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农村冷链技术将配备RFID等技术 提高运输专业程度

作者:本站收录
来源:《综合运输》
日期:2020-04-26 14:51:41
摘要: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仍处于起步阶段,多项指标与发达国家差异巨大。
关键词:RFID冷链运输

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仍处于起步阶段,多项指标与发达国家差异巨大。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60%以上,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在10%左右;冷链流通率不足50%,发达国家达95%以上;农产品产地预冷保鲜率为30%,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果蔬等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损耗率超过30%,而发达国家基本控制在5%以下,据估算,我国每年在物流过程中损耗1200万t水果和1.3亿t蔬菜,总值超过600亿元;冷链利润率仅8%,而发达国家20%~30%。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呈现冷链流通比重低、损耗大、成本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供给不足、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的主要根源。

image.png

1.农村冷链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最先一公里冷链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农经营模式为主,供给分散、种类繁多、产量规模不一,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低,集货成本高,流通环节多,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流通。由于规模效益难以发挥,我国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服务整体缺乏。

一是产地预冷尚未普及,造成大量损耗。目前,我国农产品预冷设施缺口大、技术装备落后,农产品产地预冷保鲜率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

二是冷藏车辆资源紧缺,运输成本高昂。目前,农村物流市场主体以个体户居多,专业化物流企业缺乏,冷藏车辆供应极为有限,且农村道路大多偏僻,运输距离远,在运输途中,目前大部分采用常温车辆运输,未给予相应的冷藏措施,导致损失严重。

三是冷库设施分布不均,结构性矛盾突出。2017年,我国人均冷库容量约为343.5t/万人,仅占美国的1/4。冷库设施供给不足与资源淡季闲置状况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并存。目前,我国冷冻库多、冷藏库较少;储存型冷库多、流通加工型冷库少。冷库设施主要集中于城市,产地冷库设施较为缺乏,尤其是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是全国农产品的主要产地和批发地。生鲜农产品上市期集中、产量大、保质期短,难以抵御市场价格风险,菜贱伤农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2.市场格局较为分散,行业组织化有待提升

目前,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呈现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的总体特征。2017年,我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营业总收入259亿元,市场份额不足28%,美国前5强企业市场份额达到63%以上。市场竞争激烈,造成行业组织化水平不高,物流全程“断链”现象普遍存在。

一是物流服务网络化、一体化有待提升。传统流通模式下信息化程度低、中间环节多,大多数企业仅能提供区域性、分阶段的服务,缺乏对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协调衔接,迂回运输、多次装卸、重复分拣问题突出,造成货物损耗。希杰荣庆、顺丰冷运等供应链综合型冷链物流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实现规模化运营。

二是运营服务规范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国约90%以上的冷藏车没有配备实时监控信息系统,RFID、条形码、GPS、GIS等技术行业普及率较低。同时,不规范运营现象较为普遍,“劣币驱逐良币”问题突出。部分企业为节省成本,中途关掉制冷设备,导致“断链”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企业改装淘汰的海运冷藏集装箱进行长途运输,采用干冰、“冰块+棉被”等伪冷链运输方式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难以保障运输品质,造成严重损耗。

3.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政府扶持还需加强

一是农业合作社制度机制不健全。农业合作社对实现规模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动物流市场化起到重要作用。日本企业采购农产品一般都要经过农协,美国则是组织规模化生产,超市等企业直接到基地采购。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及农产品行业协会已超15万个,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和资金支持,运营管理不规范,制度落实不到位,生产标准不统一,缺乏市场竞争力,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亟待优化。

二是针对全程冷链监管制度不完善。为保障全程冷链的实现,国家与行业主管部门在冷链流通、设施设备、作业管理等方面发布了300多项标准,但推荐性标准居多,通用性、强制性标准较少,行业不规范运营现象仍然普遍。目前,企业层面很多未配备定位、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针对“断链”问题仍然缺乏覆盖冷链物流全过程监控的有效手段。

三是“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待优化。生鲜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各地执行标准不统一。另外,绿色通道实施以来,运输生鲜农产品的车辆都需要接受收费站工作人员的查验,由于技术手段缺乏,查验车辆需要开箱、测点、拍照,查验耗时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断链”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