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传感器安装在RFID标签周围 准确掌握牛群信息

作者:谭婧
来源:《亲爱的数据》
日期:2020-05-07 10:12:42
摘要:给皇帝试毒的是银针,为奶牛餐前“查毒”的是无人机。

请问,谁能离得了牛奶?

回答之前,不要笑话北鼻。

人要认清自己。

你离得开酸奶、蛋糕、冰淇淋、奶茶和卡布奇诺嘛?

不如花点时间,重新认识喝牛奶这件事。

给皇帝试毒的是银针,为奶牛餐前“查毒”的是无人机。

抬头蓝天,低头绿草,用肉眼在茫茫草海上寻找毒草,太落后了。

听过乌头草吗?(我听过首乌,用来解决写稿多,发际线变高,快秃头的问题。)

极飞科技创始人彭斌告诉我:“乌头草,那是一种毒草,牛吃了会有问题。”

夸张一点说,牛吃了要进ICU抢救。好比,草原鹤顶红。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江格子喀拉尕尔依地区,网友“江湖”在微信朋友圈感慨,过度放牧导致毒草疯狂。

无人机正在为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场努力,他的盆友圈被我截了图。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

中澳两地农牧人:“这道题,太难了”。

澳洲农民说:“如果你没有找到它,你就无法杀死它。”

快两百年了,毒草对澳洲农业的威胁就从未停止过。眨眼的这一秒,毒草还在让澳洲农户减产、生态受损。

彭斌拿出极飞无人机方案:

“先派出航拍无人机,测绘地理数据信息,AI技术可识别出乌头草藏身之所,再派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



他憋住一口气,派出两种无人机,一副要和乌头草死磕的决心。

奶牛也生气地说:“总有刁草要害朕。”

奶牛,在草场发呆,在牛圈里打盹。

养奶牛不易,要做死忠粉。忙前忙后,黑天白夜。别的工作不想干,可以撂摊子歇几天,可牛不允许你休息。一头成年奶牛的价格两到三万元左右,一天吃草料喝水做免疫,产奶60斤到80斤左右。

别急,你的早餐快有了。

全世界的清晨似乎都属于奶农,早上5点,斯里兰卡的太阳揉揉眼睛。

奶农梅姨(班德拉·梅尼克,Bandera Menike)和她的两个女儿开始了新的一天。工作必须提早开始,奶牛吃喝,挤奶,清洁,田间作业和兽医护理。





梅姨是斯里兰卡奶农的代表,斯里兰卡政府振兴奶牛业,梅姨已经见了三位总统。2019年,雀巢称赞她为该国100大奶农之一,称赞她家牛奶的质量。

梅姨家有11头母牛和1头水牛,牛奶按合同卖给雀巢公司。

雀巢是全世界最大的食品公司。

1987年,当肯德基在北京最繁华的地带开设第一家餐厅时,雀巢选择了偏远的东北黑龙江双城。

战略布局颇有深意。双城雀巢自建成投产至今,已有百余鲜奶接收站,万余奶户交售鲜奶,日收鲜奶以百吨计。

雀巢对奶农也是真爱粉。最开始,雀巢曾免费提供给双城散户挤奶机,以此来代替传统的手工挤奶,也减少原奶污染。

在全球,雀巢建立了不止一个“饭圈”,直接与20多万奶农合作。梅姨的故事就在雀巢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里。

很多年前,雀巢就意识到,从小型后院农民到专业奶牛场,每种耕作环境都面对不同的困难,从个人、地区到国家,养奶牛的方法无法千篇一律。

养奶牛的点滴,穿过岁月,是一种文化,就像毕加索和朋克。

奶牛眨眨卡姿兰大眼睛,问道:“我性不性感?”



2019年的巴西。雀巢正在试验 “奶牛感知”——用传感器记录奶牛的方方面面。

传感器装在牛的脖子上,为奶农提供7×24小时的奶牛状况和行为数据。它们花了多少时间运动、休息,何时饮食或反刍。

挤奶前24小时,传感器预警潜在病,辅助兽医做出诊断,不挤病牛的奶。

雀巢的传感器已在1250头奶牛上成功测试。这一切能给牛奶提质,能给农民增收。

物联网、传感器、跟踪位置、温度测量仅仅是开始。新技术帮助解决问题,智能传感,低功耗无线技术,软件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和紧凑设计的硬件,使奶牛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奶牛脖子上智能脖环,数据会自动上传,进行分析。在部分先进的牧场,奶牛是有计步器的,我牛们抬头挺胸,自豪地走着模特步。

奶牛耳朵上摩登“耳环”,内置GPS功能的传感器、天线、电池和外壳集成到耳标中,小小饰品,瞬间提气,气质这块拿捏得死死的。

奶牛肚子里,放入温度传感器,低功耗,测量数据每15分钟发送到服务器一次。



于是,万物互联,物联网设备让奶牛集万千盛宠于一身。

于是,跟踪温度曲线,农场工人将找到最好的时机帮助母牛怀孕。(母牛有可能会说:“臭不要脸……”)

于是,实时位置跟踪的复杂解决方案与分析软件一起,跟踪奶牛的位置和移动,让它们不要乱跑,母牛生病时,特供“病号餐”。

论起科技含量,我牛们鄙视地看了看宝马车的蠢样,向一旁的特斯拉最贵车型Model X,微微点头致意。

奶农都知道,越了解奶牛,就越有能力在正确的时间,采取正确的行动,而这个“正确”正在被测算。



有一家名叫CowManager的公司,奶牛耳朵传感器技术可提供有关牛群的生育能力、健康、营养和位置的准确信息,传感器安装在RFID标签周围。

百头之内是散户,百头以上成规模。

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州,毗邻荷兰。

一个拥有220头奶牛的家庭农场。2017年春季,农场主亨利和他的儿子们开始使用CowManager产品。两个月后,他们决定增加功能,每小时图表显示监视结果。

父子俩打出好评:“随时手机查询,提前发现得了乳腺炎的病牛。”

父子俩说:“在谷仓里给牛多留一双眼睛,总是很好的。”

CowManager可以与畜群管理软件双向对接。你用我数据,我用你数据,这意味着信息更详细、更全面。



2020年疫情期间,“手机放牧”更是“出乎意料”地派上用场。

奶农,有了帮手。

奶业,有了名利场。

这场科技时尚SHOW,中国不会落下。

2019年,有一家中国奶厂引入了业务中台。信息来源是,7月5日《蒙牛乳业业务中台项目竞争性谈判公告》。

(蒙牛全渠道业务中台项目建设,包括数字化中台规划咨询。全渠道业务中台搭建,实现商品共享、订单共享、库存共享等中台各中心能力建设,通过相关信息共享,运用智能算法自动匹配规则,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在业务中台搭建基础上,实现各周边系统的数据对接及处理。)

数据中台,是业务中台的基础。

看这个公告,可以简单理解为,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打包在一起卖。数据中台整合来自各渠道的多源异构数据,业务中台的算法和模型,为正在运行的业务提供预测和预警。

双中台,就是双剑合璧。

2019年12月17日。蒙牛乳业官网公示,阿里云中标。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首席数据官告诉我:

“阿里云获得乳业头部客户订单,这张订单是其次,更珍贵的是机会,是互联网大厂获得深度理解传统行业的机会。”

农牧行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投资人的逻辑是,市场容量。

社会价值的逻辑是,全国人民喝得上奶。

奶厂引进了物联网设备,大量非结构化的外部数据源流入,用大数据建模、测试、分析,进而预测、预警,从事后的分析,到事中的洞察和事先的预测。

奶厂引进排产系统,产量和销量能有更好的匹配,牛奶的浪费、成本的问题会按下终止键。

牛奶的供应链就好比一场接力赛,一棒接一棒,长期看来,数据和各类系统、中台对接,能把更大的价值贡献给下一棒。

牛奶从草原、牧场到商超、餐桌,机器了如指掌。

2020年1月的冬季达沃斯论坛上,蒙牛集团CEO卢敏放,表示,

“一盒蒙牛牛奶背后有170兆字节的数据”。



祖祖辈辈生活在呼伦贝尔牧民对我说:“牛粪不臭,牛奶真香”。

须臾之间,中国头部科技大厂,踏足牛圈。

一些中国小型科技创业企业也在找业务切口,找局部场景。比如给奶牛安装“定位装置”。放养的几百头牲口进行清点时,发现丢失,创业公司的太阳GPS智能定位器,不用频繁充电、有防盗功能。

奶牛只顾低头吃草,

内蒙古的风挥手问好,

北海道的雪没有融化。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中日两地奶农:“这道题,太难了”。

日本人口老龄化,招不到人干活。中国农村的用工成本则越来越高,彭斌和他的极飞无人机团队常年飞奔在农田乡间,目的只有一个,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人偷偷告诉我,彭斌新买的丰田车,两年,跑了14万公里。

想要了解农务,问他准没错。

五一劳动节,终于和他小聊了一会,他告诉我:

“农村(劳动力)雇佣价格要看区域和工种,每天均价应该在一两百块钱。像开拖拉机的,或者说是一些劳动力强度比较大的,要三四百块钱,在农忙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五六百块钱一天”。



算算人力,再看看农作物的市场价格。

竹蜻蜓载着机器猫在暮色中远去,日本挤奶机器人走进奶牛圈。

MotokoRich是《纽约时报》东京分社社长。据她所谈,日本北海道卡姆(Kalm)乳制品厂厂长老金(Jin)接管了妻子家庭的奶业企业。

老金说:

“想要生存,就必须与其他几家也缺乏工人的乳业合并,因为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到自18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北海道札幌市郊外的奶牛场里,每头母牛的脖子上都装有一个传感器,在需要挤奶时向机器人发出信号。

自动化的门将奶牛围住,机器人将吸盘连接到奶牛的奶头。计算机设备追踪流入银色金属罐中的牛奶量。

牛圈里没有人,一切井然有序。



有了机器人,这家奶厂从15名工人减少到5名工人。爵士乐钢琴曲在谷仓中回响,奶牛们听了心情很舒畅。

8个机器人要给400头奶牛挤三回奶,日日如此,不知疲倦。

当康夫爱上养牛,哆啦A梦的口袋里不知道会掏出什么帮他。

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距离英国伦敦市中心130英里的伍斯特郡山顶上,每天清晨,奥斯汀·诺尔斯大伯(Austin Knowles)把脚塞进橡胶靴,木门的影子斜斜长长。

谷仓门上的木头已经有200岁了,仿佛存在于狄更斯的小说里。

如今,诺尔斯大伯使用奥地利创业公司SmaXtec的技术监测奶牛。迷你香肠大小的金属棒传感器放在四个胃中的第一个。



奶牛的生产寿命就是金属棒的电池寿命。它可以传输胃里的PH值、温度、蠕动的次数、喝了多少水。谷仓建有基站接收信号,会有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读数。

在牛的体内装设备,可能有些许残忍,但是现在比较常见的养殖设施。

数据忙于排队上云,传感器在奶牛胃里忙碌不停。重约227克,连着 Wi-Fi。如果母牛生病,系统会在症状明显之前的几天,直接发电子邮件给当地兽医,都不用大伯上门“挂号”。

云上云下,数据从奶牛身上出来,路过传感器、可穿戴设备、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在牛奶智能供应链中舞蹈。

原奶易变质,牛奶很娇贵。

供应链上每个节点的库存都令人头大。

奶业不是高利润行业,即使是能吃到全球化、规模化红利的雀巢,现在也未见大规模推广传感器等多元数据采集。

所有数据采集、软硬件成本都是在提高生产效能,尽量不腐蚀现有利润。2019年,伊利毛利率37.4%,净利率只有7.7%。

大疫当前,生意不好,雀巢卖掉了部分资产(“雀巢已决定对其在华银鹭花生牛奶和银鹭罐装八宝粥业务进行战略性审视,包括出售的可能性。雀巢将保留目前由银鹭灌装和分销的雀巢即饮咖啡业务”)。

这一消息是雀巢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销售业绩,并更新新冠肺炎影响情况时提及的。



与此同时,雀巢在官网上承诺:

“许多奶农目前正面临严重的需求中断问题。我们正在全面兑现约定采购数量的承诺,帮助奶农维持生计。”

连全球食品行业领头羊都站出来拍胸脯,重振奶农信心。这也从侧面表达出,奶农的日子不好过。

忽然间,从2020年3月下旬开始,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奶农开始倾倒牛奶。

美国乳业协会的执行副总裁Dennis Rodenbaugh先生说:“4月第一周里美国生产的牛奶中有大约7%被倒掉了。”

更糟糕的是,他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比例还将继续增加。

“你不能把牛奶关停,它们不是水龙头。”

27岁的佐伊 (Zoey Nelson),美国威斯康星州沃帕卡(Waupaca)第六代奶农。她眼睛直勾勾地望着电视记者的镜头,告诉美国NBC新闻频道,“眼睁睁看着牛奶,被白白浪费掉。”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奶农,已将牛奶倒入草地和工业排水渠中,足以填满一个奥林匹克标准的游泳池。

“我们看到整个美国的需求下降了大约12%到15%。”

美国乳业农民协会的Jennifer Huson在周例会乳制品行业电话会议上说:“这些需求变化,出现了很多不确定性。”

倒牛奶这种极端行为,出现在90年前的美国大萧条时期,出现在耳熟能详的教科书中,而今历史重现。

川建国翻了翻白眼,辩护道:

“原本奶农们倒的牛奶可能会在220万加仑,如果我们能控制在数十万,那说明我们做得很好”。

大国总统也无法力挽狂澜。

疫情背景下,奶业产业链数字化的第一座里程碑在哪?农牧业不做数字化转型,不做供应链协同,当“不确定性”到访,两手一摊,束手无策。

说白了,供应链那么长,头看不到尾,尾望不见头,谁知道谁在干嘛?

这波疫情,电商成为居民首选购买渠道。看看大洋彼岸,亚马逊公司股价上涨,世界首富贝佐斯一口气身价涨了50亿。



电商除了有货,有数据,还在建设智能供应链。

这样就有机会解答“谁在干嘛?”。

申作军教授(京东智能供应链首席科学家)总结了四条“京东供应链的困难”,其中有三个和牛奶有关系,商品需求的突然变化导致供需结构失衡,物流产能压力大,产业产能不足。

关于供需问题,京东集团智能供应链Y业务管理部(原Y事业部)翟松涛总监也验证了大众的想法:“2月部分商品同比成交额飙升,史无前例。”

她亲口告诉我:“牛奶需求也增加得厉害。”

“(我们)拉出前几个月京东商城的牛奶数据看一看。”



结果明显,2020年2月,部分奶制品(不含婴儿配方奶粉)销量同比去年,激增80%。

京东零售集团消费品事业部干货食品部总经理刘利振则告诉我:

“京东高端、有机牛奶同比增幅高达300%以上。”

此时,供应链的作用,是解决在线购买需求的爆发,牛奶有一定代表性。

在每一个环节,库存都是牛奶的死敌,乳白色的牛奶上不能飞绿头苍蝇。

虽然液态奶有保质期,只要不积压,仓库有地方放置就可以了。但是,你多放几个月试一试。

面对异常变化,物流的反应是成本上涨。悲剧的是,流通成本最后都会算到消费者头上。

悲剧,是不允许发生的。

涨价,也是不允许发生的。

翟松涛总监的原话是:

“疫情期间,(牛奶等基本供应)不能涨价,刘强东都不允许。”

这句话的分量可不轻。

“即使运营成本变成大山,压在我们身上。我们的任务是在更小的利润空间里,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表达完态度,她补充解释了原委。翟松涛留着干练的黑色短发,戴着黑框眼镜,她说话不会和你绕弯子。

态度是做好事情的基础。供应链的这场大考,出了送命题。

村村镇镇,闭户封路。



原奶出不了奶源地。

用脚指头也想到了,没有车。

刻骨难题,分担给每一家企业,那就是一座大山。

这次大考,没有人是满分,我们尽量不丢分,也把失去的抢回来。

顺丰、三通一达……都没有完美解决。因为全国上上下下都没有足够物流(产能)去送货。疫情最紧的时候,很多人都能看到APP下了单,会收到一个遥遥无期的延迟通知。

火神山、雷神山是工程。

下单量飙升的背后,也是体系,更是工程。作为行业专家的采销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全球寻源。

然而,需求变化叠加供应不足,题更难了。

翟松涛的语气中有些自豪,她说:

“人为判断+数据判断,京东每一次销售机会的匹配,都在加速产业的流通速度。”

消费者的刚需,明摆着。供应链上没有甩锅大赛,而是NBA篮球赛。裁判计时的每一秒,京东都希望把球准确地投入篮筐,投篮越准,就越能抢时间,投不中,就浪费了一次上篮的机会。

抢到的机会,在为上游,上上游创造价值。

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留给供应链的利润空间也不多了。需求变化叠加供应不足,利润空间掐得很紧实。

“控制运营成本,用技术精细管理。把货买到京东,上游供应商是两周给我(京东)送一次,还是一周送一次?节奏,是供应链系统来定.大数据在这里发挥作用。什么时间,送多少量到仓里来,有工具精细化的测量。”

供应链的大考,没有送分题。

供应链是一个平衡的过程,不是取舍的过程。

技术工具要谋划,要测算,供应链上怎么做,成本测算与对比,每一步都是计算好,才能迈出去,不能无脑指挥,供应链要越聪明越好。

换句话说,物流上涨的成本,京东在运营环节用技术“省”下来了。

观察可得,一线采销专家非常重要,数据与算法不取代人的经验与能力,讲究与机器的配合。一种人机CP(搭配)组合孕育而出。

牛奶好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河水流到哪条支流,哪个湖,哪条溪,不是直觉,而是量化。

俗气地讲,降下来的成本,给京东省钱,就是给用户省钱。

最后,问一个知乎体的问题,

“如果没有技术工具,供应链会有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翟松涛干脆地答道:

(货物)动一下都是成本。资金的、仓储的。 归根结底,多花钱。”

翟松涛口中的节奏,就好比舞曲里的伴奏。踩不对,意味着库存成堆,有订单的地方没货,没订单的地方压货,乱成一团。



斯里兰卡的浪花撕碎天边晚霞,呼伦贝尔的料草成捆搬到饲槽,北海道的牛栏里放着《爱乐之城》里的爵士乐。

数字技术的普及,尴尬于没数据,或数据困于孤岛。须臾间,科技入“牛圈”,润“牛”细无声。

喝杯牛奶,太难了,而创造者与创新者早已迎着问题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