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又进化了!RFID技术被淘汰、微信小程序赋能…… 未来便利店长这样?
低调许久的无人零售,近日又在上海刮起了一阵大风。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无人值守零售展览会上,美国Amazon Go级的无人便利店购物相当抢眼。扫码进店、挑选商品、离店、系统直接扣款,整个流程就和扫码乘坐地铁差不多。
■云拿无人便利店
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自己的最新成果,这样的展商在现场还有很多。
我们留意到,尽管始于2016年的无人零售热潮,最先是由集装箱式的无人值守盒子开始,但这次参展数量最多的,却是无人货柜和货架,至于无人便利店更是屈指可数。
不难说,这是经历一番“过山车”后的无人零售,所展现出的发展趋势。
RFID贴片被冷落
商品识别,是无人零售里一项基础且重要的技术,在现场,我们发现此前被广泛运用的RFID贴片技术,颇有被“打入冷宫”的态势,很少有展商在使用,甚至,他们不愿用“淘汰”两个字来形容。
只能说是有新的技术出现了。
RFID此番遇冷很可能不是“被迫”,而是一种必然。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使用这一贴片技术的商家,盗损率情况普遍严重,稍一用力就容易撕毁,同时,RFID的单个成本也不低。
当前大部分贴片价格在0.5元左右一个,若使用更为廉价的则会影响识别准确率。再加上前期人工贴标和数据录入,商家想要以此长期运营是有难度的。
■图片/VCG
至于取代RFID的新技术,我们见到最多的便是图像识别技术。通过提前对店内商品进行深度学习,结账时,只要消费者将商品放在指定区域,系统便能通过特征识别来判断是哪些商品。
比如,无人值守盒子界的代表缤果盒子,如今使用的就是图像识别技术,据了解,这样一次性的识别数量不能超过5-6个,过多会影响准确率。
■图片/亿邦动力网
而开头提到的Amzon Go级购物体验,则是由云拿科技提供的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也是现场唯一一家使用这一技术的展商。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捕捉消费者进店后的所有行为轨迹,从而将人和商品绑定在一起,识别他究竟拿了哪些,又不需要哪些商品,盗损率为千分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展商使用的是重力感应智能货架,比如简24等。然而在实际运用场景中,商家一般不会仅使用一种方法来识别,而是通过算法让两到三个技术同时进行,以此来尽可能提高准确率。
■图片/简24无人便利店
无人店太难做,所以去做无人柜?
相比无人便利店这样整套智慧零售方案的输出,无人货柜和货架的进入门槛显然要低得多。
尽管2017年以来,持续传出有玩家“凉凉”的消息,但从展会上的热闹劲不难看出,它依然是众多想要涉足无人零售行业人眼中的香饽饽。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观察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简24,它也借着本次展会推出了自家冰箱式的无人货柜。然而回想当初,简24之所以被人熟知,是因为其2017年在上海开出了首家占地约100㎡的无人便利店。
■图片/简24无人货柜
据了解,当前简24在上海还有4家分店,但上述提到的虹桥天地首店却已于几个月前悄然关闭,工作人员透露,主要原因是其生意不佳。
因此很难说,简24这番进军无人货架领域,是否也有逐步切换游戏难度的意味在其中。
只不过,无人货柜的行业壁垒真有那么低吗?其实未必。
在今年3月的腾讯智慧无人零售大会上,无人值守货架小e微店CEO荣光就曾表示,无人值守货柜的难度主要在后续运营。之所以离场的玩家越来越多,是因为很多人低估了这一行的壁垒,只在乎眼前快速扩张铺点,而忽略了运营效果和后端运营。
■图片/VCG
微信小程序更受偏爱
在本次展会上,我们还发现不少展商开始用起了微信小程序,扫码开门、管理订单、查看商品优惠信息等功能都有。
以云拿无人便利店为例,早在今年初第一家线下门店开业时,用户进店必须下载其配套App,才能扫码进店,因此,店内还特意搭配了无线网络供大家下载使用。
而如今,店门口则直接展示出了其微信小程序的圆形码,用户直接扫一扫使用小程序,也能获得和App同样的服务,降低了体验门槛。
■图片/VCG
在此前第七季节微信公开课上,讲师王可欣就强调过小程序对于零售门店的链接作用,不仅能够更方便地触达用户,同时还要将到店用户数字化。以汉光百货为例,在其推出微信小程序后的一个月内,销售额增长了约70%。
相比让用户重新接受一个App,微信小程序无疑已经成为零售商家的一条获客捷径,同时,也展现了腾讯在这场零售变革中,要做它们“水电煤”的工具之心。
我们还留意到一点,尽管展商们大多展示了微信小程序,但这并不代表它们没有其他小程序,比如支付宝。
然而据部分展商坦言,支付宝小程序在用户群里的渗透率较低,因此虽然有,真正使用的人却很少,所以他们自然把推广重点放到了微信小程序上。
其实今年7月以来,关于支付宝要将小程序入口嵌入首页的消息就络绎不绝,但在大家默认小程序“姓微信”的今天,支付宝更需要有一个爆款来让大家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