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管片达人”将RFID引入工程建设 为项目开展提质增效

作者:本站收录
来源: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日期:2020-09-30 09:25:06
摘要: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上一排排模具井然有序输出;电子屏、二维码、RFID芯片不断更新叠加现场最新动态;中部信息采集中心,正处理着成千上万条生产信息……
关键词:RFID工程建设

今年35岁的胡云发,是中国铁建所属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济南黄河隧道项目部总工程师、工程技术管片二级专家,先后参与过南京长江隧道、长株潭城际铁路树木岭隧道、成都地铁、济南黄河隧道等多个工程建设。13年来,他始终扎根一线钻研管片技术,解决了很多现场亟需解决的问题。

初入门的探索

从一个零经验的“小白”晋升为“技术达人”,这条路并不轻松。2007年,走出校门的胡云发,迈进了南京长江隧道管片项目部的大门,正式与管片结缘。

为摸透管片的技术性能,胡云发把家安在了办公室。白天在近200亩的工地上来回穿梭,除测点、放线外,他还跟进每道工序,观察每套设备有什么利弊,有想法第一时间记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不明白的就请教现场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一待就是一整天。他坚持每晚看各种规范、标准,从死记硬背到逐步吃透,在慢慢摸索中对管片的情况了然于胸。


胡云发(前)在现场研究管片模型

在现场待得多了,胡云发观察到好多质检员一天都拿着图纸对型号、找管片,费时又费力。怎样才能精准“匹配管片”呢?他大胆设想,借用技术手段解决难题:从原材料钢筋的焊接、入模,到生产过程的浇筑、蒸养、水养,以至存放、发运,都一一录入系统,形成一个完善的数据资料库,数据汇总后,自动生成各种报表,可随时查看生产进度、原材料、库存状态等,实现整个生产流程可视化。

有了想法,胡云发便开始不断尝试、不断排除。在掌握规律后,胡云发开始试验过程,前期不能做到的,就先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不断和专业人员反复探讨研究,最终制定出《模具振动力自动监测技术研究》《混凝土全自动养护技术研究》《混凝土自动灌注体系的技术研究》3项研究课题,打开了管片技术研发的大门。

求品质的“细作”

2017年,济南黄河隧道工程开工建设。该隧道是黄河上第一条超大直径公铁合建、第一次穿越地上河的盾构隧道,开挖直径达15.76米,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大盾构工程。担任济南黄河隧道管片厂总工程师的胡云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作为钻山入海的隧道整体依托,盾构管片在隧道质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隧道直径增大、管片尺寸也相应增大,管片制作与拼装精度控制越来越难。“一环管片质量有问题,就可能造成整个工程不可估量的损失。”胡云发心里明白,要想保证管片质量,就一定得解决大直径管片导致的拼装错台这一通病。

于是,胡云发白天组织人员对管片生产工艺进行不断分析、总结、优化;晚上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翻资料、查数据,反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和中铁十四局首席大盾构专家陈健反复交流,并与设计院沟通,胡云发编制出管片模具改造实施方案,研发了一种大直径盾构管片环、纵缝结构传力面设计及其控制方法。他提出的采用环、纵缝结构传力面设计,在管片的侧面和端面拼装面接触时,避开边缘钢筋保护层位置,中间不使用可压缩性质的软木衬垫,将管片拼装的“软接触”设置成“硬接触”,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实现管片边角不受力,还可以通过混凝土的直接接触增加管片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管片拼装精度,控制管片拼装错台,避免了管片结构开裂,提高了成型盾构隧道的工程质量。

此项技术,让专家眼中的“不可能”变为现实,促进了管片行业的关键性突破,专利申请已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

再出发的“深耕”

在济南黄河隧道项目部,“胡云发创新工作室”把之前积累的“纸上谈”变为了“实践行”。

经过长达1年的探索与实践,胡云发直接与厂家对接,联合进行软件开发,他手把手地教,一项项地盯,把厂家30多人从管片“门外汉”变成了“技术控”,后期居然可以作为技术咨询来指导现场生产。

2018年12月,胡云发参与研发的“盾构管片生产信息智能管理系统”正式运行: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上一排排模具井然有序输出;电子屏、二维码、RFID芯片不断更新叠加现场最新动态;中部信息采集中心,正处理着成千上万条生产信息……此项系统也为胡云发的“管片生涯”再添亮色:荣获国家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被中铁十四局评为“青年岗位能手”“技术能手”。

谈起管片,胡云发兴奋地说:“接下来,我要打造中国铁建第一家安全流程化管理的预制工厂——基于‘云服务’的智慧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