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植入只是个开始,下一步是集体进化“电子人”
挥一挥手,门开了、打印机开动了、便利店结账不用扫码了。
为了将这种科幻电影中的常见桥段变为现实,诸多科技公司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是——芯片植入。
最近我们总能看到类似的新闻
瑞典科技公司Biohax累积为4000名员工植入了芯片,集体拥抱未来。

YY创始人李学凌发朋友圈宣扬自己“里程碑”式的芯片植入,说以后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了。

且不论他那枚暗含人工智能算法的高科技芯片是真是假。
这类新闻或者说炒作,传达给我等看客的信息只有一个——
芯片很牛,不植入就是out of date!
可既然芯片植入如此牛逼,如此方便快捷,怎么就没流行起来呢?
我们要不要做那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呢?
芯片植入,玩的是什么?
初听芯片植入,大部分人会觉得那是高不可攀的新技术
不过你会觉得公交卡高不可攀吗?
没错,目前主流的芯片植入,其技术基础其实就是RFID(射频识别)或者NFC(近场通信),以后还可能会整合进去GPS。

是不是有点幻想破灭的感觉?
事实上1998年,英国科学家凯文·沃里克就成为了第一个植入RFID芯片的人。自然类纪录片,科研人员绑在候鸟脚上的标签,或者牧羊人给自家羊群钉上的耳环都是类似的东西。

凯文·沃里克近照
所以用了20多年的时间,只是把钉在羊耳朵上的芯片缩小到能藏在人手里,这算哪门子的技术进步?
这其实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人们不用它,是因为它们还不够好用。因为它们没有市场,所以这些设备多年以来没什么变化。
瑞典人民广泛植入的芯片就是我上面说的那种。
它所带来的便捷,仅限于你可以不用带公司的门禁卡,或者不需要在合作便利店结账的时候用信用卡了。
而这些功能其实早都整合到手机里了。

Apple Pay
在机不离手的今天,除非发生极端情况——手机丢了或者坏了,否则还真体现不出来这类植入芯片的价值。
所以芯片植入其实很low?
当然不是,也有不low的。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国外已有医疗专家在实验室探索通过外科手术,在帕金森症患者的大脑中植入电极来控制颤抖。
这种设备又叫脑起搏器 。

脑起搏器
1995年,美国医疗科技企业美敦力研发出第一代“脑起搏器”并投入临床试验,用于治疗原发性震颤与帕金森震颤。几年后,这项技术也被引入中国。
类似的神经刺激器,还能够用来止痛——将电极植入脊髓,来阻截紊乱的神经信号,控制疼痛。
还有比如说李学凌“描绘”的那种,能检测血液样本的芯片。通过高压喷射注射器,将一元硬币大小的传感器贴合到皮肤上,再用配套设备扫描就可以监测血糖指标。
基于实时对体内血糖指标的检测,哈佛的科研人员还制造出了人造胰腺。

人造胰腺由血糖监测仪、胰岛素泵和手机端App组成。其工作流程可以简单概括为监测、分析、注射,以达到顶替真正胰腺的效果。
这么一看,芯片植入是不是又高大上起来了?
赛博格的前期操作?
维基百科上,对赛博格是这样解释的:
赛博格(cyborg),又称电子人、机械化人,即是机械化有机体,是以 无机物 所构成的机器,作为 有机体 身体的一部分,但思考动作均由有机体控制。通常这样做的目的是借由人工科技来增加或强化 生物体的能力。
在身体里植一枚芯片就成机械化有机体了?
似乎有点牵强。
那大家觉得植多少枚合适?
在这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芯片植入只是人机结合的第一乐章。

有植入做前提,哈佛大学能造出人造胰腺来控制血糖水平。
洛杉矶儿童医院可以为先天性耳聋的幼儿,制造出人造耳蜗,绕过内耳直接刺激大脑中的听觉神经元。

不知道安装了人造耳蜗的小朋友,能不能自己调整听到声音的频率,因为如果可以,那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就是超人了。
所以这也是芯片植入,或者说人造器官会引发的另一个问题—— 改变游戏规则 。
目前我们感受不到是因为芯片不够强大。可如果有一天,一枚芯片可以将人变成超人,而社会上大多数的人都接受了这种改造。
那“原装”人类,会不会因为其竞争力低下,而被淘汰掉呢?
到那时的招聘条件上,会不会写上“拥有电子眼者优先录用”呢?

毕竟无需充电,随时录像随时拍照,有必要时还能超远对焦,想想都觉得方便。
不要觉得很朋克,早晚逃不过
你可能觉得本君说的都是《黑镜》中的情节,是科幻。
但科幻也分远近。星际争霸和人体改造,哪个近?
其实人机结合,在芯片老老实实呆在我们身体外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各位,摸摸兜儿里的手机。
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指出: 一切的技术都是人的延伸。

马歇尔·麦克卢汉
电子媒介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 (尤其是机械媒介) 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媒介延伸人体,赋予它力量,却瘫痪了被延伸的肢体。
最简单的例子,GPS导航会让你失去记路的能力,但它同时又能让你熟悉这世界上的每一条道路。
怎么选?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既然基本上没得选,那我们要不要赶快行动起来,给自己也来个能“更好了解自己”的芯片尝尝?
本君倒是觉得暂时还没必要。
芯片植入和所有技术革新一样,只有当它方便到你无法拒绝的时候,才是你该植入芯片的时候。

最后只希望,芯片真的完全代替手机的那天,各家公司能有点人性:
硬件要是一年一更新,心疼的就不只是钱了,肉也会真的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