东城提质、一体化发展”,是枣庄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围绕“促进东西城区相向融合发展”方向,市中区打造了以世纪大道、光明大道、枣曹路、中兴大道和省道103、西昌路“四横两纵”主干路网。“十四五”期间,市中区将以此为骨骼,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西进战略。为此,该区提出,将“以‘四横两纵’城市西部主干路网为基础,高标准实施朱子埠支流等河道治理,加快东西城区相向融合发展”。
市中区处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两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区以及“鲁南经济圈”省级区域发展战略区的交汇处,三区叠加优势明显。
2020年5月,在济南至枣庄旅游高铁可行性研究评审会上,与会专家讨论后决定采用东线方案,这意味着,在市中区将新建枣庄南站,为市中区城市发展再添黄金快速通道。建成后的枣庄南站,将与枣庄东站和枣木高速、新台高速、世纪大道、省道103形成“两翼四线”的交通格局。
在此基础上,在《中共市中区委关于制定市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市中区提出了打造区域门户枢纽中心的发展定位,明确将构建“环在市中”立体交通网,致力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把市中区打造成为区域门户枢纽中心。
产业引领升级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快速病理专用配套试剂,可以将病理检查诊断速度提高5—8倍,这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近日,在鲁南大健康产业园中,骏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崔健向记者展示了最新研发生产的快速病理系列产品。作为山东省政府认定的“瞪羚企业”、全国快速病理行业头部品牌企业,骏盛医疗将投资2亿元,在产业园内建设国内最大的病理设备及试剂产业基地,打造国内知名AI辅助和远程诊断平台,目前已实现试生产,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3.2亿元。
鲁南大健康产业园由枣庄经济开发区和中汇集团共同建设运营,自2019年2月启动建设以来,已有骏盛医疗、海斯凯尔等11个创新型项目先后落地。“目前,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国科医工智造基地项目、海斯凯尔新型肝脏纤维化检测设备全球生产总部项目、中海生物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等5个项目正加快建设;蓝孚电子加速器辐照中心项目、韩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等4个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园区发展已全面起势。”枣庄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黄岩介绍。
新兴健康产业蓬勃发展,“老牌”纺织产业焕发新活力,“智能+”是最大的催化剂。
在正凯新材料有限公司,企业借助工业4.0技术打造了全国首个“多品种智能化纺纱智慧工厂”。“这是‘智能条筒追溯系统’,运用RFID无线识别技术,在梳棉机棉条出口处装配定制RFID写卡装置,把每台梳棉机的品种信息和生产信息写入棉条筒的RFID卡中,并通过AGV智能输送到并条工序,当识别出无法匹配的信息时,机器就会自动报警。”正凯新材料一分厂厂长何胜军介绍,企业实现了智能化生产后,1万纱锭只需30多人,比同行业平均水平减少了一半多。
建设工业互联网,推进智慧工厂建设,以智能化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市中区这一老工业基地实现了弯道超车。
“工业发展是‘第一引擎’‘第一抓手’,我们将以项目为支撑、企业为载体,倾力打造具有市中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枣庄市市中区委书记王辉表示,市中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扎实的工业基础,经过几年的转型实践,一批重大支撑项目成功引进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投产达效。
“十四五”期间,市中区将围绕省“十强产业”和市“6+3”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发挥市中的产业优势,致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以新型化、智能化、集群化为引领,聚力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百亿级环保水处理产业、百亿级高端纺织服装产业、百亿级大健康医疗产业四大主导产业,推动特色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推进橡胶、建材和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
医疗教育并蒂双开
养老、医疗、教育、城市环境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这背后,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十三五”期间,市中区累计民生支出105.7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9%,累计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老年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60岁以上减半、70岁以上全免,减免费用1700万元。市中区立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全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为老城区,市中区辖下有大量老牌名校。那么,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怎样更加均衡地分布、惠及更多孩子?市中区给出的选择是:发挥“名校带动”战略,探索“名校融校”“一校多区”之路。
枣庄十五中是一所拥有48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名校。2020年,市中区勤为学校、建设路中学正式加挂枣庄十五中南校区、北校区牌子,枣庄十五中在市中区形成了“一校四区”的办学规模,四个校区做到了“一种理念、一套班子、一体管理”。
“十四五”期间,市中区将继续释放教育虹吸效应,打造区域教育中心。该区提出,要“推动人民路小学、东海路小学、光明路初中等一批中小学建设,深化与枣庄三中、枣庄十五中、立新小学等市直学校集团化办学,致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
与教育同样令人关注的,还有医疗。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市中区在全市率先建成专业医学观察点,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课,成为全市第一个低风险区。
“十四五”期间,市中区将致力厚植医疗健康优势,创建国家健康城市,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中共市中区委关于制定市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利用好市立医院、市妇保院、枣矿医院等市直优质医疗资源,大力推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规划实施枣矿医院新区医院、枣庄市人民医院建设,壮大鲁南大健康产业园和大健康医疗产业,促进医养结合等多业态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