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清洁——清洁行业转型路口的风向标
随着中国服务业大环境的持续向好,清洁行业未来四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进一步提高至9.6%,这意味着2021年中国商业清洁市场规模将达到488.2亿元。而了解行业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认识,如今中国的清洁行业正在走向转型的十字路口:随着目前已有的一线清洁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清洁行业势必要补充一批年轻人才。而面对保洁工作人员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都较为低下的现状,如何让年轻人认同清洁行业并视之为事业,是一个关乎行业活力存续的重要议题。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洁行业也急需回应社会各方面对清洁工作日益精细化、专业化的诉求。当行业服务升级的机遇期偶遇从业人才的断档期,清洁行业从业者需要的将是转型的智慧与勇气。
上海物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张总
人物档案:上海物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12 年,是华为无线CME 产品创始人。2014 年创办物景智能,基于传统清洁设备加装智能化模块,成为无人驾驶清洁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先行者。公司致力于清洁行业的智能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升,用高科技手段来解决清洁行业面临的劳动力老龄化、劳动力成本持续增长以及“数人头”管理模式等关键问题,用智慧清洁解决方案的理念帮助行业转型升级,与行业一起做大做强。
什么是智能清洁
2014年,对于张总来说意义非凡,他和他的团队在这一年选择从华为脱离出来,共同创建上海物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景智能”)——一家致力于以智能技术服务清洁行业的高科技企业。在华为期间,参与物联网技术开发的经验,除了让张小积攒下了足够的物联网技术底气,也使他深谙好的技术对接合适行业的重要性。所谓“男怕入错行”,如何选择合适行业,让技术成功落地成为产品,是所有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面临的现实问题。张小发现,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产业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为艰难的生存环境。现实的压力,让他们对提升工作效率,优化管理和升级产业结构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而物联网技术这种通过设备间的信息交流,自动完成工作流程管理的优势,可以说直击了这些行业的痛点。在有了这样的认识后,他将物景智能的发展重心锁定在了与传统的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合作上。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摸索和尝试后,清洁行业最终走进了张总的视野。
“智能化技术公司要想直接与清洁行业合作,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张总这样对《现代清洁》记者说。“毕竟对于我们来说,清洁行业是陌生的,就这样以外行的身份,想要通过与物业和其他清洁行业的客户直接面谈,说服物业方接受智能清洁理念,显然是不具备说服力的。于是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清洁设备制造这一块。”在他看来,“智能清洁”理念实际是跨界融合的产物,虽然智能清洁强调地是智能化的应用,但脱离了清洁的专业及清洁的诉求,智能清洁从根本上无从谈起。就像清洁设备制造商了解的物景智能不熟悉清洁技术,而物景智能有着促成智能化产品诞生的核心科技。如果双方只是抱着自己那一套谈智能清洁,无疑是片面且不得要领的。只有实现不同领域技术的跨界融合,才能从实质上解决智能清洁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应的落地产品才能得到市场和物业清洁用户的认可,这也是物景智能提出的“1+1+X”理念(移动机器人+物联网技术+行业应用)所要表达的核心。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物景智能开始为智能清洁机器人提供核心控制组件,并与设备制造商一道生产全自动智能清洁机器人。
智能化是清洁行业人工成本优化的解决方案
不知是时势造英雄,还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英雄们引导了时势的走向。就在物景智能投入到智能清洁装备制造的同时,国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智能化生产与管理成为了未来十年中国各行各业发展的主题之一。在谈到如何看待智能化理念在清洁领域的发展意义时,张总表示:清洁行业的智能化作业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他认为,从整体上看,清洁行业主要的成本分为两部分:一是人力资源成本,二是设备采购和维护成本。
其中在人力资源成本方面,清洁行业可以说正在面临着严重的从业者老龄化问题。目前清洁行业一线从业者年龄结构自上而下呈现出“倒三角”的发展趋势,占比最大的50—60年龄段人群作为清洁行业目前的主力军,在未来几年中将会陆续达到退休年龄线,从而慢慢地退出行业,而年轻的人才基于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对清洁行业从业者社会地位、收入等多方面的疑虑,又很少选择以清洁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所以这样的人力现状,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了现在清洁行业人才的青黄不接,也意味着相关企业在未来要支付更多的人工成本。而面对这种窘境,智能化作业思路恰好提出了解决方法。因为智能化考虑的就是如何让人工智能指导机器代替成本日益提高的人力完成一些机械化的简单工作。让人投入到附加值更高的岗位中去。比如,一家物业公司需要分派10个人操作10台机器完成清扫任务,而有了智能化的自动清扫机器人,可能只需要1个人管理10台机器就可以完成任务,设备采购成本虽然提升了,但在设备生命周期内持续投入的人力成本下降了,总体工作效率也相应提升了,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效率与成本间的矛盾,也重新定义了“清洁工”这一岗位的工作性质,让清洁工从单纯的劳动者,变为了劳动的管理者,对于扭转社会对清洁工群体的偏见有一定帮助。
培训和维护真的是智能清洁应用的门槛吗
这样看来,智能清洁技术的应用,在清洁行业人力成本优化的过程中起着催化作用。既然说到人,就绕不开技术如何为人所用的话题。很多从业者在面对智能清洁这个新生事物时都产生过这样的疑问:我们一线的清洁工,大多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智能清洁机器人那么多新技术,培训员工使用时会不会很麻烦?万一出了故障,维修的难度会不会很高?
对此,张总认为这两个疑虑都不是问题:“在我看来智能清洁技术的应用并不意味着让人掌握一定的技术去配合机器的工作,而是让机器去学习人的工作方式,适应人的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比如,自动清洁机器人在正式工作前会像一般的洗扫一体机一样,由清洁工操作完成一次清扫任务,在这一次清扫的过程中,系统会自动记录清扫路线,甚至学习清洁工的清扫习惯,将其设定为模板,日后通过这个路线模板配合自动避让等其他辅助程序,机器人会独立完成任务,清洁工所要做的就是监督清扫的效果。所以智能清洁设备对接人力的过程完全可以达到无缝,不存在所谓的培训负担。至于维修,智能清洁设备的维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系统程序的维护,另一方面是机械和系统硬件的维护。系统软件维护方面,软件供应商会通过远程后台判断智能清洁设备的软件状态,如果软件出现了程序错误,软件供应商会联网远程修复错误的程序,而如果远程监控出设备硬件的问题,例如设备清扫装备损坏,设备内清洁剂不足,软件供应商也会把情况告知维修工进行维修或更换。而说到机械和系统硬件的维护,大家印象中的高科技设备可能是那种线路密密麻麻,接口千头万绪不太好处理的样子,但事实上好的智能化产品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日后维修更换时的便捷性。所以我们选择了用模块化的工业设计来实现这一点。所谓模块化,就是把智能清洁系统控制所需要的芯片、主板等复杂的硬件系统整合为一个系统单元箱,由一个或多个制式各不相同接口连接清扫机器人,如果系统硬件损坏只需要将这个硬件单元箱整体更换,不需要维修的工人了解具体的系统硬件知识。换句话来讲,维修工只要按照插头形状对应接口形状插下去就可以完成系统硬件的维护和更换了。”
“实践”是中国智能清洁的稀缺资源
从20世纪末兴起到现在,智能清洁这个概念在中国不过20年的时间,进入商业实践的历史可能还要更短一些。而在欧美和日本这类的发达国家中,智能清洁已经发展到了细化分工并依靠智能清洁设备实现多场景应用的层面,例如德国的一家真空吸尘器制造公司,上市了一款可以识别地板材质的自动清洁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以通过内置的RFID读卡器,识别不同材质地板中嵌入的不同的无源RFID标签,令机器人按照RFID标签所提供的方位和材质信息,在系统的无线指挥下抵达需要清洁的地点并选择合适的清洁模式。“国内的智能清洁发展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总如是说。“其实国内的智能清洁技术和产品与国外相比互有伯仲,一些国内企业的智能清洁产品甚至正在凭借自身成本和技术优势蚕食一些国外厂商的市场。但差距在于全社会对于智能清洁技术的应用普及。在进入清洁行业的这几年中,我们发现即使在北上广这样的国内物业管理理念和清洁理念较为先进的地区物业在保洁力量的设计上,还是习惯于优先考虑雇佣多少名清洁工作为衡量物业保洁力量的主要因素。而按照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清洁理念,则会优先考虑采购多少台适合物业需要的智能清洁设备来配合清洁人员,以满足清洁需要。”理念的差距,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智能清洁设备的推广阻力。许多清洁行业的管理者长期以来已经适应了基于廉价劳动力形成的清洁管理思路,并且敝帚自珍不愿冒险尝试新的清洁理念,所以对智能清洁新模式大多持观望态度。但现实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褪去,那种基于雇佣廉价劳动力形成的“人海战术”却已经逐渐不再适用于工作量成倍增长,工作要求越来越讲求品质的清洁行业,取而代之的必然是在人力优化和作业精细化上更具优势的智能清洁思维。所以,现在中国的智能清洁发展与国外相比最缺少的不是政策的支持,也不是核心的技术,而是清洁人理念的转变,是一个让智能清洁走进现实生产生活的机会。
“用户视角”是智能清洁产品开发的核心
在《现代清洁》与张总的交流过程中,张总多次提到了“用户视角”这一关键词。他认为,无论是智能清洁机器人工作对接上的低门槛要求,还是为方便维修在清洁机器人机械结构上做出的模块化设计,亦或是记下客户在产品试用过程产生的抱怨,虚心改进的曲折过程,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让智能清洁机器人的用户能够拥有一个相对愉快的试用体验”这一核心而存在的。说到底,做智能清洁的人最根本的还是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好的技术和理念是一方面,明白如何让清洁行业的痛点成为智能清洁产品的优点才是智能清洁的最大卖点。清洁看似都是以环境的卫生为目标,但具体到特定的场景中,清洁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像商场、酒店一类对清洁要求比较高的场所,物业保洁对智能清洁机器人的要求可能会细化到光洁度的考量。而对车站、机场这类大面积,高人流、高物流水平的场所,可能更重视的是清洁效率。这就对智能清洁机器人提出了不同的工作标准,也是做智能清洁的人所要思考的。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智能清洁机器人才能够“芯”中有数,清洁的过程才能无往不利。
结语
虽然现在谈智能清洁模式将会如何颠覆现有的清洁行业业态还为时尚早,但智能清洁技术全面应用于商业清洁领域这一未来的实现,可能比我们任何人想象中的都要迫近。就像历史上越来越繁重的麦收工作促使联合收割机替代了麦客和打场一样,清洁行业想要在服务质量和效率上更进一步,势必要倾向于稳定高效的智能化清洁方案。在张总的言辞间,我们感受到了最初投身智能清洁领域的人坚持至今的不易:没有专业制造商支持技术落地困难;没有成功经验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还要提防同行的技术窃取和技术人才流失。但对于这些先行者来说,如今的智能清洁的未来已经逐渐清晰。在今年,人工智能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政府倡导的智能化时代即将来临,也意味着智能清洁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作为清洁行业从业者的我们,如何去拥抱智能清洁,实现行业模式的突破,需要的是高瞻远瞩的智慧,更是破旧立新的勇气。
无人驾驶清洁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