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2017年“进击的无人零售“开始大演 三大零售形式发展如何?

作者:陈晶
来源:赢商网华中站
日期:2018-01-16 09:29:51
摘要:新的商业模式和场景在不断融合变革,而零售的本质终归是成本与体验的问题,而人,其实是最难服务的动物,没有大量的物联人工智能的积累,是产生不了“人联”级别的“终结者”的。

  如果说2014年是O2O元年,2015年是共享经济元年,2016年是人工智能和直播元年,那么2017年可称为“无人零售”元年。

  2017年,多家企业开发的无人便利店相继在北京、上海等地亮相,人工智能、机器学习、AI虚拟现实技术等黑科技为无人零售模式“保驾护航”,无人零售大有成为新零售“风口”之势,更有媒体报道,零售店已经迎来无人化大潮。

  目前,国内的无人零售主要是指没有营业员、收银员以及其他商店工作人员的情况下,由消费者自助进店、挑选、购买、支付的购物行为,是零售行业削减成本、提高效率的又一次探索,具体以开放货架、自动贩卖机、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超市四大实体零售形式呈现,其中无人便利店在2017年进入了发展元年,而无人超市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各类技术、场景设计还只能适用于小型超市,却无法满足大型超市里面的复杂购物场景。

  无人零售之自动售货机

  无人零售的“初代” 2017年整体市场规模约180亿元

  自动售货机作为最原始的无人零售模式,起步较早,全世界第一台现代自动售货机诞生于18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二战后,自动售货机进入日本后很快呈蓬勃发展之势,其便利快捷的特性大受欢迎,直到近些年,国内的自动售货机行业才开始有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自助售货机的存量达到40万台左右,整体市场规模约180亿元,此后6年,市场将保持30%以上的增量,据预测到2022年我国的自动售货机保有量或将达到149万台,市场规模将突破450亿。

2017年“进击的无人零售“开始大演 三大零售形式发展如何?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自动售货机使用封闭的自动售货装置陈列商品,用户通过投币或扫描二维码支付形式得到商品;通常在机场、火车站、学校、医院、商场、工厂、办公楼等人口流动大的闲置空间内,相比起国外的自动售货机售卖的商品有香水,披萨,龙虾,各种令人咋舌的商品层出不穷,国内的自动售货机市场有待挖掘,自动售货机主要售卖零食、饮料为主的小商品。

  国内有多家专营自助售货机的品牌,其中就有友宝。调查数据显示,约50%以上使用自助售货机的用户使用过友宝,相较其他品牌,友宝成立时间较早,于2010年成立,已在全国投放超过5万台机器,包括饮料售货机、综合机、便利柜等多种机型,发展较为成熟。除此之外,哇哈哈联手阿里巴巴打造信用服务亭,旺旺成立了自动售货机运营中心。

  无人零售之开放式货架

  丢掉外壳的自助贩卖机 争议不断却异常火爆

  过去6个月,携“共享经济”与“新零售”双重标签加持的无人货架着实火了一把,在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之下,无数企业前赴后继,争议频起。

  无人货架被称为“丢掉外壳的自助贩卖机”,消费者可以直接触摸商品,在通过商品下方的二维码购买,从而激发购买热情。但是由于开放货架技术壁垒低,丢损率相对较高,很多厂商的数据表明达到20%,甚至有些接近40%。相比之下传统连锁超市在3-5%之间,沃尔玛甚至可以降低至1.5%左右。

  运营难度较大、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也是开放式货架遇到的难题,无人货架经营的商品多数为零食饮料类,此类商品的毛利率尚可,但客单价低、体积和重量却不小,不仅是终端销售这么简单,采购、仓储、配送和运营的供应链体系都考验运营者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而现行入场的玩家多为创业企业,具备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非常少。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玩家入局加入战场,仅2017年有50多个玩家入场无人货架,涌入的资金超过40亿人民币,尤其到2017年下半年,“办公室无人货架”标签的关注热度持续上升,并在9月下旬达到高峰,此后一直保持在高位,截至目前,仅北上广深搞无人货架的企业就达到200家。

2017年“进击的无人零售“开始大演 三大零售形式发展如何?

  在无人货架之前,办公室消费场景只有桶装水企业成功进入,无人货架以极低成本开辟了这片零售处女地,眼见创业公司大举收割流量,阿里、京东、顺丰、猎豹,苏宁等巨头纷纷补票上船。

  9月,京东率先参战无人货架;11月下旬,顺丰、猎豹先后推出无人货架产品;12月,阿里在盒马鲜生之后再次出手,联合美的集团推出“小卖柜”,正式进军无人货架领域;1月,在苏宁小店、苏宁红孩子、苏宁云店、苏宁体育店、苏鲜生和苏宁汽车超市后,苏宁小店Biu率先在南京市场进行试点。

  无人零售之无人便利店

  黑科技保驾护航 无人便利店纷纷涌现

  自2016年亚马逊推出Amazon Go无人商店,“即拿即走,免排队”的购物体验一经发布就受到了瞩目。

2017年“进击的无人零售“开始大演 三大零售形式发展如何?

  而国内市场,新零售正在起步,行业对新技术、新模式尤为饥渴,加上国内领先的移动支付技术,一时间,无人便利店纷纷涌现。

  2017年6月,“缤果盒子”便利店登陆上海,成为最先落地的无人便利店, 缤果盒子在北京、上海、广州采取直营模式,在其他地区采取发展地区代理商代理,代理商再发展加盟商购买盒子加盟的模式。

  2017年7月,阿里巴巴在第二届淘宝造物节推出淘咖啡线下实体店,这家占地200平方米的无人便利店,集商品购物、餐饮于一身,可容纳用户50人以上,当然,目前淘咖啡只是一个实验室项目。

  除此之外,还有小麦便利店、fxbox智能超市、69空间、神奇屋、壹刻送便利店等。

  国内无人便利店玩家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和京东,第二类是传统的大型商超的便利店项目如缤果盒子,第三类则是近50家创业公司,包括F5未来商店、小麦铺等等,第四类则是娃哈哈等上游制造商。

  与自助售货机、开放式货架不同,对技术与产品管理要求更严格,借着无人收银、人脸识别、RFID(射频识别)、重量感应到图像识别等“黑科技”,无人零售挖掘出大量用户数据,这样的数据优势为上游产业创新提供可能。

  但是另一方面,行业整体还处在早期阶段,大部分创业公司都只有数家试验性质的店铺开业运营,各家也必将会开展新一轮融资,以进一步打磨产品并大面积推广。万亿规模的线下零售行业,必将会引来创业者、资本圈的持续关注。

  新的商业模式和场景在不断融合变革,而零售的本质终归是成本与体验的问题,而人,其实是最难服务的动物,没有大量的物联人工智能的积累,是产生不了“人联”级别的“终结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