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首发5G技术白皮书,前景广阔、挑战不断
6月26日,中国电信在2018上海世界移动大会上发布了《中国电信5G技术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这是全球运营商首次发布全面阐述5G技术观点和总体策略的白皮书,标志着中国电信5G发展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对实现我国5G引领、推动产业链协同具有重大意义。
发布会上,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爱力致辞并正式发布白皮书,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经理何志强介绍了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闻库司长应邀参会并做精彩发言,充分肯定中国电信在5G国际标准制定、技术研究试验和产业推动方面的重要作用,高度评价白皮书对产业生态发展的引领和指导价值。
刘爱力表示,中国电信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营者,坚定不移地落实网络强国和5G国家战略,从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两个方面全力推动5G发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基于自主研发和合作创新,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电信共主导5G国际标准项目及任务31项,提交国际文稿457篇;申请技术专利190项,其中143项获得专利保护。中国电信承担了5G方面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9项,其中牵头7项。
在产业合作方面,2017年8月,中国电信联合产业界召开了“雄安国家骨干网暨5G创新示范网”启动会,发起了5G产业合作倡议;随后,中国电信首批启动了雄安等六城市的5G创新示范网建设,并于2017年12月开通全部5G试点基站;2018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中国电信在北京等十二个城市开展 5G规模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电信5G创新示范网的内涵。
实际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已提出了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重大部署要求。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超宽带关键技术,启动5G商用”的要求,5G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白皮书》指出,5G的愿景与需求,主要是为了应对未来爆炸性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的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同时与行业深度融合,满足垂直行业终端互联的多样化需求,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构建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基石。
在这之前,ITU(国际电信联盟)为5G定义了eMBB(增强移动宽带)、mMTC(海量大连接)、URLLC (低时延高可靠)三大应用场景。实际上不同行业往往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存在差异化要求,因而5G系统还需支持可靠性、时延、吞吐量、定位、计费、安全和可用性的定制组合。
《白皮书》提到,5G依然面临很多挑战,具体表现在无线设备器件、多接入融合、网络架构灵活性、灵活高效承载技术以及终端技术等方面存在不足。以终端方面的挑战为例,5G终端现在被各大手机厂商视为重点发力的领域,但目前终端依然受制于各类器件的限制。
与4G终端相比,面对多样化场景的需求,5G 终端将沿着形态多样化与技术性能差异化方向发展。5G 初期的终端产品形态以eMBB场景下手机为主,其余场景(如URLLC和mMTC)的终端规划将随着标准与产业的成熟而逐步明朗。另外,5G的多频段大带宽接入以及高性能指标对终端实现提出了天线、射频等方面的新挑战
运营商在5G网络构建方面优势明显,中国电信技术部总经理何志强阐述了中国电信首创的5G“三朵云”目标网络架构,该架构基于SDN/NFV,依场景灵活部署。
为了更明确地引导产业链和推动5G发展,白皮书还提出了4G/5G协同和固移融合的5G无线网、核心网、承载网的近期和中远期发展策略。整体技术演进策略切合中国电信网络实际,可避免频繁的网络改造,降低组网复杂度,减少网络投资,同时确保用户的良好体验和个性化服务。白皮书的发布使得业界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中国电信未来的5G网络发展策略,对于打造合作、创新的5G产业生态圈将发挥积极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中国电信期望5G网络能够成为服务各行各业的统一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为“数字中国”注智,为“网络强国”筑力,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落地生根,共筑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