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核心精神--串联整合
多数厂商是靠硬件的研发和量产崛起,在谈到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时不免围绕在“物”上面打转。
好像装上传感器(sensor)或无线射频辨识标签(RFID tag)的东西(衣服、鞋子、汽车、设备、建筑物等),都充满了想象空间。
然而以“物”为出发点来发展物联网事业,恐怕会落入“工厂导向”的迷失。即使“物”是唯一看得到、摸得到的实体,用来实践物联网要达到的功能,但是功能背后要满足什么需求,而这个需求又是从何而来,都是市场端的问题。
80年代以前,工厂导向是行得通的,因为市场需求明确而且需求大于供给,制造技术和产能扮演推升经济的要角。
如今在物联网时代,终端应用还未大量标准化、规模化,要发展哪一种“物(硬件产品)”,或是透过哪一种通讯技术来“联”,都变成次要议题。企业的首要任务,是从市场终端的需求和痛点,辨识出具有价值的“网”在哪里、要如何商业化。
大楼的中控系统是有价值的网,它把上百台监视器的讯号整合在一起,让管理变得更简单和有效。
云端运算也是一种网,它把平凡的终端装置链接到云端,产生强大的运算能力;至于“脸书”更是商机庞大的网,因为它串联起数量惊人的社群关系。
“网”不再是狭隘的Internet,因为它链接的不只是信息,还可能是资源、价值、产业、能力、关系。
正因如此,物联网当然也不是局限在网络、信息科技的生意。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创办人史蒂夫.凯斯(Steve Case)提出“全联网(Internet of Everything)”的概念,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则使用“智联网(Internet of Beings)”一词。物联网不单是一个产业,它更像一种商业思惟。
组成物联网的三大架构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他们分别对应到三大基础产业自动化、电信通讯和信息科技。
我们过去在这些领域都有很深厚的基础和杰出表现,要推派出“各别科目”的资优生,绝对不成问题。
但是就像现实世界一样,我们现在不只需要在奥林匹克竞赛上夺牌的学生,更需要将这些傲人成绩串联起来,小自个人专业知识的整合、组织内的团队合作,大至企业之间的策略联盟、产业变革,这才是物联网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