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图书馆+书店,助力推进全民阅读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着变化,而新时代下的阅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产业边界愈加模糊,跨界思维成为共识。传统实体书店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型变革后,也开始不断寻求跨界合作的新思路。特别是在全民阅读大趋势的推动下,作为城市文化核心内涵的两条风景线——实体书店和图书馆借着“互联网+”的光芒,擦出闪亮的火花。
智能图书馆协同运营受追捧
近年来,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原有的单纯售书的书店和单纯借阅书的图书馆逐渐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书店不断提升人文气息的同时开创多元化产业,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向智能信息化方向发展。由于二者归属不同,往往采取独立的运营机制。实体书店中的国有新华书店隶属于各省、直辖市发行集团公司统一运营,民营书店大多为个体经营或混合制经营,而各地图书馆大多为政府管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由于机制不同,管理不同,多年来,二者实质性的统一活动措施较少。然而,自2015年以来,“互联网+”给传统文化产业带来新思路,也让书店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交流密切起来。
虽然我国图书的定价相比国外偏低,但很多经济条件受限的读者仍觉得部分图书价格过于昂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少书店和图书馆开始实行“书店购新书,图书馆来买单”的策略。如杭州市图书馆与杭州市新华书店合作,读者可先前往书店挑选新书借阅,然后图书馆将其作为馆藏图书买单,通过此举释放全民超量阅读潜能。
另外,内蒙古、山西、山东、广东等地区也已经开启了“图书馆链接书店”零距离图书借阅模式。购书中心所有借出去的书均是正版新书,由区图书馆买单,书归还后会全部放到图书馆。
目前,无论是图书馆式的书店,还是书店借书、图书馆买单模式,都受到了市民的追捧,会员激增现象明显。
图书馆借阅“+”出服务新模式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书店+”和“图书馆+”创新出合作新模式,不但满足更多人的阅读需求,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当下书店和图书馆运营中的不少难题。
不少书店经营者反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书店在追求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有不少困惑。比如,在书城、书店内开放座椅和免费饮用水功能服务,给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却使得书店面临“读者只看不买”的销售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抢去了图书馆的读者借阅占比。然而,公共图书馆图书更新慢、闲置率高、阅读环境不够好、藏书量少等问题也成为图书馆的难题。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是由馆内采编部门进行图书采购,然后加工上架,读者只能从经过别人挑选的图书中再次进行选择。这一方面拉长了新书上架时间,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采购的图书和读者需求不符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RFID技术就可方便“扫码查书”,科弘信息致力开发的图书馆借阅管理系统可以在书店扫描图书背面的ISBN条形码,屏幕上立即显示出该书的条形码号、图书名称、出版时间、出版社、作者等信息,特别的是,能够显示出馆藏数量和可借阅数量,方便读者借阅和归还。
书店转型需具备新时代下的鲜明特征,以图书零售为主体,融汇文化创意、文艺展演、餐饮文化、时尚工艺,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多元化服务。同时,通过大数据和网络技术手段提升读者消费体验。书城以公众账号为入口,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通过多样开放接口,帮助读者仅凭手机或店内终端,实现自助查询、自助提货、畅销榜自动获取、移动支付、获利分享等功能,所有商品和服务都成为一个智慧整体,利用网络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