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物联网之路:我们能从其他行业学到哪些经验?
传统厂商目前仅仅拥有自动化的基础设施,该如何将自身成功转型成为预想的智能工业物联网企业呢?无论是能源、金融服务、电信还是建筑安全,诸多行业的公司已经成功变身,从过去的僵化、有限的专有技术过渡到今天的敏捷、智能开放技术。
许多厂商正在将的新兴的“工业物联网”视为一个得力法宝,以从企业竞争中获得强大优势。它们已然意识到,在对整个工厂的数据整理分析后,如果善加利用,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但是,厂商目前仅仅拥有自动化的基础设施,该如何将自身成功转型成为预想的智能工业物联网企业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厂商正在借鉴其他行业的做法,看看它们是如何应对转型工业物联网过程中出现的挑战。无论是能源、金融服务、电信还是建筑安全,诸多行业的公司已经成功变身,从过去的僵化、有限的专有技术过渡到今天的敏捷、智能开放技术。
在此过程中,厂商可从其他行业获得真知灼见,看看这些行业是如何成功实现下一代工业物联网动化的。
采取标准方法
与其他工业组织一样,厂商所依赖的自动化基础设施常常搭建在老龄化的系统和软件上,许多正在接近或已经到达了使用寿命。它们通常是专有系统,只能依靠单一供应商来升级选项,因此成本非常高。如果将这些陈年货统统替换,转而采用标准平台的封闭系统,将会大大降低硬件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催生创新。
看一看电信行业的经验。电信运营商一度仰仗昂贵的专用交换机平台来提供基本的通信服务。这种模式在本世纪初发生了变化,因为富有创新精神的运营商找到了一种优势极为显著的新方法:使用低成本、现成的计算平台。它们运行工业标准的操作系统,能够提供“增强服务”应用。这不仅能够极大降低中心办公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还能引发爆发式创新。标准技术为开发人员大开方便之门,使他们能够创造颠覆性的通信应用程序,最终结果,是今天的移动应用程序琳琅满目,随处可见。
同样的,在向标准基础设施过渡中,制造企业将充分利用新一代的自动应用程序,借助它的强大能力,生产率将会极大提高。
接纳互联性
能否将数据从整个制造企业不同系统和传感器中收集分析,将成为实现先进工业物联网自动化的关键,这就要求提升互联性(包括互联网或私有云技术)。风险规避运行技术团队往往将提升互联与增加风险划等号。然而,鉴于运行环节越来越离不开数据,提升互联性将不可避免。这要求组织将重点放在识别出潜在弱点上,并妥善加以保护。
以极度规避风险的金融服务业为例。银行和借贷公司一度建立起坚不可摧的技术“壁垒”,旨在为其关键的交易系统提供保护。在当今的移动/数字消费市场竞争中,金融服务提供商逐步认识到,客户要求能随时随地与自己的资金联网。显然,这种向更强互联性的转变只会加大业界对安全性和可用性的关注。今天,大型消费型银行和借贷机构已然拥有了世界上最安全、连通性最强的基础设施。
利用分布式智能
工业物联网最令人兴奋的方面是是分布式智能。工厂各个角落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设备、传感器和系统会产生大量数据,工业物联网赋能的企业将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在对这些数据汇总和分析后,将会优化生产过程,事先识别潜在的问题,并为业务改进制定新的方案。
这种分布式智能的方法正在改变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许多行业。远程气体管道压缩站可以利用传感器提供实时数据,然后发送到中央分析平台。这些智能分析引擎可以识别故障的早期迹象(例如涡轮机振动增加),从而可以按需安排维修。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为了预防问题而采取的周期性停机,更会避免灾难性故障导致的意外停机。由于这些远程站点通常是无人操作的,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优势,有助于避免意外停机——这种情况代价昂贵,破坏巨大。
保护数据
无论制造企业决定以何种方式采纳工业物联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生产数据的数量和价值将显著增加。所以目前的当务之急首先是要确保自动化系统可用,其次是它们生成和依赖的数据必不可少。组织必须确保任何节点的数据都不会丢失,无论是在生产车间的数据源头,还是位于历史数据库的数据(监控和采集的数据被存储到分析引擎中)。丢失的数据越接近数据源头,影响越大。保护关键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数据需要高水平的容错能力,以避免数据丢失,业务中断。
以容错性水平非常高的建筑自动化和安全行业为例。如果视频监控系统产生的数据丢失,有价值的证据就灰飞烟灭。如果访问控制系统崩溃或丢失数据,则建筑的安全性就会受到威胁。如果这些系统采用虚拟架构——在单个服务器上安设了多个应用程序,那么这些风险就被放大。为了降低风险,今天的智能分布式建筑安全基础设施的设计宗旨,是提供大规模的端到端容错能力。
新的战略,新的价值源
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各种挑战和优先事项。不过,在为下一代工业物联网自动化绘制蓝图方面,它们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各种行业的企业正在实施技术战略,旨在改善效率、增加生产率和提高敏捷性,这为厂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通过采用标准架构,部署分布式智能,扩展互联性,并专注于容错性和可用性,在当今的全球市场中,厂商可以开辟新的商业价值源,提高它们的竞争获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