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无人货架再起波澜,还能玩出新花样吗?

作者:本站收录
来源:互联网视阈
日期:2018-07-10 09:59:38
摘要:6月11日,猩便利宣布获阿里战略投资,继腾讯领投便利购A轮后,另一巨头终于登场,意义不言而喻,持续近一年的“百架大战”或许即将收尾,剩下的就是头部之间的较量;业内小公司考拉便利A1轮融资成功,金额不高但投资方众多,在资本普遍偃旗息鼓的情况下,值得玩味。

  凉了半年的无人货架生意,近日又起波澜。

  6月11日,猩便利宣布获阿里战略投资,继腾讯领投便利购A轮后,另一巨头终于登场,意义不言而喻,持续近一年的“百架大战”或许即将收尾,剩下的就是头部之间的较量;业内小公司考拉便利A1轮融资成功,金额不高但投资方众多,在资本普遍偃旗息鼓的情况下,值得玩味。

无人货架再起波澜,还能玩出新花样吗?

  来源投资界

  时间回溯到17年下半年,资本总是不安分的,继共享经济热潮过后,无人货架突然火了起来。据核心媒体不完全统计,这条赛道半年内涌入超过50家创业公司,近50亿人民币风险投资。无论规模还是速度,已经超越了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时代的加速度越来越快,资本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共享经济的一地鸡毛尚在,就迫不及待出手,生怕上不了船而掉队。

  疯狂的融资潮过去,无人货架暴露出货损率过高、供应链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等诸多问题,没上船的纷纷唱衰。生意终归是生意,有了问题也要解决,让我们先回归行业的本质,再讨论下半场的玩法。

  创业者造梦,资本吹风

  无人货架发源于零售,相对于传统零售,它解决了最后10米的问题,让货柜直接进入办公室,使消费者触手可及。

  早在98年,日本日本大型糖果糕点制造商江崎格力高就推出了无人小卖部 Office Glico,现在在全日本有超过 13 万台 Office Glico 放置在办公室。国内从05年开始,也逐渐有企业做起了这门生意。

无人货架再起波澜,还能玩出新花样吗?

  17年下半年,因为果小美和猩便利等互联网大佬创业团队的介入,一下子就成了风口。

  零售是个传统生意,讲究规模效应,薄利多销,业内头部也都是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对于追求短平快的风投而言,实在太慢了点。但在国内,任何事物一旦沾上流量,就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除了编剧,靠想象力讲故事挣钱的就是各路创业者了,关键看谁来讲,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万变不离其宗,故事总有个依据。无人货架的噱头,在于其在空间上的优势,2平米的占地面积,放一个货架一个冰柜,对于大部分办公室而言并不占多少地方,但它在距离上占了大便宜,成为离消费者最近的流量入口。

  因为市场总量估计为300-500亿之间,起初并没有引起大佬们的关注。搅动一池春水的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前阿里和聚划算高管阎利珉,他讲了一个0到100亿的电商故事:通过无人货架做流量入口,即便线下不赚钱,但只要将用户导到线上,通过爆款思维再造一个聚划算也不是没有可能,他自己就曾用10个月将聚划算从0做到100亿的交易额;

  另一个是前大众点评COO吕广渝,他讲了一个“蜂窝理论”的新零售故事:一个蜂窝就是一个典型的单体经济模型,可以包含多种零售业态,交易成本极低且近乎于刚需,一个成功复制起来就非常快,最后产生的增量市场会远超预估。

  虽然都出自电商体系,但一个关注线上,一个关注线下,一致的地方在于,都是要赚办公室白领的钱。三五百亿的市场肯定是不够吃的,标准的无疑都是增量市场。

  两位大佬资源丰富号召力强,各自领军建立两只明星团队,阎利珉创建了果小美,吕广渝入驻老部下司江华的猩便利,两个公司分别由IDG和光速中国领投。随后,资本疯狂入场,互联网人纷纷杀入。由于无人货架本身零售属性决定,所以最具天然优势的不是电商基因的团队,而是擅长物流和供应链的公司,这也是早期业内比较看好的团队基因。

  于是京东、饿了么、每日生鲜自然不甘人后,其中每日生鲜的供应链优势,引来了第一个入场巨头——腾讯,在腾讯5400万美元领投A轮的带动下,每日生鲜A+B轮最终融资达2亿美元,可谓是无人货架上半场融资角力的最大赢家。

无人货架再起波澜,还能玩出新花样吗?

  每日生鲜无人货架

  17年下半年,创业团队和资本关注还是抢滩设点,盈利都是挤死竞争对手之后的事情。这里比拼的就是烧钱的能力和线下团队的BD能力。

  其中资本打好的另一个算盘是,鉴于无人货架的同质化,赛道难以分离,于是常见一个机构分投几个团队的情况,比如IDG和蓝驰创投就共同投了果小美和番茄便利。并购潮的到来比想象中还快,果小美成立才四个月,IDG的楼军就促成了其和番茄便利的合并,二者的融合出乎意料的顺利,两个小时便已谈妥,公开的原因是基因互补——殷志华擅长地面作战,阎利珉的长项是线上运营。

  但更关键的,可能还是“百架大战”中只有抱团取暖才能活下来。

无人货架再起波澜,还能玩出新花样吗?

  从左至右分别是殷志华、楼军、阎利珉

  然而随着点位急速的扩张,各种问题开始暴露:货损率超乎想象的高,个别公司甚至超过了50%;物流和供应链跟不上,今年1月份猩便利传出大量撤点的消息;烧钱过快而盈利模式迟迟不清晰,让资本逐渐失去了耐心。

  18年上半年,无人货架进入下半场,大批公司资金链断裂,起初的合并还体面地打着共赢的旗号,发展到后期就是点位的贱卖了。这个时候,冷静下来的资本和创业团队,才开始认真思考盈利模式的问题,重新整理思路,几个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货损率如何压低?如何打造有效点位?供应链问题怎么解决?最后还有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到底要挣谁的钱?

  虽然业内仅剩几家头部公司,但无人货架的战争尚未结束,让我们通过本文开头的两起融资,来一窥下半场玩法的变化。

  老头部的绝地重生

  阿里对猩便利的战略投资,意味着第一个玩家的上岸,至于阿里为什么会选择猩便利,先让我们看看在此之前,各头部玩家的绝地重生之战。

  首先,由重入轻是资金短缺下倒逼的第一选择,直接体现在点位收缩上。各头部公司纷纷停止急速扩张,花精力在点位运营上,这也是起初各公司的共识,“单位经济模型”考验的是精细化运营能力。只是在上半场的较量中,各公司考虑的优先级不同,其中小e微店最早就是小而美的打造思路,从做无人货架开始,其就没有将重心放在抢占摊位上,从始至终都在研究精细化运营。

  其次在无人货架的货损率上,除了小e微店坚持“大网点/封闭式办公场景+开放式货柜+排他协议”的方式,基本都选择了以智能货柜为主要方向。其中便利蜂的反应速度最快,早在18年3月份便开始进行货柜升级。

无人货架再起波澜,还能玩出新花样吗?

  便利峰智能货柜

  对于最核心的供应链问题,自建供应链是个长期的过程,且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果小美的选择,是继续走最初设定的路线——电商,实行“与第三方联合运营以及区域合伙人制的轻模式”,以办公室零售场景为核心的熟人拼团模式,避开运营和供应链难题,彻底走轻路线。

  出人意料的是,猩便利逆流而上,继续坚守“蜂窝理论”,做重零售模式,5月9日,猩便利在上海的两家智能自助便利店,拿到了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便利店“热厨”经营许可证。这或许源于团队的零售基因:团队COO晓村就是前罗森便利店的副总裁,而吕广渝最开始想做的也是便利店的生意。但能让猩便利下定决心的,恐怕还是阿里注资的事情提前就已敲定,早在4月份猩便利就传出消息,阿里对公司正在进行尽职调查。

无人货架再起波澜,还能玩出新花样吗?

  猩便利门店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6月份猩便利公布确定消息的同一天,果小美传出完成C+轮融资的消息,由阿里系的湖畔山南领投,创始人阎利珉并未否认,表示会在月底统一公布。但如今已至7月,尚未等到果小美的确认消息。

  至于为什么阿里最终选择了猩便利,可能是因为其回归了零售的本质,通过互联网打通线上线下,正符合阿里对于新零售的定义。但让人疑惑的是,便利蜂的模式与猩便利并无太大差异,且高管均有阿里的工作背景。具体原因,可能只有内部人员自己才清楚了。

  新玩家的花式入场

  老玩家的绝地重生在情理之中,新玩家的花式入场就显得颇不寻常了。本来阿里加持猩便利,就让业界开始倒计时最后的战争,半路杀出来的考拉便利,就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了。关键还在于,其选择的玩法改变了赛道,打破了平静。

  在这处疑似炒作的融资消息中,考拉便利提供的产品线,无论是零食饮料,或者拼团鲜食服务,都与果小美的玩法并无二致。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其在流量变现上实行的打法——广告生意。从盈利对象上而言,将赚白领的钱,改为赚附近商家的钱。

  早在去年10月份,就有文章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人货架和分众传媒其实讲的是一个故事。他们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对象限定在特定空间和特定时间内,用最低成本获取稳定流量。在传统电商获流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无人货架是离用户最近的流量口。

  相比目前业内主打的电商和新零售业态,广告生意或许是成本最低获利最清晰的模式,毕竟有分众传媒的成功在前。在考拉便利的投资者中,出现了启斌资本的身影。

  就在去年9月份,其投资总监谢波就专门发文分析过无人货架的生意,在最后给创业者的建议中,特地强调了无人货架是重资源的行业,入场需谨慎。在无人货架都快凉了的今天,启斌资本观望了大半年才突然出手,或许看重的就是“广告生意”这种轻骑兵模式。

  经历了上半场的厮杀,取得进入下半场资格的玩家,角逐的重心就在于盈利模式的落实了。走电商的路子,必然触碰了美团的利益,也会遭到线上巨头的围追堵截,是否会沦为给他人做嫁衣,还要看如何利用好这最宝贵的流量入口;重兵押注新零售业态,将单体经济模型发挥至极致,还得看如何精细化运营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广告生意,要看本地商家愿不愿意买账,能否做出漂亮的流量转化数据。

  巨头入场并不在乎这点生意,只关心自己生态链的构建,但对于里面的创业者和资本而言,抢占赛道,杀出重围,无论最后是自立门户在巨头虎口夺食,还是被巨头所收购套现离场,都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