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打造物联网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RFID、传感器等产业技术
面对未来,无锡,这座物联网“首航之城”正在凝聚共识,危中寻机,瞄准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重点领域,全力打造软硬件相融合的特色产业集群,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为角力未来国际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蓄能。
十年摸索,一项新技术加快普及,深刻改变人、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十年坚持,一个新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成为抵御内外部不确定性的重要支撑。
面对未来,无锡,这座物联网“首航之城”正在凝聚共识,危中寻机,瞄准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重点领域,全力打造软硬件相融合的特色产业集群,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为角力未来国际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蓄能。
辨危识机,物联网发展迎来十字路口
利用装有RFID电子标签的腕带和专用读取设备,精确显示病人行动轨迹,还能倒查所接触的人的信息,让医院开展全过程闭环管理成为可能。疫情期间,由识凌科技公司研发的这套医疗物联网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在湖北、重庆、江西、山东、江苏等多地医院投入应用。
这是无锡物联网战疫情中的一个缩影。
“结合无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际,我们着力推进科技防疫,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新技术、新装备自主研发,推广疫情监测及防控管理‘非接触式’应用。”无锡市委书记黄钦说。
战疫情,一批物联网应用企业,用不可见的数据信息构筑起一道道铜墙铁壁。一批物联网硬件企业加快生产高质量芯片、传感器等设备,为挽救生命提供助力。
应对变局,无锡在聚焦。以集成电路产业做支撑,依托先进信息基础设施,无锡正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优质平台为载体,打造物联网产业集群,引导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跨界融合,通过产业集聚效应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1-5月,无锡装备制造工业中的电子元件、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0.5%、13.2%;消费品工业中的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增长39.0%。这些与物联网强相关的产业呈现出较强的发展韧劲,受此带动,无锡1-5月工业投资增长8.7%。
软硬结合,工业互联网串起产业集群发展矩阵
戴上AR眼镜巡查工厂,你就能和一条条产线、一台台机器“对话”:今天运行状态怎么样?生产了多少产品?良品率有多高?这些信息都能一目了然。如此科幻的场景,正加速走向现实。
“我们所研发的AR模组镜片,未来将在工业制造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灵犀微光CEO郑昱说。不只是灵犀,今年3月,计划总投资超20亿元的Nreal混合现实总部基地落户无锡高新区,未来也将致力于光学模组和整机的生产制造。
利用物联网产业集群效应吸引双创企业进驻,由它们带来的新技术、新理念为集群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无锡,这样的“化合反应”持续上演。
作为江苏13个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之一,无锡物联网产业正以强链、补链、造链的思路,按照物联网各细分领域的特点和要求,大力招引项目落地,加快软硬件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同时推动物联网与其他制造业之间的跨界融合。
物联网为无锡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赋予了新动能,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86%。同时,物联网产业自身也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新机遇。2019年,无锡物联网产业营收超2800亿元,已经汇聚了微软、英特尔、西门子,华为、阿里巴巴、浪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专注突破制造业痛点,无锡同步加快5G、IPv6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上半年,无锡已累计建成5G基站超6600个,基本实现市区、发达镇村和重点区域的全覆盖。建立NB-IoT基站5500个,覆盖商业用户150万户,成为全国首个NB-IoT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同时率先建成全国首个IPv6规模商用网络,覆盖用户700万户。
摸石探路,新应用催生城市治理新思路
跳出简单的二维成像,利用高精度的毫米波雷达辅之以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系统,让汽车具备三维辨析能力,能准确探测汽车前方180米范围内物体的方位、速度以及目标特性等信息,集萃感知正在研发的新款4D(距离、速度、方位角、仰角)成像车载雷达将在未来助力实现最高L4级无人驾驶的应用。
作为国内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无锡加快车联网城市级应用步伐,应用示范项目一期完成包含主城区、太湖新城区的280个路口和500余个点段的路侧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覆盖面积达220平方公里。二期工程建成后,总覆盖面积将增至550平方公里、600个路口。
“车路协同的网络建设,不仅仅为车联网新应用搭建了尝试舞台,也在推动交通管理部门,从过去的管理为主向未来的服务为主转型。”无锡市工信局副局长左保春说。
在无锡,物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环保、医疗健康、公共安全、气象、水利、城市管理、海关等300多个细分领域。
从新应用中催生治理的新方法、新思路,无锡的物联网应用正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数据显示,由无锡企业承接的物联网工程已经走向全球60多个国家700多座城市。
目前,无锡正在加快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新一轮建设规划(2021-2025年)编制工作,聚焦优势领域快速布局、持续深耕。同时,加强与其他各类规划的衔接,形成产业发展的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