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城市大脑再进化,首善之区更智慧

作者:华凌
来源:科技日报
日期:2021-02-02 13:45:21
摘要:北京海淀区已建成50多个创新应用场景、40多个信息系统接入数据运行,以顶层设计、框架搭建、场景试点为主要内容的1.0阶段已经顺利完成,如今开启了“海淀大脑2.0”新时期。


为了提升治理水平,北京市海淀区近年来整合区域内各政务系统,将信息资源集纳整合,开发“城市大脑”综合系统,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北京海淀区已建成50多个创新应用场景、40多个信息系统接入数据运行,以顶层设计、框架搭建、场景试点为主要内容的1.0阶段已经顺利完成,如今开启了“海淀大脑2.0”新时期。

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新基建等一轮轮科技浪潮推动下, 近年来“城市大脑”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新手段,已形成大都市建设和前沿科技领域的新热点。在北京,海淀区政府第一办公区主楼日前投用“城市大脑”智能运营指挥中心(IOCC)。

据悉,该区已建成50多个创新应用场景、40多个信息系统接入数据运行,以顶层设计、框架搭建、场景试点为主要内容的1.0阶段顺利完成,如今开启“海淀大脑2.0”新时期。那么,其为首都精细治理、智慧治理、科学治理探索出哪些新路径?

及时掌握疫情 助力精准管控

突发事件可以检验一座城市的智慧及韧性。

“目前,在海淀乃至北京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城市大脑”疫情防控平台犹如排查员、情报员和参谋员,在及时掌握疫情和做出科学管控决策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海淀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主任李伟说。

据介绍,这是2020年2月初由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大脑”)在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局、市科委等部门领导下,联合众多海淀“城市大脑”生态企业共同开发的。

据统计,北京市16个区、300多个街道、7000多个社区自此可以告别手工记录,直接使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该公司还研发无接触测温智能门禁系统、链I政务通等高科技产品,在首都疫情防控中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人少跑腿”的设想。以一系列疫情期间攻关研发的科技成果为基础,孕育出的“城市码应用体系”,成为北京智慧城市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著名社会学专家、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廉思指出,在疫情期间,“京心相助”“京心相护”“健康宝”等智慧系统以及围绕战疫防疫而诞生的一系列“黑科技产品”,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治理模式,为构建精准的城市服务治理体系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中科院姚期智院士认为海淀“城市大脑”是成功的实践经验,未来发展思路值得充分肯定。

在专业管理领域的防控工作中,“城市大脑”同样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淀区住建委依托“智慧+工地”平台,整合辖区范围内建筑工地的视频资源,实现市、区相关部门之间视频资源的共享共用,完成统一视频执法与监督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施工现场的可视化、全过程实时监控,加强视频巡查力度。疫情期间在渣土车治理、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在“2020中国数字政府建设大会”上,“智能+”施工现场综合管控平台,荣获2020中国数字政府新基建示范应用奖。

时空一张图构建数字孪生城市

时空一张图项目作为海淀“城市大脑”时空信息的重要载体和三大基础支撑平台之一,对全区时空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及更新,为各部门业务应用提供统一地图数据和服务,犹如构建数字孪生城市。

2020年一个冬日,海淀区网格员赵军在巡检中发现,海淀区紫竹院街道魏公村路口南侧200米的一个井盖丢失。他立即打开大城管App,将井盖信息拍照上传,后台调用“海淀区时空一张图”城市部件基础图层信息(井盖权属信息)与案件信息进行数据“挂接”,自动研判出丢失井盖的权属信息,将案件工单自动派发到相应处置部门,处置部门根据井盖案件信息进行处理,将井盖复原,整个过程用时仅4小时。

“过去网格员发现井盖丢失,需要对井盖信息进行拍照取证、人工判断、人工匹配、手工派单等过程才能上报到相应处置部门将井盖复原,整个流程复杂,中间流转环节过长,至少需要一天时间。而时空一张图减少案件人工识别、定位和派单的处置过程,大大提高案件处理效率。”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时空资源数据库汇聚全区基础地理信息、行政区划、二三维地图、既有建筑物数据(全区采集有效建筑物图元约17万个、建筑面积1.9亿平方米)、城市部件数据(127个图层,约130万个数据要素)、城市治理领域相关单位业务数据、百度地图社会服务图层POI兴趣点、海淀区Mesh模型数据及部分重点区域楼宇单体化等249个各类专题地图数据,实现部门之间时间和空间数据、政务数据和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数据一体化融合,目前已开始有效支撑政府各委办局单位及街镇业务应用建设工作,已累计调用图层数据500余万次。

截至目前,已为成千上万件城市案件提供时空地理信息智能服务。目前,“城市大脑”建设已经在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城市交通等多个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治理渣土车违章、解决拥堵难题、完成人口房屋信息登记、实施水质实时监测和污染溯源……“城市大脑”打通多种场景中用户与物联网设备的关键数据,以庞大的数据库为城市智能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出炉

“‘城市大脑’具有‘需求牵引、业务牵动’的特质,是以‘信息流’为主线,综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按照‘1+1+2+N’架构模式(即一张感知网、一个智能云平台、两个中心、N个创新应用),聚焦城市治理领域,深耕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城市交通、生态环保、智慧能源等五大领域,落地N个应用场景,形成具有‘生命体’动态演进特征的智能管理体系。”李伟介绍说。

业内专家评价,目前北京海淀区在全国“城市大脑”实践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比较完整的体系,不仅有相当于人脑的AI+大数据,形成算力算法,还有可以支配四肢的动作,即应用和场景。这得益于海淀富集的创新资源,形成两大基础:一是智慧海淀的实践,大量企业和高校发挥出作用;二是在政策、机制上的创新。

当一个城市的垃圾运输车一旦驶入其他城市管辖区就很难被跟踪到。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刘锋博士指出,“‘城市大脑’不局限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内部,当世界各国的‘城市大脑’走向成熟、实现连接之后,世界范围的‘城市大脑’最终会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神经系统’。”

在提升首都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城市管理科学化和决策智能化方面,北京海淀区正在形成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模式。截至目前,海淀区与广东省数政局、上海浦东区、福州市、杭州萧山区等先行城市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并且与朝阳、昌平、大兴等区都进行了深度交流和分享。无疑,海淀“城市大脑”的实践经验已经渗透融入首都智慧城市建设的“命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