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智慧城市建设亟待突破大数据瓶颈

作者:李孟
来源:中国商报
日期:2017-06-23 16:44:10
摘要:智慧城市正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一个重要的方向,尽管多方看好,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难题亟待解决,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也面临许多难题。

  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国家顶层设计与政策也正逐步到位。近日在2017智慧城市论坛上,中国通信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智慧城市发展首先会在一些新型基础设施上发力,建立集中式的一体化的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然而在实践中,如何收集、维护、应用这些数据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

  智慧城市正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一个重要的方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城镇常驻人口7.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7.35%,同时我国城镇化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和交通压力,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城市病凸显,雾霾、交通拥堵、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矛盾日益突出,绿色智慧成为当前城市建设迫切诉求,也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成为新型城镇化重要战略方向。

  因此,“十三五”期间我国把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今年又提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特色智慧小镇,打造1000个特色智慧小镇。

  以政务大数据建设为先导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进政务云的建设,打造数据信息平台。

  “智慧城市将逐渐建立以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这种信用体系建立以后,会给大家带来诸多便利。例如在纳税环节,人们可以通过扫码完成纳税;在医疗领域,信誉较高的人可以先就诊后付费等”。王志勤表示。

  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智慧城市的应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面向2C公共客户,即提供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等民生体系的服务;第二类面向政府客户,现在很多地方的政府正在着力建设智慧城市,在这个层面上最重要的是规范化的基础的政府服务。第三个应用面向产业2B的服务,即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这三个层面的应用,无一不基于大数据建立的信息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政务大数据就是智慧城市数据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总工程师穆勇对包括中国商报记者在内的媒体介绍道,政务大数据一部分是从业务办理过程中或是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还有一部分是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进行调查获取的数据,以及通过物理设施、互联网、物联网相关系统采集的各个方面的一些数据。通过政务大数据,政府的决策会更加精细化,除了传统的自有信息采集、汇总、加工、形成图表的模式之外,有关部门还可以从一些互联网企业或采购端购买一些数据进行融合,从而关注到传统模式下不能关注到的问题。

  此外,政府热线、视频、音频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以前,保留一段时间的资料就删除掉,但由于技术手段的成熟,处理这些数据的能力在增强,有关部门可以深度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然后开展相关工作。

  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政务云的管理,云计算为政务大数据提供云的环境。目前,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推进政务云的建设,打造数据信息平台。以南京为例,作为较早提出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智慧南京主要建设一个中心、一个平台、四个数据库、五个重点目标应用。一个中心主要指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一个平台指南京市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四个数据库分别是居民数据库、企业数据库、政府资源数据库以及城市数据库。

  城市关键数据集中之后,南京市政府能够及时感知城市运行管理情况,以便进行有效决策。不仅是南京,浙江嘉兴政务云目前也已经完成了51个局委办、200个核心业务上云,政府5年的TCO成本节约了37%。

  难题颇多亟待解决

  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要坚持分期分类,根据城市本身地理资源优势、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水平等,使每个城市都能在自己的智慧程度之上有序推进。

  尽管多方看好,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难题亟待解决。“前两年更多的是炒作概念,现在正在慢慢走向成熟,真正能够使用或收到相关效果还得十年以上的时间。”穆勇说道。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也面临许多难题。首要问题就是数据共享存在壁垒,部门之间协调十分困难。在建设大数据过程中,需要各部门数据汇集到数据中心,但目前各部门管理体系呈现条线化,各部门出于各自的考虑很难完全进行数据共享,把这些数据汇集到一起非常困难。

  同时,数据的可用性也存在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但是许多部门的数据汇集频率低,据了解,有些部门一个月甚至半年才更新一次数据,数据的有效性便会存在偏差。

  “有关数据谁负责采集、谁负责更新维护和使用?能不能共享?能不能开放?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政府有些数据是可以向社会免费共享的,有些数据由于敏感性或跨境流动的限制,并不能向所有人都开放共享。”穆勇说道。

  另外,穆勇提出,如果要开展政务大数据领域的应用,首先应该做好政府基础数据的梳理和业务的梳理,包括目录的编制、流程的优化这些基础工作,而做好这些工作,更多的需要业务人员、信息化人员以及相关的公司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基础工作。

  授权体系或许能够解决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安全问题。北京思源政务通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孟柱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在整个智慧城市建设中,会涉及到各个部门,每一个部门都有各自的利益,都有各自需要协调的问题。这些数据未必非得集中到大数据中心,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又必须要使用,所以可以建立一套用户授权体系类似银联卡的模式。“就好比拿着农业银行卡去交通银行取钱,只有刷卡授权输入我的密码,营业员才能取农业银行的钱。”李孟柱说道。

  即使是建设较早的政务云,也存在利用度较低的问题。在2017年智慧城市论坛上,多位专家表示,相比政务云的建设,政务云的运营维护更加困难。很多省市即使建起政务云,可能也束之高阁,并没有把关键业务迁置上去,导致“有云没有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存在其他难题。王志勤表示,智慧城市发展路径一定要分级分类考虑,不能每个城市都是一样的发展路径。

  要考虑到西部和中东部差距比较大,而且大中小城市本身面临的问题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要根据城市本身地理资源优势、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水平等,使每个城市都能够在自己的智慧的程度之上有序推进,最终达到逐步提升智能化的水平。

  “智慧城市理念可以很先进,方法也可以很科学,但是在行动上还是要采用一种务实的态度。智慧城市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信息化技术有它的局限性,很多时候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时想得非常好非常完美,但实际情况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导致很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完成之后束之高阁难以落实。”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北京分公司解决方案中心经理卢燕表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李冠宇在论坛上表示,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也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地方和企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实践探索,积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等。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