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是物联网快速发展的阻碍,也是机会
两三年前,有个投资神话为人所津津乐道:
本世纪初,天使投资人龚虹嘉投资海康威视245万元。直到2019年9月份,其持有的股份市值达到430多亿元,加上之前19次套现的97.48亿元,累计达到530多亿元,增值超过2万倍。
在以上案例中,除了令人惊讶万分的巨额投资回报以外,我们不妨看看被投资的海康威视,其主营视频监控业务,是典型的物联网项目。
于物联网而言,视频监控不过就是碎片化现状中一个小小的行业应用,反观龚虹嘉投资海康威视这个案例,谁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伴随着物联网概念的出现,直到今天,在提及物联网产业相关发展问题时,碎片化仍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人也都认可,是碎片化的问题阻碍了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企业无法大规模复制某个物联网项目。
物联网市场碎片化:技术、业务、应用
近日,市场研究机构IoT Analytics发布最新物联网跟踪报告。根据数据显示,过去10年全球所有设备连接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这一增速主要由物联网设备贡献,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的连接数首次超过非物联网连接数。
虽然物联网连接数实现超越,但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开发和各类创新还并未达到非常丰富的程度。即便物联网拥有万亿市场规模,同时也面临着行业应用孤岛和碎片化现状。当我们在谈物联网碎片化的时候,它可能涉及到技术、业务、应用等多方面的碎片化。
技术碎片化分很多方面,主要是技术标准的不统一。
比如物联网领域必然涉及到的通信协议,无线的就有几十种,还不包括很多协议的变种,蓝牙协议就可以衍生出很多私有版本。在工业领域,常见的标准协议就有几十上百种,考虑到私有协议,数量可达千种。通信协议的不同就带来了极其碎片化的效应。对一个制造型企业来说,要把不同供应商提供的设备全部在一个联网环境下管理起来可不是一件小事,无论时间还是成本都需要很大的投入。技术标准的碎片化,有的是来源于不同的演进路径,也有人为原因,也就是出于业务目的刻意制造的不同的技术标准,以创建企业在某个领域的壁垒。
谈到碎片化的第二个方面:市场应用。
这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点,物联网涉及到千行百业,在物联网的"应用网"内,应用类别千差万别,终端模块五花八门,操作系统多种多样,行业应用需求定制化,种种原因导致了目前物联网的市场应用方面碎片化更为明显。
最后还涉及到业务碎片化。
社会组织天然就是有屏障的,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具体而言,社会组织就是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的"条条块块",每一个组织建设IT系统的初衷当然是服务于自己的业务目标,而不是首先考虑其他组织的需要。就算在同一个组织内部,也会因为部门业务目标和建设时期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系统之间的孤立。
碎片化是大企业发展的桎梏,但或许是中小企业的机会
不得不说,前文所提的碎片化现状,对于大企业来说,他们本身有着把某个技术、某个项目进行大规模复制,以此来实现更高的效率、收益,却受限于市场碎片化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实现难度。
但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或者创业型企业来说,碎片化或许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尤其对于靠近产业链下游的企业来说,在碎片化的市场现状下,由于终端产品种类多,同样的功能可以由不同种类的产品来实现,终端应用更是呈现了碎片化的特点。同时,个人的选择更加个性化,很难有像互联网时代大规模的统一的入口产品,有些应用,与人接口的设备是物联网的入口,另外一些应用核心是某些关键设备,那么与这些关键设备接口的设备也可以是物联网的入口。正因为物联网的碎片化趋势,很难有统一的入口,能够占据物联网的垄断地位,从而给这些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以小米及其生态链为例,其以手机作为突破口,再集中力量做物联网的技术准备。想当年,智能手环打响了第一枪,几乎直接颠覆了市场,直接把人和物的第一个连接点抓住了。之后,小米开始布局整个生态。
基于该生态链,平板电脑、台灯、平衡车、插座、电视、智能音响、扫地机器人、加湿器等围绕家庭用的东西,基本都覆盖了。其中小米本身只做手机、电脑、智能音响等几个产品,其余都是来自生态链上的企业,每家生态链上的企业只专注于某个或某几个垂直细分的市场,甚至只聚焦于某几类终端,以此为市场提供更加专业的产品。
小米生态链的案例就是在无数的物联网碎片市场中寻找机会。
哪个产品是大产品呢?并没有!哪个市场不是机会呢?都是!
同小米及其生态链企业一样,在工控领域也有这么一家企业,即百斯特控制技术,该公司同样深谙此道,深耕于一个细分市场,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机房动环监控硬件设备和工业控制设备。公司的产品线涵盖了X86监控主机、ARM监控主机、网点采集主机、ARM触控屏、
温湿度传感器、IO模块、水浸传感器、短信猫、烟感、门磁等设备,并以市场的需求为逐步推出相关产品。
其实,不难看出来,在一些不起眼的碎片化物联网市场中,反而潜藏着很多的机会,这些市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不可错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