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将推进十大智慧工程,覆盖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多领域
重点建设广州—深圳等氢能运输走廊、加快深圳无人驾驶示范区建设、支持广州深圳等城市建设“城市大脑”……近日(2020年11月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广东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推进十大智慧工程,覆盖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应急、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和智慧水利领域,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赋能作用。
重点建设广州—深圳等氢能运输走廊
在智慧能源工程方面,《方案》提出,构建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并满足分布式能源“即插即用”要求的智能电网,在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广州中新知识城、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智能电网示范工程。推进电动汽车智慧充电桩建设,到2022年全省建成约18万个充电桩;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及重点城市创建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示范城市,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车辆加氢设施建设,到2022年新建200个加氢站,重点建设广州—深圳、广州—珠海氢能运输走廊,规划建设沿海经济带氢能高速运输走廊。
在智慧教育工程方面,《方案》提出,建设完善“互联网+教育”资源服务大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到2022年建设45个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推进5G、超高清视频技术等在教育领域普及应用;建成500个信息化中心学校(智慧学校)和240个融合创新示范推广项目。
加快深圳无人驾驶试点示范区建设
在智慧交通工程方面,《方案》提出,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工程(广东),建成乐广高速、南沙大桥、深圳外环高速等示范路段项目,力争到2022年完成300公里(或3条)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广州南沙国家级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示范区、深圳无人驾驶示范区等试点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22年全省建成300公里L3、L4级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加快广州白云、深圳宝安、珠海金湾等机场的建设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智慧化改造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智慧机场群。
在智慧环保工程方面,《方案》提出,加大垃圾处理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市推广使用无人驾驶环卫车、环卫机器人,在城市小区推广使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设施,助推垃圾分类精准落地。加快智能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到2022年,推动超过80%的三级甲等医院配备医疗废物智能收集设施,并实现与生态环境部门医疗废物处置管理系统对接。
支持广州深圳等城市建设“城市大脑”
在智慧城市工程方面,《方案》提出,打造集数据呈现、科学决策、中枢指挥于一体的“广东大脑”,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数字底座;建设政务大数据中心,搭建国产政务云服务,支持广州、深圳等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城市大脑”,构建“万物互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城市大脑神经感知网络。
在智慧医疗工程方面,《方案》提出,推进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行动,在三级甲等医院全面普及“互联网+”医疗服务,到2022年全省共建成180家互联网医院。加快智慧医院建设,拓展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空间和内容,加快开展网上挂号、问诊、检查检验、结算以及药品配送等覆盖诊治全过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加快智慧医疗设施的推广和应用,推广使用医疗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
在智慧应急工程方面,《方案》提出,打造覆盖全省陆地、海洋的全域应急感知和通信网络体系。到2022年,力争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实现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网等各类应急通信网络在省内广域覆盖、随遇接入。完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全域覆盖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在广州深圳等地探索建设无人机智慧配送试验区
在智慧物流工程方面,《方案》提出,推进实施骨干物流园区智慧化“互联互通”工程,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探索建设无人机智慧配送试验区;在医院、学校、写字楼、住宅区等物流配送集中区域新增1.5万台智能快件箱。
在智慧农业工程方面,《方案》提出,建设广东智慧农机装备管理应用平台,推动大数据、北斗导航、智能控制等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中的应用,研制推广农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探索建立无人作业农场,提升农业机械智能化水平。到2022年,推动建设5个智慧农机装备示范基地,建设5个5G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智慧水利工程方面,《方案》提出,启动广东智慧水利融合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江河湖库以及涉水工程全面感知体系建设,实施防汛抗旱监测预警智慧化工程,构建全覆盖、全时空、全天候、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水利智能感知与一体化应用体系;构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节水、供水、防洪潮、防台风、水生态、河湖管理等业务的水安全智能应用体系。到2022年,全省大江大河和重要水利工程管理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管控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