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车牌落地,进军千亿市场
近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机动车电子标识六项国家推荐性标准,于2018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有专家表示,这表明我国智能交通将步入转型启动期。随着智慧交通理念的广泛普及,受益于政策推动和市场驱动,我国智能交通发展步入发展快车道。
数百亿市场蓄势待发
据悉,汽车电子标识俗称“电子车牌”,其采用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可实现对车辆身份的精准识别、车辆信息的动态采集及交通信息的海量采集,也被称作车辆的“二代身份证”。
作为构建智慧交通应用系统的基础,“电子车牌”可以实现高速运动状态下对车辆身份的识别、动态的监测,通过自动化、精细化、一体化的车辆管理,助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
海通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共有33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75个地级市,而一个50万辆汽车保有的中型城市,系统建设投入预计2亿元。假设前期有1/3的地级市使用电子车牌,系统建设成本产生的市场空间将达到200亿元。
运营方面,每个城市运营收入约2000万/年,假设前期有1/3地级市有运营需求,每年运营市场空间20-30亿元。等到电子车牌全国推广时,预计市场空间将在初期建设基础上翻倍增长,将再增近500亿空间。
智能交通的转型升级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智能交通成为现代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市场预计,全球智慧城市的总体市场规模将以24.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于2025年达到约2.45万亿美元。
其中,智能交通的市场预计将从2016年的720.5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2207.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维持在25.1%。
目前,我国正重点围绕智能化和智能化服务等方向,开启智能交通转型升级新篇章。
根据媒体报道,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投资额2007年为247亿元,2014年达到837.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9.06%,以该增长速度推算,2020年智能交通行业规模可达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