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杭州医院应用RFID等物联网技术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作者:本站收录
来源:都市快报
日期:2020-02-03 11:26:52
摘要:在武汉的亚心医院,李鹏飞他们就搭建了一套系统,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记录医护人员的洗手数据。
关键词:RFID预防感染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杭州这些黑科技正在降低一线医护人员和执勤人员感染风险

这个春节李鹏飞是一个人度过的。1月20日,他从武汉飞回杭州,就将自己隔离起来,不接触任何人。这次武汉行,他们的任务是帮助当地医院完善一套物联网解决方案,用技术手段提高医院的精细化管理。直到现在,他的4位同事还在武汉一线奋战。 这是17年前,应对非典疫情时很少能看到的一幕。

因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增强现实等技术趋于成熟,科技正在成为应对这轮疫情有力的帮手。 在杭州,无数像李鹏飞这样的项目经理、程序员或者工程师正在成为抗击疫情,守一方安宁的隐形力量。这像极了17年前,面对同样凶险的疫情,一个瘦小的杭州人带领团队所做的冒险。最终,SARS成就了这个叫马云的男人,以及他的阿里巴巴经济体。

银江股份 一张工牌督促医护人员勤洗手  

两年前,李鹏飞所在的银江股份就联合华为,以及全国知名医院开始研发一套基于无线网络和物联网的解决方案,实现患者、医护、药品、器械、医疗设备、医疗场所等之间的有效互动,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医院进行更好的管理。 这是一套涉及不同人、不同设备、不同场景,运行起来有点复杂的系统,但拆解开来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大多数针对的是医院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痛点。 拿看上去最简单不过的洗手来说,被誉为“现代医院流行病学之父”的伊格兹·塞麦尔维斯早在19世纪就发现,洗手是引发院内感染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但在SARS等流行病爆发的时候,因为工作量成倍增长,大量医务人员疏忽了洗手,引发院内感染。 所以,这两年,包括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在内的技术团队,都在试图用技术手段督促医护人员勤洗手。 在武汉的亚心医院,李鹏飞他们就搭建了一套系统,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记录医护人员的洗手数据。简单来说,就是在医护人员的工牌里加入一个芯片,当他们站到洗手台前,台盆下方会有个接收器,通过工牌发射的信号准确知晓是哪位医生。 医护人员的工牌里加入一个芯片 “我们在水龙头的出水口位置加装了一个小的传感器,可以知道是否出水,出水量多少,以及出水了多长时间。这样一来,就能知道医护人员一天洗手情况。”李鹏飞介绍。 而在对洗手要求更高的手术室、隔离病房等区域,他们还利用人脸识别、全景摄像头等技术,对特定医护人员进行记录。医院的院感科将不定期抽查检验,根据时长,操作规范等信息,对洗手进行打分和规范。

 RFID的另一个应用是在体温传感器上。这是一个差不多两枚硬币大小的贴片,内含芯片,贴在人体上可以感知温度,定时将信息发到终端,如果温度有异常就会报警。“非常时期,尽量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直接接触。”李鹏飞说。 

 病人体温有异常就会报警 

大华股份 于千万人中找到发热病人 

1月20日,国务院部署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落实重点场所测体温等措施,多部门联防联控。消息出来不久,大华股份就接到了杭州地铁的需求:考虑到地铁人流量大,如果采用传统人对人的测温方式,逐一进行单体测温不仅速度慢,还有可能交叉感染。 双方商议后决定,研发一套无感红外人体热成像测温系统,并在做完相关测试后立刻投入使用。这套系统无需乘客刻意配合,通行即测温,可在人流密集的出入口时自动实现远距离、大面积、大客流的人体高精度测温。 据大华股份产品经理尤清涛介绍,这套系统主要用来收集人体发出的红外线辐射,“自然界中,凡是温度大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体都产生红外线辐射,辐射能量和温度存在对应关系,以此来实现测温功能。” 在这套系统中,热成像摄像机和黑体是两大核心技术,只要立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就能够对一片区域的人流进行测温。如发现温度异常个体,自带白光灯和喇叭的热成像摄像机就会触发声光报警,提醒现场工作人员进一步核查。目前,搭载了黑体的测温系统在测量温度在30℃-45℃的人或物时,误差仅有0.3℃,高于国家标准。

 “在杭州,这套设备已经在地铁、萧山宁围街道等区域使用。在上海,也运用于上海火车站、虹桥和浦东机场等地。”尤清涛说,“在此前深圳的一个点位,系统一下午就发现了数位发烧人员,由工作人员带到特定的地方做进一步核查。” 从推出至今,大华已经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需求。为了应对疫情,从初一就开始加急生产,让更多设备尽快投入使用,加强控制传染源,为避免疫情扩散做出贡献。 

Rokid 用AR眼镜拉开安全距离 

联系江涛时,他刚好给西湖区又送了四副眼镜。从1月28日开始,他所在的人机交互公司Rokid将旗下研发的AR眼镜无偿提供给一线执勤人员使用,帮助他们提升效率,降低感染风险。 “现在我们的眼镜主要在浙江省内使用,已经交给湖州、衢州、杭州这边的一线执勤人员共计20多副,主要用于识别车辆和人员信息。”江涛介绍,由于疫情管控措施,执勤人员需要对车辆及人员进行信息核实,按照原先的做法,他们必须近距离和司机、乘客接触,拿到身份证再做录入和核对。 这个过程首先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其次也增加了执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现在通过AR眼镜,执勤人员只需要让车内人员摇下车窗,就可以通过眼镜做人脸识别,在1米左右的安全距离范围内做查验工作。

 “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多数执勤人员反应戴上眼镜后效率提升,基本上在1-2秒就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身份,特别是户籍身份,判断是否和疫情高发区存在联系,识别潜在风险。”江涛说。 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Rokid还针对暗光、动态环境进行了专门优化,即使天色变暗,依然能够保持90%以上的识别率。除了识别功能,这副眼镜同时具备第一视角全程录像功能,以及远程协助功能,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可在后台实时调度和图像追溯。 在接下来的返程高峰,开车回杭州的人很有可能见到这副眼镜。 

每日互动 用大数据寻找无意识感染者 

假设武汉一个病毒携带者A出行,一路上碰到了20个B,回家又见到了20个亲戚和朋友C。对于政府来说,找到A和C是容易的,B却有可能散落在全国各地,如何有效寻找并隔离,是每一次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将B称之为“无意识的密集接触者”。在疫情爆发后,她发起的树兰医疗集团和杭州的智能大数据服务商每日互动就快速组建联合团队,开始研究用大数据来分析散落在各地的隐形传染源。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李兰娟表示,在大数据时代,人员的流动其实一目了然,应当通过科技的手段来帮助管理部门,来了解疫情可能发生的动态,也可以帮助疾控部门对可能流动的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比如,通过大数据能知道有多少人流向了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又有多少人去到了农村,具体分布如何。 大数据时代,人员的流动一目了然 从业务来看,每日互动以消息推送技术服务为起点,通过服务微博、人民日报、滴滴出行等数十万App,积累海量数据资源,可以较为精准地定位用户所在地,以及周边人群的大致信息。 

此前,他们已经尝试将大数据运用于公共服务领域,比如为政府和国家机构提供大数据分析、人群热力图等数据技术,在灾后救援方案、人群撤离路线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 每日互动董事长方毅透露,经过过去10多天的日夜研发,联合团队做出的疫情趋势图与真实情况的拟合度越来越高。目前,他们已将数据分析成果提供给政府的一些重要部门,希望为疫情防控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实现疫情可追溯、可预测、可视化和可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