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走进交通领域,未来有多大的想象空间?
后二维码时代,刷脸支付成为了巨头们争相进入的战场。不用携带手机、支付更加无感快捷、更多增值服务拓展空间,刷脸被市场所看好有着它相对的优势。
而今年下半年,刷脸支付飞速发展,刚刚才逐渐普及二维码支付的交通领域也迎来了刷脸的推行。
各地刷脸支付乘车试行,脸码兼容或是趋势
今年9月,郑州地铁正式上线了刷脸乘车服务,并成为全国首个支持刷脸乘车与扫码乘车兼容的城市。
同样是9月,深圳地铁也上线了刷脸过闸服务,60周岁及以上老人完成线下注册,即可在深圳地铁11号线18个站点的智慧边门刷脸过闸乘坐地铁。
还是9月,广州地铁APM线也上线了内测已久的刷脸乘车功能,普通用户可以在广州地铁APP或广州地铁乘车码小程序进行刷脸乘车的注册开通,开通之后即可在APM线的广州塔站体验人脸识别过闸。
更早之前的4月,济南市首条地铁线路1号线运营,随着上线的还有人脸识别乘车系统,这也让济南地铁成为国内首条采用3D人脸识别闸机的地铁线路。
除此之外,北京地铁、上海地铁、福州地铁、重庆轨道交通等都曾发布或启动了刷脸支付的相关应用试点。
从刷脸支付在消费领域的持续火热,以及逐渐向交通领域蔓延的趋势来看,看脸的时代确实越来越近了。而交通刷脸支付有着快速、精准的特点,再加上多地刚刚才普及二维码支付,因此无论是消费领域还是交通领域,想要直接从二维码过渡到刷脸支付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方面需要时间的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应环境的改造。
从目前来看,刷脸支付兼容二维码的乘车方式显然是比较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一方面可以实现刷脸和刷码的无缝切换,方便用户选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营方终端产品的过渡,以及智能化的升级。
交通刷脸面前,安全仍然不容忽视
尽管刷脸支付风头正盛,但是面对支付和个人信息问题安全仍然不容忽视。
近日,一则“小学生发现刷脸取件漏洞”的消息引发网民热议,前不久更有“ZAO”换脸APP的隐私政策引爆消费者对于人脸信息的担忧。更早之前,关于苹果Face ID被破解的例子也并不是没有。而据媒体报道,尽管刷脸支付市场火热,但是线下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不乐观,归根到底还是消费者对于刷脸的安全性存疑。
相对于消费领域,交通支付尽管更加闭环,如何有效地防止人脸盗刷、误刷,以及人脸信息的采集和留存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目前,交通刷脸应用方面,大多采用的是预先采集或上传人脸信息,然后通过专用设备识别人脸信息进行1:N的在线比对,从而进行身份认证,以完成扣款。
但问题在于,一方面目前手机端的摄像头无法保证采集到的人脸信息为活体,通常只能采用“摇头、眨眼”等方式进行活体检测;另一方面目前交通领域闸机端设备也并没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有没有采用3D摄像头、算法能力够不够、比对信息有没有加密、服务器是否稳定和安全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完全可信的解决。
因此,如果说支付领域的刷脸已经逐渐走向正规,那么交通领域的刷脸则刚刚开始起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风口之外,刷脸+交通有多大想象空间
几年之前,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到,二维码支付会普及到今天的地步,深入到普罗大众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那么几年之后,当下并不被消费者们看好和接受的刷脸支付,能够再次发展并普及呢?
对于移动支付而言,巨头们不惜花费上亿补贴,争夺这一入口,不仅仅是在于“支付”所能带来的价值,更多的是刷脸支付之后的增值服务能力。对于交通领域而言,实际上是一样的道理。
近年来,公共交通领域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或者不可控因素带来的交通事故,比如去年重庆万州长江二桥上公交车与小轿车的意外碰撞,原因是乘客与司机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目前公共场所视频监控系统大多只有视频采集、事后查看的作用,无法有效地做到防控和预警。因此,人脸识别作为一种非常直接有效地认证方式,未来一定不仅仅是在于支付,更多的是身份的识别和个人的行为特征的分析。
比如,人脸识别乘车系统可与城市安全部门联动,对社会危险人员进行采集、识别并在后台管理系统中及时采取预警措施,助力城市公共安全防范,为百姓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可以在车内加入环境监控预警体系,通过对车内语言、动作等行为进行智能分析,对可能发生的潜在隐患(如司乘矛盾、争吵、伤人等严重公共安全事件)进行及时预警,减少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可以通过对老人孩童的数据分析,了解日常的出行规律并与家庭联动,减少老人儿童的走失现象等等。
总的来说,刷脸支付在交通领域还是有着较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在未来物联网技术和5G的能力加持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