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移动支付模式对我国农村的启示
我国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近年来,得益于移动通信入网费用下降和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我国移动网络用户迅猛增长,统计数据显示,至2018年10月末,我国移动宽带用户数量达到15.5亿户,其中3G和4G用户已突破13亿户。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成长,推进了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在这一环境下,不少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地区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发展迅速,支付工具不断丰富,支付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在整个普惠金融评估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互联网技术创新为普惠金融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之间不平衡发展状况依旧存在,广大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从目前来看,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发展仍面临较多限制。
我国农村地理环境复杂,一些偏远地区道路崎岖,人口密度小,电信企业很难大规模建造通讯基础设施,网络覆盖长期处于落后水平。此外,我国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中国宽带联盟》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我国西部地区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较低,其中甘肃、贵州、内蒙古、西藏和云南五省和自治区全国排名靠后,这些地区的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更是全国垫底。
另外,我国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信息化普及进程较为缓慢。一些贫困地区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传统教育投入匮乏,更无从顾及互联网技术。有些偏远地区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低,导致其对移动支付接受度不高。印尼移动支付发展模式
印尼是世界排名第四的人口大国,拥有2.62亿人口,其中有12.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近三分之一的人没有传统的银行账户。然而,尽管存在金融业、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等条件的限制,但得益于移动运营商和相对低廉的智能手机价格,印尼互联网发展虽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并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维奥思社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印尼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增速最快的国家。官方数据也显示,2017年印尼互联网用户达到1.37亿户,较2016年增长51%,其中约70%的用户使用移动设备进入互联网。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印尼移动支付比例高达94%,在发展中国家排名最高。
印尼移动支付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运营商支付。印尼99%的手机都是预付费账户,坏账风险较低。运营商支付是游戏币、音乐和视频等小额购物的理想支付渠道。支付时用户选择好所购商品后,一般会收到运营商发来的短信,该短信含有一个验证码,用户在App或游戏中填入验证码(或回复短信),即可完成支付。
二是便利店现金支付。便利店现金支付是印尼增长最快的支付渠道之一。客户不需要专门开立银行账户,只需要有一部手机就能够操作。客户在线选择好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然后到便利店进行现金付款。客户在便利店柜台付款后,可获得相应数字密码,在App或游戏中填入密码,即可获得虚拟币或商品,完成支付。这些便利店包括印尼最大的连锁便利店Alfamart,其在全国共有8500多家连锁店。这些便利店散布在印尼全国各地,有效推进移动支付在印尼境内快速发展。
三是银行转账。印尼信用卡普及率低,但大多数印尼人持有借记卡银行账户。银行转账的支付方式通常是在App中启动交易,用户再去转账,完成交易。印尼人一般会使用三种方式转账:ATM机线下转账、移动银行App转账、银行网银转账。虽然操作较为复杂,但银行转账仍是印尼人青睐的支付方式之一。
印尼移动支付发展模式的启示
电信运营商是推动印尼移动支付发展的主导力量。印尼没有经历过成熟完整的互联网发展阶段,便直接迈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印尼有众多岛屿,传统网络反而不及移动互联网普遍,因此,印尼拥有东南亚最年轻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电信运营商推出移动支付方式渠道,依靠手机用户的预付费账户来发展线上支付。相对而言,印尼信用卡占有率极低。由于电信运营商经营多年,拥有较为固定和大量的客户群体,品牌认可度很高,因此,经由电信运营商开发的移动支付业务,更容易得到当地居民的信赖。
线下便利店成为印尼移动支付的主要补充手段。便利店现金支付是印尼线上支付的主要补充,用户无需专门开立银行账户,只需在便利店柜台完成相关操作。印尼商业银行网点较少,尤其在偏远地区更是少见,而便利店却随处可见。以便利店的物理网点为依托,率先发展移动支付业务,这样为开拓偏远地区金融业务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设备价格和民众心理是印尼移动支付发展的有效助力器。设备价格和民众心理推进了印尼移动互联网发展。印尼智能手机价格相对低廉,移动网络进入门槛也较低。零点互联网研究中心2015年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中,印尼民众对移动设备的偏爱度位列第一,超过半数(52.9%)的印尼网民表示,自己会比较频繁或者非常频繁地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网上消费。
我国银行应与电信部门和农村机构合作移动支付能够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使得基础性金融服务能够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进一步延伸,促进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转型。目前,移动支付业务在我国农村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商业银行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谋求移动支付流程创新。目前我国办理移动支付均需先至电信营业厅购买手机号码,随后至商业银行物理网点办理手机号码与银行账户挂接等业务,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商业银行可以重新设计该流程,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发展,在为个人客户购买手机号码业务的同时,开通与之绑定的银行账户,并通过App人脸识别或线上视频等远程操作来核实开户意愿的真实性。我国农村地理位置复杂分散,一些地区方圆数百里没有集镇,银行网点和开立银行账户更是无从谈起,但却覆盖了3G和4G通讯网络。电信运营商在我国农村地区拥有较多的物理网点数量,品牌认可度较高。商业银行具有完善的风险防范制度,能更好地保护客户资金。电信运营商可以与商业银行合作,为更多用户开通支持移动支付的银行账户。另外,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如税收优惠等,促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与电信公司合作,大力开拓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市场。
商业银行与农村基层机构合作,谋求代理服务。线下支付是移动支付的有效补充。如同印尼的便利店现金支付,商业银行可以入驻农村基层服务网点。不同于标准化的银行网点,这种基层服务点可以与多家机构和单位合作,可以借用现有的物理场所,向农村居民提供基础性的金融服务,还可以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偏远地区以及低收入人群。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推进无人银行模式,依托网络技术和人脸识别的应用,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可以实现自助开通银行账户和网上银行。这样,将智能手机与代理网点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推动农村移动支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