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讨物联网定位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随着物联网在行业中的不断深入,作为物联网核心应用中的定位技术,在交通、医疗、安防等多领域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6月20日下午,由中国物联网产业联盟主办,深圳物联传媒承办,“关于物联网空间定位技术的应用与趋势探讨”沙龙在深圳南山高新园中区国人大厦举行。到场企业针对各自在定位领域的创新与突破,积极探讨,头脑风暴,现场氛围活跃有趣。
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用完善的物联网行业上下游关系网实现共赢
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秘书长杨伟奇
杨总指出,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成立以来,希望通过举办各类主题的沙龙、展会等活动,把行业上下游各个领域优秀的企业、技术、产品、方案案例、平台资源、专家资源梳理汇结起来,实现项目对接及对外输出和推广。联盟目标在三年之内结合5000家系统集成商、300家产品与解决方案供应商,共同合作推进物联网应用。这次沙龙就是希望能够打通各企业之间关于物联网定位方面的沟通桥梁,擦出新的火花。
中兴物联:用A-GNSS辅助增强定位获取数据
中兴物联-技术总工 刘建伟
刘建伟总工以“移动蜂窝通信定位技术”为主题,重点与我们分享了A-GNSS(辅助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应用。在传统的GNSS技术上,将原有GNSS芯片直接找卫星改成找基站获取辅助数据,以缩减芯片获取卫星信号的延迟时间,减轻芯片对卫星的依赖度。由此,A-GNSS技术的定位精度很高,首次捕获信号时间短。
当然,刘工还讲到,该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室内定位的问题仍然无法圆满解决。另外,A-GNSS的定位实现必须通过多次网络传输(最多可达六次单向传输),对运营商来说占用了过多的空中资源。这就需要日后行业内继续研究改进。
铨顺宏科技:用差分定位消除卫星导航系统中的误差
深圳铨顺宏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工程师刘史越
刘史越先生从全球卫星系统出发,全面细致地分享了目前卫星技术的发展水平、定位原理,并认为:“如果要扩大GNSS定位的应用范围,就必须提高GNSS定位精度和定位时间。”而GNSS系统的主要误差与GNSS卫星(卫星星历误差、卫星钟差、相对论效应),信号传播(电离层延迟、对流层延迟、多路径效应),接收设备(接收机钟差、
接收机位置误差、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等因素有关,这些都能影响电磁波传播时间的测量和卫星精确位置的获取。
为此,在“完全消除公有误差;大幅减小、降低传播延迟误差;尽最大可能降低接收机固有的误差”核心思想下,利用差分技术,即利用SBAS或RTK模式,由基准站/卫星发送修正信息,由用户站接收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修正。通过这一系列动作,即可以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
中集智能:用陆地通讯/北斗/低轨卫星多接入手段完成全球可视
深圳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王元龙
传统物流行业的痛点是基础信息采集需手工录入、多领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以及装备通信管道缺乏实时可视可监控的技术手段。王元龙先生以此为依据,描述了“集装箱/车辆+智能装备+通讯管道+云平台”的装备物联网解决方案。利用陆地通讯网络和北斗系统,辅之以低轨道卫星资源,实现全球装备通讯信号无缝对接,完成装备的精确定位及全球可视。
思凯微电子:用广播模式播发差分数据,完成精准定位
深圳思凯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光华
张总经理介绍到,差分数据传输技术主要是利用数传电台和移动通信网。目前大多是利用多基站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参考站CORS。实际上,CORS只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即差分数据的产生。而数据播发通过移动通信网,它的蜂窝技术架构本质上不适合传输时延要求苛刻的差分数据,并发和路由仍然是面向海量用户大众服务时的巨大挑战。
于是,张总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广播模式。由北斗基准站输出差分修正数据,经过设备调制成射频信号,最终将调制后的数字和模信号混合,通过广播天线播发。信号发射成功后,用户可以通过导航系统的便携接收终端共享播发的北斗差分数据。
北斗差分数据的共享技术图
小编总结:本次活动中的最大亮点即是“利用广播系统播发北斗高精度定位差分修正数据”。通过基准站生成的差分定位修正数据,如何高效、迅速地广泛播发一直是业内考虑的问题。鉴于现有GNSS接收机接收信号容易受到环境影响从而影响定位精度,目前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建基准站用数传电台播发修正数据修正误差,这就增加了成本问题并且效率低下;另一种是通过基准站连接到云端用户,用户通过网络获取修正数据,但费用增加,并且同时还受到网络特有的延时、并发、速度等因素影响,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但此时提出的广播机制,即“由北斗基准站输出差分修正数据,经过设备调制成射频信号,最终将调制后的数字和模信号混合,通过广播天线播发”,整个过程只需在现有终端增加一个CDRadio接收芯片,且不需要重复建设北斗基站。这一思路创新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在当下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等大火之时,实际效果很值得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