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店解读|依靠昂贵的RFID标签真的能支撑无人店的未来吗?
自从亚马逊在去年12月推出了名为“amazon go”的无人零售试验店后,中国无人零售行业的火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从星星之火燃成现象级的大火燎原也不过半年时间。而今距离amazon go的推出已经快一年时间了,在前不久亚马逊终于宣布即将对外开放amazon go无人店进行试运营。众所周知,amazon go使用的是类神经网络架构开发的系统,通过大量摄像头及传感器对商店内的所有顾客的一举一动进行监控分析,这个看似简单的购物环节内深藏着的却是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算法、图像分析和感测融合等多种技术融合体,整套系统的运营稳定性尚无从判断,但仅从成本、建立、运维难度之大可见一斑,这种复杂的尖端科技模式在短期内并不能大规模复制,也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模式,只能说amazon go虽然是代表着未来无人零售的极致追求,但现阶段还是仅仅只存在于试水的测试阶段,离正真商业化运营为时尚早。
而聪明的中国无人店经营者却把目光投向了更加成熟稳定的RFID解决方案来搭建无人店方案。RFID技术因其引入门槛低、价格相对其他方案更为可控、落地及模式易复制等特点使国内厂家趋之若鹜,各种无人店如同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纵观市场上至少八成的无人店都是基于RFID技术的。但凡事有阳必有阴,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RFID标签的应用也伴随着一些质疑,标签成本、人工成本之间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RFID无人店解决方案呢?他们真的是无人店的未来吗?
如何解读RFID标签成本的存在?
今年的无人零售行业已然成为了RFID产业的主战场,RFID标签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一点就是其居高不下的成本,也是其推广的最大障碍之一,一张RFID标签价格从3毛到8毛不等,对于常见的物流仓储、信息识别、门禁识别等应用场景来说并无大碍,在服装零售等高利润销售方面也有所涉猎,但对于售价普遍不高的日常消费品来说就变得有点难以接受了,成本每增加一分就说明利润减少一分,一张标签成本与一瓶饮料的毛利差不多了,那经销商怎么赚钱呢?这个问题真的很复杂,很难有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说法。原因可能是我们一直是站在消费者的位置上来看待标签成本的问题,总是想着一张几毛钱的标签过于昂贵,影响了商品的利润。但如果能换个角度来看待这问题,可能也会看到点不同的地方。
首先,RFID标签成本的出现抵消掉了日常店面收银人员的用人成本,假设按一个收银员2500一月的工资计算,一家有人店一天24小时至少需要2个班的人员值守,一月就有约不少于5000的用人成本,而使用RFID标签后,就可节省这部分的开支,全店只需每天1-2次的运营业快速维护理货、清扫店面即可。且无人店销售的商品以各类零食饮料为主,饮料毛利虽低,但消费者在购买低毛利商品同时也会购买毛利较高的零食、速食等商品,所以总体来看应该还是能保证一定获利的。
其次,RFID标签本身具有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的功能,后台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对店内的销售情况进行实时盘货,每次销售掉的商品类型、数量都有据可查,经营者可以非常确切的知道需补货的数量及频次,有针对性的凭实时销售数据合理调配人员进行运维,大大提升运营效率、减低劳动强度、减少运营成本,可轻松做到一人一天维护多家无人店。
第三,现如今食品安全也是困扰便利店经营的一大顽疾,有了RFID标签即可对整个商品供应链做到全程监控,对商品的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全程无缝溯源,并通过顾客绑定的身份识别信息,明确掌控店内任意一件商品被销售给那个顾客,以及顾客的具体信息,切实保障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运维人员也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及手持终端对货架上的所有商品进行智能盘货,将临近保质期的商品进行汰换,杜绝过期商品因为人为失误而流入市场。
第四,RFID标签的出现把店内售卖的每一件商品都变成了供应链中的一环,经营者可以通过便捷操作对店内所有销售的商品进行实时动态查询,对商品数量、销售情况、消费者购买偏好等信息进行智慧化分析管理,采集海量数据以为经营者提供真实、有效、实时的管理信息,有助于调整店铺经营策略,合理搭配商品结构,大大提高利润率及市场竞争力。
最后,RFID解决方案以其入门门槛低、开发难度低、系统易架设、模式易复制,支撑了中国无人店行业市场的快速落地,无人零售行业的大红大紫也预示着最近一段时期内RFID技术必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随着RFID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及普及,其价格也必将有大幅下降的空间。
在当前这瞬息万变的零售行业战场中,唯有实时化、精准化、智能化的商品信息获取能力,结合高效的数据化分析系统,将会是企业获得经营优势的关键,RFID技术的出现恰好完全切合到了这些方面。随着无人店技术的发展,相信在完美的商用视觉技术方案出现之前,RFID有大把的时间与空间大展身手,对传统零售行业的各个环节产生翻天覆地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