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支付出海的喜与忧
被网友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移动支付已经深入国人生活,成为国内主流支付方式之一。《人民日报》曾报道,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增长了三倍,为38万亿人民币(5.5万亿美元)。5.5亿美元或许是一个天文数字,常人难以想象,但换一个数据或许大家比较熟悉。2016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为74万亿元,折合约11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一半的GDP都在移动支付上跑。可见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相当成熟。
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2017年4月,联合国的Better Than Cash Alliance(优于现金联盟)发布题为《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以及中国数字支付生态系统的发展对其他国家意味着什么?》的报告。报告认为,数字支付方式的发展不仅让中国人充分享受更广泛的数字金融服务,更扩大了中国乃至周边国家的普惠金融,带来更多经济发展机会。
此前发布的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报告也预测,到2025年,支付方式的转变会使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6%,增加3.7万亿美元和9500万个就业机会。
白明认为,移动支付扩大了中国电子商务的领域。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从前人民币国际化高高在上,大家都看不到。”跨境电商的发展和移动支付的出海有利于构建货币毛细血管,让人民币国际化真正落地。完成“从大江大海到小溪小流”的转变。
发展中国家“粉丝”多
“从国外移动支付整体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移动支付发展很快,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移动支付反而相对落后。”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些发达国家,信用卡支付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消费者向移动支付转移过程还没有完成。而商家对使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截然相反的是,在印度、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里,移动支付却快速发展。肯尼亚是全球移动支付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有近五成的民众使用支付软件移动钱包服务(M-pesa),他们可以用该软件解决所有支付问题,甚至还可以购买金融产品。此外,印度也成为全球移动支付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印度移动支付在国内的占有率从2015年的1.5%增至2016年的8%。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诉海外网,造成移动支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冷热不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移动支付发展领域主要为电子商务和批发零售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二是较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环境并不优越,移动支付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三是发达国家的支付模式相对而言已经比较完善,移动支付的影响较小。
出海路上面临挑战
虽然中国移动支付企业出海热度不减,但人大国际国币研究所所长助理曲强表示,中国支付企业出海依然面临不少问题。
首先,品牌接受程度。一些海外市场的支付体系已经很成熟,中国电子支付突然“闯入”,难免会产生信任问题。其次,在软件使用习惯、使用场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恰恰是使用习惯的不同而影响推广。再者,“新贵野蛮人”突然敲门,多少会引起当地同行抵制,例如在法律法规上进行约束、第三方支付渠道受阻等。白明表示,在海外推广上,可以与国外的社交网站或谷歌衍生出来的支付产品进行合作。
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例,出海最活跃的地区仍然是东南亚和日韩,曲强分析称:“这些国家有大量中国游客,为吸引中国游客消费,商家热衷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不足为奇,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
但曲强也表示,“在中国,为了促进电子支付发展,央行在风险拨备、准备金方面给予第三方支付企业很多优惠政策,这样开疆拓土的方式在国外未必行得通。”
此外,技术上的挑战也是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走出去的一道槛。不同国家在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步调并不一致,跨境支付有可能涉及要用其他通道配合,为了适应国外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这就对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模式和系统的更新与发展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
白明认为,这些挑战和问题很正常,“当他们发现移动支付的便利之后会接受的。一些国家可能致力于开发自己的支付系统,从而抵制中国的移动支付。想要抵制的话也不容易,因为中国已经走在前面了。 以后他们发展出自己国家的支付体系之后,我们可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