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无人零售的未来到底意味着什么?
自从亚马逊推出无人店Amazon Go概念后,国内电商与零售巨头们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无人店。淘咖啡、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等一时间红遍线上线下,EATBOX、甘来智能微超、怪兽等无人便利店也顺利获得融资进行投放试水。仿佛在一夜之间,我们就要穿越到未来一般。
在这个“体验式消费”大行其道的时代,经营者们越来越重视所提供的服务,零售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售卖,建立心理层面的联系也成了重要课题。然而,无人店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无人”当做主要形式,将功能性放在第一位,显得有些“异类”。
无人店的价值密码
说到“无人”,可能许多人认为其价值在于节省人力成本。实际上,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无人店虽然能省下收银员的人力成本,但往往需要更多的运营、维护人员,并不省钱。除此之外,技术的研发、设备的制造与维护、高居不下的丢损率,都让无人店的成本不如看上去那么美好。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互联网巨头、创业公司、传统零售商加快布局这一领域呢?
大数据的壁垒,人工智能的想象空间
相信哪怕对“人工智能”不怎么关心的人,也都知道AlphaGo在围棋界掀起的惊天巨浪。而AlphaGo之所以如此强大,便是由于其通过神经算法将海量的棋局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获得比人类更强大的“智能”。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系统的进化,离不开大量的有效数据。
无人店通过在店内无处不在重力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可以全方位无死角的收集顾客的数据,解决了过去无论是电商还是传统零售商收集的数据不完整的问题。数据的积累,其自身便能形成对后来者强有力的壁垒:先发者的数据积累可以使自身的人工智能系统更加强大,为用户身份识别、日常运营决策等提供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马太效应将极大地拉开竞争者之间的差距。
拉开差距不是最可怕的。学习了大量线上、线下数据的超级人工智能,其在未来社会的价值,几乎是不可估量的。在这个层面上看,同为大数据领域领头羊的亚马逊与阿里巴巴,投入巨资上马无人店项目便不难理解。
技术的边际效益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增长速度那么快?
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计算机技术的特性导致了其产品的边际成本极低,复制起来又快又省钱。而互联网经过多年的发展,创业公司在纯线上的项目上已经很难找到蓝海了。自然而然的,“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就成了共识。
目前的无人店主要是便利店的形式,原因便是便利店自身的模式就蕴含了复用性强这一特征。便利店的运营模式、商品品类、所需要的设备、供货渠道等都高度统一,而把便利店改造成无人店所需要的新技术也因此有了较强的复用性。
创业公司虽然在此项目的前期研发投入高于纯线上项目,但研发完成后,无论是设备制造还是系统的应用,都能快速的复制,从而获得接近线上创业项目的增长速度。这样看来,无人店项目亦有其创业的价值。
投资市场的宠儿
因其本身的复用性及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价值,让无人店项目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又因为概念新颖,吸引眼球,自带流量,使得无人店项目被一些投资人看好。
对于创业公司,无人店具有线下实体的性质,无疑比许多纯线上项目能获得更好的现金流,同时也为更高的估值提供了支撑。截至目前,缤果盒子已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1亿人民币;F5未来商店也完成了3000万的A+轮融资。
而对于巨头,原有的市场趋近饱和,难以获得较大的增长空间,股价上攻乏力,需要在一些新概念、新市场上寻求突破。在上一季度,阿里中国零售平台的年度活跃买家增速仅为7.3%,低于往年的双位数增长,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零售战略是其必然的选择。而在Amazon Go概念被热炒之际,亚马逊的股价已经突破5000亿美元,并被认为极有可能成为首个市值过万亿美元的公司。
无人店的难题
虽然无人店项目有其价值,但作为一个新事物,自然也会遇到诸多困难。
入场门槛高
无人店项目涉及多种技术的创新,相关的识别技术、传感技术都需要投入资金进行研发。除了研发需要投入资金外,初期业务形态不成熟,供应链管理、运营管理、设备维护都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与财力。这些原因从根本上决定了无人店项目需要的初始资金较多,短期内实现盈利的可能极低。
所以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无人店项目的背后几乎都是如阿里、亚马逊、哇哈哈、苏宁这样的巨头。
运营与技术的不成熟
日前有报道称,缤果盒子上海首家无人便利店内甜甜圈因高温软化,原因是空调系统出现了故障,好在官方及时暂停营业进行了调整。这也侧面说明了“无人值守”的运营难度。
丢损率高,也是摆在无人店项目面前的难题。目前的无人店普遍倾向于开在封闭性的高端社区,来规避盗窃问题;也有的项目采用封闭或半封闭式货架来降低丢损率。但长期来看,两者的形式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无人带来的困局。
在实验环境下,无人店项目所运用的技术已经趋近于成熟,但到了实际的环境中,无人店的识别技术便很难应付人流量大、购买行为识别错误等问题。许多无人店对于同时进店人数都有限制,有些一次甚至只能进入1人,效率低且使用体验差。Amazon Go延期对外开放,据媒体报道也是由于其传感技术的不成熟。
除了看热闹,传统零售行业能利用哪些创新?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传统零售商都需要尽快布局无人店,也并不是各种门类的产品零售都需要无人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是看个热闹就行了。无人店项目中的许多创新仍然是值得借鉴的。
运用数据指导选址与运营
无人店项目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谈到:“通过传感器、计算机视觉它能够沉淀下来数据,比如商家可以获得店内热力图,客人进店最喜欢行走的路线图,可以优化货架摆放;另外客人站在货架前他的眼会下意识看哪个方位,如果大多数人也看哪个位置,那么这个就是黄金位置。”
正如前文所说,无人店通过大量的传感器来收集顾客的数据,能为店铺的选址与运营决策提供精准的导向。传统零售店的数据收集往往只是进销存的统计等单唯独的数据,选址和运营更多依赖于经验。而数据化的分析可以使帮助经营者跨国经验的限制。
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致力于用数据化手段节省用户时间成本,提高商铺运营效率的乐铺了。 乐铺自建立之初,便从街边商铺租赁交易为切入点,通过众包采集+大数据1对1精准匹配的模式,依托自主开发打造的大数据系统,整合了大量商铺的数据,从而有效连接区域商户,优化物流效率、丰富支付场景,帮助店铺提高运营效率。
相关案例显示,运用数据化手段改造后的零售商,年销售额提升了40%以上,效果明显。
运用新技术提升消费的体验与效率
无人店除了“无人”,还有一大目标便是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及支付效率,不排队、扫手支付、出门即自动扣款等特性被一些尝试过的人津津乐道。在商品同质,单价不高的情况下,购买的效率会极大的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7-ELEVEn、罗森等一些便利店巨头的无人店项目,也主要在这一点下功夫。如罗森已经试水的一些店面,通过顾客自行手机扫码、自行支付的形式来减少排队,虽然底层技术没有创新,但的确减少了顾客的排队等候时间,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国内也有一些大型的零售商、超市采取了类似的做法,通过鼓励用户用会员APP扫码支付走快速通道,一方面提升了效率,一方面推广了自家的APP,并以此APP为平台做起了手机下单、送货到家的O2O电商服务,提升了销售额。
购物中心与无人店各取所需
无人店作为充满新鲜感的形式,总能吸引大量前来尝鲜、体验的人群,且因其概念新颖,跟人工智能等诸多高科技相关,而受到媒体的大量关注。因无人店这种自带流量与眼球的体质,决定了购物中心可以模仿引入快闪店的形式引入无人店。快闪店的导流作用到了今天相信已经没有人质疑了。上海某品牌快闪店三个月的营业额达到1000多万,北京某品牌快闪店为购物中心带来成倍的人流量……据研究快闪店能为购物中心带来10%到15%的营业额增长。既往的案例说明,无人店也能为购物中心带来类似的效果。
而无人店项目在开展之初,也需要购物中心这种人流量大的地方引导用户进行体验,同时获取更多的品牌曝光,为日后在其更适合的社区、写字楼等环境的推广提供基础。
两个未来
据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17年无人零售商店交易额预计达389.4亿元,未来五年无人零售商店将会迎来发展红利期,至2022年市场交易额将超2万亿元。用户规模方面,2017年中国无人零售商店用户规模预计仅有600万人,至2022年,用户规模可达2.45亿人。
文章一开始提到,无人店与“体验式消费”似乎是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一个走功能型路线,一个则更注重体验。在走功能路线的无人店前景广阔的未来,“体验式消费”似乎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体验式消费”的具体形态是怎样的,它与无人店的关系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种种问题,都需要持续的观察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