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不是运营商的救赎
提起5G,不少人会想到无线数据链路传输速度的又一次飞跃,想到无人驾驶、智能家居等“科幻大片”式的场景,想到万物互联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便利和改变,这一切似乎和电信运营商息息相关,但似乎又关系不大,这种“模糊感”产生的原因是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存在感”正在被逐渐削弱。特别是从3G到4G时代,运营商的管道化、边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5G会是运营商最后的救赎机会么?
技术制式从来不是救世主
5G是运营商最后的“救赎”,这种提法其实并不新鲜。早在3G向4G演进的初期,不少对通信行业有深刻理解和准确预判的观察者,就已经洞察到4G对于运营商就是一把“双刃剑”,即如果沿用2G/3G时代的业务模式,运营商将会在4G时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管道化、边缘化的挑战;如果能够借助4G和移动互联网的东风,运营商却有可能脱胎换骨。遗憾的是,网络制式的演进确实带给了运营商更强大的管道能力,但得管道并不等于得天下,相反,运营商却基本上丧失了移动互联网价值链的主导权,当年同在中国香港上市的腾讯控股怎么也想不到能够有赶上中国移动市值的一天,而时至今日前者的市值已经是后者的2.5倍,而且从市值赶上中国移动用了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
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5G,同样又是一个沉重的选择摆在运营商面前:究竟是乘着5G的东风加快转型,进而摆脱业务主导的单一模式,还是继续干着基础管道的苦活累活,继续承担增量不增收、价值被挤压的“管道工”的角色,确实事关运营商的未来。
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和价值模式
不论运营商作出何种抉择、采取何种举措,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如今运营商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实际上远远大于向4G演进的初期,也更加考验运营商的智慧和魄力。之所以说5G并非运营商的“救赎”,既有前述的外部客观原因,也有运营商自身的短板限制。
5G对运营商的最直接影响是网络模式和业务模式。5G的上马对运营商来说,一方面意味着大量的基站改造和设备升级更新投资,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前期必不可少且数额不低的终端补贴、交叉营销、竞争性营销成本。然而,能够维持运营商收入和效益的,从用户ARPU的提升上来看难度已经颇大,在“提速降费”的大背景之下,运营商能够维持或略有提升现有4G用户ARPU的水准已属不易。那么,按照传统的业务模式只能是进一步扩大连接数量来支撑发展的需要。但是无论第二卡槽争夺战也好、物联网跨越式发展也罢,依旧无法摆脱FAB(开通-保障-计费)模式的运营商只能急需靠加大用户数量和流量来维持,这种因陈守旧的做法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耗尽5G的红利,“救赎”更无从谈起。
因此,运营商必须考虑如何在商业模式上做文章,而开放和共享是目前运营商经常挂在嘴边的关键词,而且运营商也确实打破了旧有的大型国企壁垒,开始放下身段寻求与合作伙伴的共赢之道。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的“甲方观念”“山头主义”等大企业病依然挥之不去。商业模式的改变不是构建几个孵化实验室、推出几个创新产品,而是实实在在地与各环节的合作伙伴平等、高效地协作,同时发挥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主导作用,激发各合作方的优势并形成有机合力。从这个角度看,目前运营商阵营中鲜有值得称道的举措和成功案例。
然而,不管业务模式也好、商业模式也罢,运营商最终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依旧是价值模式。价值模式不是“分猪肉”,而是与消费者、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合作伙伴形成一个共生共荣、持续演进的整体。例如微信作为生态圈的核心,可以与各行各业开展低门槛、高效能的合作(如对民生影响广泛的金融服务、生活服务、共享服务等),微信与这些合作伙伴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你作为我有机整体的延伸和扩展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我作为你的渠道和载体可以帮助你和用户之间快速实现连接和传递,用户的体验和期望可以作为你我演进的方向和动力,这样整个生态自然会不断壮大。
救赎在内不在外
从当前条件来看,运营商想要再造一个微信已经几无可能,但是在垂直领域、细分领域能够探索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模式尚有时间和空间。制约运营商的不是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对未来的前瞻智慧和敢于突破陈规的勇气,是机构和人员的不断调适和优化,是敢于迎难而上的大胆试错。面对5G,运营商可以做的确实有很多,但哪些是重中之重、哪些是当务之急,恐怕要尽快理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