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老有所养 RFID等智能设备提升智慧康养服务

作者:孟庆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日期:2020-12-02 09:49:19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老有所养”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RFID智慧康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老有所养”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1%,该比例远超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化标准。加之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我国人口的抚养比从2010年的34.2%增加到2019年的41.5%,照顾短缺已成为家庭与社会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制造2025》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中,都强调了要持续推动智慧康养产业的创新发展。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融合,相关技术形态正逐渐从信息化迈向更高层次的智慧化。智慧化的技术将成为解决当前诸多养老问题的有效方法与路径之一。结合老年人的需求特点,智慧康养的服务体系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推进。

老年人可穿戴设备智慧化

可穿戴设备具有轻便、实用且能够全天候携带的特点,便于对老年人进行持续的健康或医疗监测。另外,可穿戴设备不容易被盗或丢失,更适宜于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使用。该类产品应围绕老年人起居安全、规律健身、疾病诊疗、愉悦心情等多方面的需求,促进设备的人性化、智慧化、便携化发展。

据统计,我国患有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老年人总数已超600万。AD患者常会走失,找不到回家的路。另外,我国还有约1.18亿名独居老年人,当发生意外摔倒或突发疾病时,需要及时的救助。因此,给老年人选择性配备智慧化的可穿戴设备尤为必要。

该类设备基本包括传感器、芯片、显示器、辅助执行器、能源硬件等部分,突出特点是小型可穿戴化,并具有记忆、理解、情感、逻辑、辨别与数据转移等综合功能,可根据佩戴者对健康医疗、生活服务与情感交流等的需求,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与服务。依据形态与功能,该类设备可以分为智慧服装、GPS智能鞋、智慧手环等。设备的研发既需要考虑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又要兼顾老年人个性化需求。比如,供老年人使用的GPS智能鞋,当使用人摔倒或活动轨迹超出设定的安全区域,监护人的手机终端就会自动报警,并提示当前老年人的位置与可能发生的情况;智能手环可记录分析老年人运动、睡眠、心率与血氧等情况,并对房颤、早搏等心脏疾病进行早期预警。

老年人康体医护器械智慧化

据民政部与卫健委统计,我国目前约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000万名,而相对应的护理从业人员仅有30万名左右。从该组数据可以看出当前社会与家庭所面临养老事业的压力。另有数据显示,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接近80岁,到2050年,肢体功能障碍与失智老年人数量预计将达到9000余万。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与护理从业人员之间庞大的数据差,昭示着我国将面临严重的照顾短缺。康体医护器械的智慧化,将成为解决照顾短缺的重要举措之一。

照料完全失能老年人最难的工作是位移搬运。可以针对卧床失能老年人的特点,研发多功能智慧型护理床。该床可以辅有轮椅功能,有搬动老年人的机械臂,可以助力搬、抱老年人,也可以协助老年人排便,从而减轻失能老年人照护者的压力。

“智能厕所”可以通过独居老年人使用马桶的频率来监测老年人的起居规律,也可检查尿液,测量血压、心率等指标,让老年人如厕的同时接受医疗监督与检查。数据可直接传送至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通知其家庭成员或社区医务人员,并开启远程医疗,必要时上门救助。

研发适用于我国老年人的机器人,已成为当前突破照顾短缺困局的重要路径之一。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推进老年人照护机器人的研发。比如,日本曾推出海豹形机器人Paro。它外表毛茸茸的,在被抚摸时,会低头或眨眼装可爱。它可以识别人的音调和表情,还可以指导老年人进行身体锻炼。荷兰与以色列也推出针对老年人的智能护理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以指导与协助老年人做一些身体锻炼,也可以帮助老年人学会较为烦琐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操作,还可以提醒老年人服药与散步等。

多方协同照护智慧化

2019年7月,国务院推进的《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部牵头,会同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21个中央部委,建立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深入研究探讨养老服务相关问题。仅从以上联席会议所涉及的单位,即可看出养老问题的复杂性。我国当前的养老模式仍以家庭为主体,社会给予有偿服务,政府进行兜底。诚然,由于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繁杂的内容跨度与突发性医疗急救等特点,因此,家庭与单个部门提供的碎片式服务很难满足新时期养老的需求。如何缓解养老服务需求的繁杂化与资源供给的碎片化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养老服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机器人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融合,协同智慧服务环境的建设将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的一个崭新方向。可以把老年人使用的带有射频识别标签(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智能设备、智能医护器械、机器人等感应器与效应器接入以高速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为依托的养老服务应用程序。该程序以社区(城镇)卫生院端口为管理平台,开设家庭、医院、养老机构、民政局等多个养老服务单位的登录查询窗口,感应器如出现数据异常,则会自动通过网络向相应端口提醒或者报警。这样能够依据老年人各自的健康状况与身体变化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康养照护服务包,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通过该智慧系统,可在线理清民政局、社区医院、养老机构与家庭的职责边界,构建居家与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关爱模式,优化医疗与康养相互衔接的路径,促进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

在智慧康养模式下,家庭、医院、社区等线上线下的协同介入运行,既能统筹管理,又能精准服务。这可以改变传统家庭养老“人盯人”“一对一”的工作模式,从而极大改善资源与服务的供给方式,提高供给效率。诚然,智慧康养体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问题。譬如,在照护过程中重视老年人的身体照料,却忽视其精神需求;重视老年人突发疾病时的“医”,却忽视其日常生活的“养”。此外,亦应高度重视智慧养老服务中的老年人隐私保护,避免泄露数据库中老年人及家庭的相关信息。相信随着多部门联动的老年人智慧化供给侧服务能力的提升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智慧康养体系会逐渐走向成熟,为老年人、家庭与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