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是商品物流的竞赛?这是硬件与技术的较量!
2018年的商业竞赛已经拉开了序幕,延续了2017年的零售新风潮,无人零售依旧如火如荼,不仅仅是亚马逊、阿里、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先后入局,顺丰、圆通等物流大佬也通过各种方式向这个领域扩展,但是对于想要入局的企业而言,就需要对背后的技术和模式有所了解。
便利店无人化
提起无人便利店,很多朋友会第一时间想到缤果盒子、淘咖啡、天猫超市等一大批不同形态的店家,在如今互联网销售难以保持高效增长的时期,兼具人工智能技术和线下销售双重特性的无人零售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实,无人便利店并非真的无人,而是要消除导购员收银员这样的职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人力成本。为此就大量需要科技的加持,将线下场景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实现精准营销等。
可以说无人便利店是众多科技的集合展现,除了传统的销售以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监控、生物识别等技术在这里惊艳亮相,这些技术都与安防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肯定的是,随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和提取特征技术的发展,无人便利店很有可能会成为零售巨头,而其中蕴含的安防机遇也将会得到充分的爆发于增长。
但是,不少企业对于无人便利店的理解比较浅,甚至认为让商店实现无人化就是无人便利店了,也有些人认为无人便利店的竞争来自于商品物流,但在帮尼看来,核心的竞争仍在技术层面,从下面两个小小的方面,就能感受到无人便利店被后的技术支持。
结账方式的选择
无人便利店在结账时需要识别用户购买的商品,至少需要三种技术中的一种:条形码、RFID物联网或是人工智能技术。
最常用的是条形码方式,简单方便而且成本很低,但是条形码的存在无形中会将收银员扫码的工作交给用户,用户们的体验恐怕会很糟糕。
采用物联网RFID标签的代表是缤果盒子,这种物联网技术已经发展多年,非常成熟,但是在遇到液体或者金属时,会影响准确性,它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同时,RFID标签还要考虑成本因素,单片大概0.2元,不过贴标签的工作需要由人来完成,而且标签容易撕毁会带来比较高的盗损率,这在无形中会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形成挑战,如果RFID标签在性能和价格方面有所突破的话,相信推动的就不仅仅是无人便利店,而是整个物联网领域的进步。
至于人工智能技术,有些企业通过图像识别来判断用户购买的商品,以此进行结算。而有些高端的企业,比如亚马逊的Amazon Go采用的方式是无需任何操作,即拿即走,不过代价就是大量的摄像监控以及相关的技术,而且人工智能的方式明显要比前两种的成本更高,恐怕很难通过出售商品实现盈利。
无处不在的监控
一家成功的无人便利店大致需要多少个摄像头呢?10个?20个?
亚马逊的Amazon Go店内拥有上百个摄像头。这些摄像头大致分为四类:在天花板上设置大量的摄像头对用户进行检测跟踪和身份识别,这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进行步态检测;在每个货架的上沿设置向下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都带有红外光源,主要用于检测用户在选购商品时的手势和姿势,以此来获取数据;在货架上设置朝向商品的摄像头,用来检测商品数量的变化。除此以外,亚马逊还在货架顶部设置向下的摄像头,用来检测货架之间的交互。
通过摄像头的数量和布置,可以深刻感受到亚马逊在无人便利店方面的良苦用心,并不是仅仅靠几台监控就能搞定的,而是在狭小的商店内通过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以及其背后的相关技术,时刻掌握店内的所有数据。毕竟,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12月份,亚马逊还收购了制造安防摄像头的Blink公司,该公司的AI芯片技术很厉害。
当然,并非所有的无人便利店都如此重视数据,其他新零售企业对于监控摄像头的重视程度就要弱得多了。摄像头的数量并不能充分说明问题,但对于用户和商品的把控,以及其背后复杂的人工智能识别体系,才是推动无人便利店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科技发展日渐成熟,零售店铺走向智能化将是发展趋势,这对于安防企业而言充满了机遇,但同时也对安防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物联网RFID标签的技术与可靠性,摄像头与人工智能系统的较量也会让安防企业在产品和性能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技术的应用场景并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无人零售店模式,不久前,日本推出了适用于无人店的防盗机器人,而最近无人智慧酒店、无人智慧书店又在国内风生水起,大数据到人脸识别,从监控摄像到物联网应用,让用户得到更为舒适体验的背后,是众多科技企业在技术与硬件领域的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