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物联网如何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作者:Maciej Kranz
来源:物联之家网
日期:2019-03-19 09:20:02
摘要:尽管消费者和企业物联网应用受到了极大关注,但许多人仍然不知道物联网如何带来积极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从而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和食品供应链变得更好。以下是几个例子:

  从智能家用电器到联网汽车,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体验到物联网的好处。尽管消费者和企业物联网应用受到了极大关注,但许多人仍然不知道物联网如何带来积极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从而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和食品供应链变得更好。以下是几个例子:

  1、监测和减少空气污染

  尽管城市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但其有害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占到全球的70%,每年超过3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其基础设施中集成了物联网传感器和设备,以监控空气质量,并利用这些数据实施新的城市服务,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相关污染。

  例如,奥地利林茨市将其所有轻轨电车和公共汽车连接到物联网。从每辆电车或公共汽车上收集了500多个不同的数据集,包括能源使用、加速、刹车和零部件的健康信息,并将这些数据集传送到城市的交通管理中心。交通管理官员利用这些数据来培训车队运营商提高驾驶效率。结果,该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能耗降低了10 %,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490吨。

  在加州奥克兰,科技初创公司Aclima帮助谷歌街景汽车配备了特殊的物联网传感器,可以逐块测量空气污染水平。当车辆绘制城市地图时,它们还帮助科学家识别污染程度高于预期的区域,例如空气污染比周围街区高5到8倍的某个十字路口。他们希望监管机构、城市规划者和医疗保健提供者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做出改变,从而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公民健康。

   2、改善水资源保护

  城市也在使用物联网技术来节约用水。巴塞罗那实施了一个物联网智能灌溉系统,该系统使用安装在城市各处公园的地下探测器来监测土壤湿度。远程监控设备将数据上传到云中,并且可以自动打开电子阀门,仅在需要时和天气条件合适时为景观浇水。因此,市政水费减少了25 %,更重要的是,用水量也减少了。

  我最喜欢的例子之一来自牛津大学的肯尼亚农村智能水泵试点项目。在非洲农村,许多人使用手动泵从井里取水,因此确保这些泵可靠工作至关重要。牛津大学团队在这些泵的手柄上安装了运动传感器,并将它们连接到移动网络。当水泵停止运转时,被激励及时进行维修的维修团队会自动收到警报。结果是水泵和水井的正常运行时间大幅增加。该系统还收集用水量数据,用于更好地确定供水系统的优先顺序和计划。

  3、养活饥饿的世界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地球上的可耕地数量减少了33%。干旱越来越普遍,而且农业劳动力人口也在不断减少。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农民们转向物联网解决方案。通过在空气和土壤中安装传感器,种植者可以跟踪农田的小气候,实时密切监控温度、湿度和其他条件。在加利福尼亚州最近的干旱期间,实施这类解决方案的农民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将用水量减少了40%。

  其他公司正在使用无人机、机器人、云计算、机器学习和其他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来改善种植、生产和交付流程。例如,就在硅谷以南的莴苣谷,Driscoll浆果农场和Taylor农场都在探索利用自动化和机器人采摘和包装浆果,以解决该行业日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并更有效地养活日益饥饿的世界。

   4、拯救关键物种

  物联网不仅仅是将设备、传感器和机器相互连接起来,甚至人和其他生物也可以连接在一起。举个例子:蜜蜂,蜜蜂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的授粉者,然而,全球蜜蜂数量正在迅速下降。为了帮助扭转这一趋势,一个由研究人员和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联盟正在利用微传感技术收集蜜蜂的数据。

  通过给蜜蜂配备使用射频识别技术的微型背包,研究人员使用电子阅读器记录单个蜜蜂的行为。这项技术不仅揭示了蜜蜂活动的前所未有细节,还揭示了影响蜜蜂授粉能力的因素,如疾病、杀虫剂、空气污染、水污染、饮食和极端天气。思科与研究人员合作,使用物联网技术从蜂箱中收集数据,并将其用于各种应用和科学分析。希望我们能够做出必要的改变,以拯救我们最宝贵的授粉者。

  物联网技术甚至帮助南非打击偷猎犀牛的违法行为。克鲁格国家公园使用高度安全的智能网络、无线热点、闭路监控、红外摄像头、热成像、车辆跟踪传感器和地震传感器等尖端技术,可以在人们进出保护区时对其进行监控和跟踪,即使他们是在偷偷摸摸地这样做。这种方法比在犀牛身上安装侵入性传感器好很多。

  这些只是物联网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几个例子。随着连网设备和传感器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多产,以及雾计算、机器学习和高级数据分析等技术越来越广泛,我们将能够以更多新的创新方式利用物联网改善生活、维持资源和帮助我们的地球。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