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科技大佬养的猪“杳无音信”,物联网养猪到底行还是不行?
前段时间,香港的猪肉价格格外让人惊叹。不仅是香港,内地许多城市的猪肉价格也在经历着一轮轮的上涨。专家预估,猪肉产量缺口巨大。于是,早些年就已默默进场的科技大佬又再次站在了风口之上,可是,养成的猪呢?
最近网上流传这么一个段子:香港废青闹了2个月,还不如猪肉对中国的影响大。
前段时间,香港的猪肉价格格外让人惊叹。其实不仅仅是香港,内地许多城市的猪肉价格也在经历着一轮轮的上涨。据了解,永辉超市的猪肉甚至飙升至52.8元/斤。
9月1日,广西南宁市发改委的一纸通知书在网络刷屏,为近来已经被置于炭火之上的猪肉再次添了一把柴。
南宁市发改委在正式印发的《南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实施猪肉价格临时干预的通知》中写道:从9月1日起实施猪肉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在主要农贸市场设点限量限价销售猪肉。从9月1日起,南宁市在青秀区麻村农贸市场等10个市场设立定点摊位。每个摊位每日上午9时起,按市商务部门规定的限量,以低于前10日市场均价10%以上的价格,向市民销售精瘦肉、前后腿肉、五花肉和排骨,每位消费者每日限购1公斤。
除了广西,四川省也出台了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九条措施。其中实行生猪生产红线制度,对各市(州)生猪出栏量制定任务目标,推动以市(州)为单位逐步实现区域内猪肉自给,除甘孜、阿坝藏区不纳入考核外,成都市、攀枝花市自给率应达到70%,其他市(州)达到100%以上。
不只是地方政府,中央也关注到了这一现象。此前国务院紧急召开常务会议,正式宣布,必须稳住生猪生产、必须确保猪肉价格的稳定。随后,商务部发言人也正式对外宣布:商务部将密切追踪市场动态,适时开放中央储备的猪肉和牛、羊肉。
壹
猪肉到底怎么了?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农业领域掀起了一场生产经营方式转型的变革,养殖业首当其冲。
在过去小农经济阶段,养猪的规模化程度一般不高,养殖户一般仅负责村庄范围内的自给自足。而从本世纪开始,高度规模化的养殖方式开始普及,专业养殖户崛起。
机会与风险并存,市场化也往往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这些专业养殖户从过去十多年的市场中总结出:养猪的市场周期一般为三年,其中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因此,总体来看,养猪的利润比较稳定。
2014年开始,全国的环保政策开始收紧,逐步压缩养殖规模。具体而言,通过环保、土地以及猪舍拆迁补偿等综合政策杠杆,迫使养殖户退养。为什么要这样做?生猪养殖其实也是重污染产业,而且很多猪舍本就盖在良田之上,按照农业和土地法规治理也合情合理。
2018年,猪肉价格又到了一轮周期的底部,不仅仅由于亏损导致一批养殖户退出,同时又遭遇了一只非同寻常的黑天鹅事件叠加:非瘟。
2018年8月3日,辽宁沈阳出现了首例非瘟疫情,随后扩散到全国多个省份。截至到上个月底,全国31个省份均有非瘟疫情出现,累计数量多达150起,累计扑杀生猪116万头。
除了直接扑杀,间接减产更加严峻。新牧网调研显示,全国各地区的养猪产能去化严重,去化中位数为50%,个别地区如江苏甚至减少超过80%,各地散养户的抛售和清场是这种剧烈去产能的主要原因。
在全国范围内如此“清场”,所带来的影响必将十分巨大。据中国肉类协会会长李水龙估算:2019年猪肉总产量可能下降15%-20%,即减少800万-1000万吨,“也有认为减产可能达到40%,缺口在1500万吨以上”。
如此庞大的市场缺口,必将需要新的供给迎头顶上,而早些年就已默默进场的科技大佬是否又能再次站在风口之上?
贰
科技大佬们的“猪圈”生意经
2017年9月16日,网易宣布旗下“未央”猪正式在杭州文化广场世纪联华鲸选店开卖,丁磊“纸上谈猪”八年,终于让我们见到了他养的黑猪,并且能在线下超市买到。
据悉,丁磊养猪应用了智能摄像头、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使得其“未央”猪场内仅需几名技术人员就可以管理2万头猪。
一时间,“物联网养猪”概念在互联网科技大佬丁磊的带领下,变得炙手可热。似乎只要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养猪产业中来就能解决行业痛点、提高经济效益。
宣传也好、噱头也罢。显然,面对国内一年出栏7亿头猪,一年消费猪肉已经超过了5000万吨的万亿级生猪市场来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哪怕只提高很小的收益,市场前景也是巨大的。
其实,不只是网易丁磊的“未央”猪,阿里、京东等科技企业也相继布局物联网养猪项目。
作为阿里物联网战略中的一部分,阿里ET大脑已经在城市、环境、工业、医疗等各个行业取得不错的成绩,之后又义无反顾进军农牧,将高大上的AI技术“扔进”了臭兮兮的猪圈。
阿里云ET农业大脑基于AI算法,配合智能设备,整合出一套适用于猪场生产的数据规范流程,可无人识别猪猪并建立数字档案,就好像为每一只猪建立发下“身份证”,记录它们从出生到进入市场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生理体征,解决传统养猪数据采集难、疾病预防及治理难、猪肉来源不清等痛点。
与网易不同的是,阿里自身并不做养殖。阿里主要通过与四川特区、康德集团的大型牧场合作,依靠提供技术支持,为牧场的生猪养殖做后端服务。
有了网易、阿里珠玉在前,在京东金融升级为京东数科之后,京东还同时成立了子品牌京东农牧和京东农业研究院,并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建设丰宁智能猪场示范点,实现养猪真正“无人、无线、无干扰、无接触”。
京东养猪,靠的是“神农大脑(AI)”+“神农物联网设备(IoT)”+“神农系统(SaaS)”三大“神器”,同时还有机器人进行全天候的巡检,对猪舍的空气、温度、湿度等一些列指标进行数字化管理,AI“猪脸识别”则是将记录将每头猪记录在案,“猪的一生”可实现透明化管理,源头可溯。
尽管大咖纷纷入局养猪,但其实到目前为止唯一养出猪的只有丁磊,出栏量也不过仅有2万头,规模是行业龙头公司的千分之一,而且售价高达49块一斤,不具备代表意义。
养猪当真难呀!
叁
物联网养猪的正确打开方式
细数网易、阿里、京东的养猪方式,无一不提到物联网。物联网对养猪产业的应用更多的是通过数据来优化整个生产流程。
物联网的大规模的应用建立在大量准确的数据源基础之上,前期主要通过传感器搜集记录各种数据,比如猪吃的饲料量,分娩、产子的数量,以及草料的称重等数据,只有这些数据的量足够大,准确率足够高,才具备后期数据分析的价值。
此外,这些数据采集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基础数据,就谈不上后面的这些数据分析,包括数据产生的价值。
另外,大规模的养殖场往往具备更先进的工业自动化养殖设备,也更愿意投入资金进行物联网改造。当一个养殖企业具备ERP管理的条件后,就可以直接把采集到的物联网数据上传到物联网平台上,企业可通过显示在平台上的生长周期、生活习性、饲料量等数据分析出实际的生产效率、产能等,从而找到优化方案,提高效率。
当然,物联网养猪也并非万能,有很多宣传噱头恐怕也很难达到。
首先,物联网监测数据并不能完全胜任远程疾病监控。一方面“投入→产出”效益决定其很难商用。在大型的养殖厂中,现阶段只有少部分疾病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远程监测,而全部的、整体的疾病监测则是无法做到的。另一方面,监测数据参考价值存疑。猪的疾病产生与它的发病症状很复杂,一些简单的疾病可以通过外观或者传感器监测发现,比如蓝耳病。但是,面对更多、更复杂的疾病,这些传感器监测的数据就不具备诊断疾病的参考价值。
其次,节省人力成本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应用物联网技术。例如,工厂采用了自动化生产线,用机械手臂取代了原来该生产线上需要的50个人,节省了一批人力成本,显然这是采用工业自动化后的结果。若此时在该生产线上加上各种物联网传感器、控制器等,只是起到提高生产效率等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对此节省的一批人力成本起决定作用。
最后,猪肉溯源仍很难大规模普及。真正的溯源是一个闭环的操作,需要从投入、养殖、屠宰、生鲜到用户的整个流程都由一个集团来做才可能实现。尽管一些大型的养殖集团具备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条件,能够真正实现溯源。但是,在万亿的养猪行业中,能做到产销一体化的企业仍然只是极少数。
综上,真正通过物联网技术养猪,采用溯源的方式解决猪肉安全问题是很难大规模实现的,至少我国当前三五年内不存在大规模商用的可能性。
但可以预测的是,猪联网在未来的三五年之内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因为到那时猪联网数据采集已经有了超过10年的积累,伴随着智能制造的突破,万亿级的猪联网市场会迎来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