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物联网“种”水稻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作者:安防知识网
日期:2019-02-13 09:35:18
摘要:“智慧养猪”的生意尚才刚刚开始,科技企业就已瞄准了另一个新市场—“智慧水稻”。

“智慧养猪”的生意尚才刚刚开始,科技企业就已瞄准了另一个新市场—“智慧水稻”。

众所周知,水稻是一种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尽管在盐碱环境当中生长出来的水稻口感非常好,而且不长害虫也不需要打农药,是从天然的有机食品,但土壤盐分含量超标的盐碱地宁不有助于水稻的生长。也就是说,要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除非先对盐碱地进行改良。目前传统的盐碱地改良方法不外乎洗盐、平整土地、适时施肥、增施有机肥等,这些方法效率不仅低下,还得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成本。而作为一家以科技企业,华为自然要用科技的手段对盐碱地进行改良。

1月7日,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对外透露,华为正在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合作,培育海水稻,通过土壤数字化,让盐碱地上长出水稻。

根据胡厚崑的说法,华为盐碱地改良的核心技术是“四维改造法”,包括培育新的水稻品种、对植物和土壤进行调节,而“要素物联网系统”则是整套方法的基础。通过此方法,袁隆平将跟华为一起,从15亿亩盐碱地里改造出1亿亩的良田,在盐碱地里种出庄稼。

“在盐碱地里种出庄稼”,这种听起来就很奇妙的种植手段一旦成功,必然将成为水稻研究乃至农业史上的又一伟大成就,而中国也将继杂交稻、超级杂交稻后,再次在水稻研究上引领世界。但今天,笔者暂且不讨论中国如何在水稻研究上引领世界,而要来分析海水稻乃至“智慧水稻”的技术研究。

华为所提出的“要素物联网”咋听起来很有技术感,但换成另一种说法——“土壤数字化”是否就比较通熟易懂?而所谓的“土壤数字化”,就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土壤进行成分分析,从而通过信息技术对土壤进行分析调节,,培育成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在这个过程中,华为与袁隆平院士打造的“农业沃土平台”,将发挥极大的作用,该平台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等为支撑,实现从15亿亩盐碱地要1亿亩耕地的美好愿望。而除了改造盐碱地,“农业沃土平台”还可以对现存的18亿亩耕地进一步升级优化,提升生产能力和改善生产质量。

而这些美好愿景的产生和实现,都源自这一轮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科技新力量。如果要问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最大价值是什么。答案应该是变革和创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看天吃饭到机械化、自动化规模生产再到如今的智能化运作即智慧农业4.0时代,科技新力量正让农业这个最古老、最传统的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现阶段的智慧农业不仅仅只局限于“种”水稻的基础上,更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更覆盖了农作物从种植到成长再到收割的整个生产线过程。

“因地制宜”一词意为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相应的妥善措施。而这个的词在农业上也显得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智慧农业,可依托部署在土地上的各种传感节点,对土壤成分、环境气候等进行智能分析,并作出智能决策,让土地找到自己最契合的“灵魂伴侣”,种植最适宜土地的农作物。

而在农作物的生长及收割过程,日益发展的机器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则显得极为重要了。

配备摄像头和传感器的机器人走进农田,不仅能替代农民进行农药喷洒,收割,卸货等繁重的劳务工作,而且机器人还可与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进行结合,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机器人将所拍摄的农田现场图和所搜集的测量收集的大数据,传输反馈至类似于“农业沃土平台”的物联网平台,再通过结合AI(图像分析技术)对天气数据、环境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农作物的形状和颜色)等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和判断与耕种相关的风险、收获时间,提出有效培养和管理农作物生长的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工作负担,也将农业生产自动化提高到一个新的进程。可以预见,未来,即使没有人工也可以实现农业丰收。

对了,还有无人机。与机器人在智慧农业中所担任的“角色”一般,无人机也将成为智慧农业的得力助手,除了收割和卸货环节,无人机也能在智慧农业的全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过,需要提及的是,尽管机器人在智慧农业上大有可为,但就目前而言其成本还较为昂贵,用无人机进行农业种植已成为业界普遍能接受且正在进行的生产环节。

当然,除了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之外,广泛意义上的智慧农业还应该包括出入口、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点,今天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能够解决。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获得“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是曾表示,自己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梦”或许还没有太多的头绪,但随着科技的助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在一步步实现——“民以食为天”,现阶段的中国水稻研究已经创造了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世界的美丽奇迹,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9.7%的人口,并且正用自己的力量养活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口。

从智慧养猪到智慧水稻,科技的发展总给你我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遗憾的是,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科技攻克的领域到底会是什么……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