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自然资源局用电子标签等手段打造智慧审批系统
为落实“十二大攻坚行动”方案要求,市政务服务中心自然资源窗口以“一张图”数据整合为切入点,构建市区(县)一体的智慧审批系统,实现174项自然资源审批服务事项的“多审合一、多证合一”。
一、健全组织领导,保障数据整合、流程再造工作强力推进
市自然资源局专门成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全程指导监督;抽调16名土地、规划、林业、矿产资源、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业务骨干,分为3个小组对业务逐项进行研究落实。期间,先后组织7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流程再造”工作;工作专班对梳理的174项业务流程先后组织了4轮讨论修改,最终统一了每项业务“流程再造”后的审批流程、时限、材料、权限等事项。
二、深度数据整合,筑牢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支撑根基
基础数据是自然资源业务分析决策审批的依据和灵魂,为尽快完成机构合并后的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自然资源窗口从4个方面发力,实现了“一张图”数据整合。一是明确数据资源管理责任单位,解决了数据管理“多头管理”的问题;二是及时开展数据汇交,将原有的数据成果实施集中管理,解决了数据“四处散落”问题;三是统一数据格式和坐标参考,将原国土、规划、林业历史数据全部转换到大地2000坐标系,构建了标准规范的地理信息数据格式,解决了数据“不能通用”的问题;四是制定数据管理制度,明确了数据建设、维护、更新职责,解决了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问题。
截至目前,已完成土地、规划、林业、矿产、地质、测绘6大专业50项核心业务共约2TB数据的整合任务,建成了标准统一、数据权威、信息共享的自然资源数据库,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支撑。
三、注重顶层设计,建设市区(县)一体业务审批系统
为保证全市自然资源审批业务运行的统一高效,窗口按照优化、整合、统筹、规范的思路,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在预算资金有限、工作量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明确 “市级统一建设,区县分布应用”、市区(县)一体部署的建设模式。市区(县)层面所有审批业务,从区(县)受理到窗口审批、备案全部在同一系统平台运行,保证了全市各项自然资源审批事项、流程、表单、权限、节点统一规范,实现了全市审批数据的实时汇交共享,避免了各区(县)重复建设资金投入约800万元。
四、围绕项目实施,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审批事项有机整体
审批事项“流程再造”过程中,窗口将项目筹划选址、土地预审、土地征收、林地占用、规划许可、土地供应、登记发证、竣工验收等审批流程有机融合,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审批流程模型;在具体审批系统中,使用电子标签技术将审批事项和具体项目有机关联,按照“一次提交、重复应用”的原则,打通各项内部业务事项之间审批材料、审批成果共享利用的通道,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跟踪,为我市打造审批快、材料少、流程优、效率高的优良营商环境提供助力。
五、统筹放权监管,保证审批权限下放和实时监管同步落实
为提升审批效率,市自然资源局出台《深入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的落实方案》(淄自然资字〔2019〕337号),将建设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审批权限全部下放至区县,压减办事环节,大幅提高窗口审批效率。权限下放的同时,通过审批平台实现审批业务统一用户、统一受理、统一要件、统一时限、统一编码、统一发证、统一备案的“七统一”功能,做到受理、审核、编码、发证、备案全程监管,保证权限放而不乱、运行高效有序。
六、构建标准规范,实现自然资源业务流程、数据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窗口梳理各类审批事项合计110项制定标准材料清单、审批表单,形成标准化业务审批模型;搜集整理国家、行业已有数据库标准20余项,完成新建数据属性结构、字段定义、逻辑关系、数据交换内容和格式的规范编制30余项,构建市区(县)两级数据建设和交换标准;制定《淄博市自然资源数据管理办法》和《淄博市自然资源业务审批信息系统管理办法》,明确分工责任,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升数据应用效率。
七、共建、共享、共用,努力实现审批数据的全市实时共享
同大数据局、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实现与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政务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共用。为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提供了自然资源“一张蓝图”服务平台,为全市提供“三区三线”、土地、城乡、林业等各类规划数据服务,平台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现审批数据共享,审批平台产生的审批过程数据、审批成果数据,实时推送到政务服务平台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实现各部门审批数据共享联动,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为精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八、立足服务便民,积极探索互联网+审批服务模式
为实现由“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的转变,窗口正在开发完善“互联网”服务相关功能及接口,积极探索“外网申请、内网审核”等“互联网+自然资源审批服务”新模式,推动实体大厅向网上大厅延伸,推进网上咨询、预约、申请、查询、反馈等服务事项,做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融合发展,实现“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办理”“全自助办理”等新型办理模式,减轻窗口受理人员工作量,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