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趋势下汽车产业链的变革
在“互联网+”的潮流下,汽车产业链原有的各项环节,涉及研发、采购、整车生产制造、物流、销售、后市场等全产业链都在发生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产业价值最丰厚区域更加集中于价值链的两端,即研发和后市场。
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层面,意味着传统行业通过与互联网结合,将会促进更多的融合创新、孕育更多的业态、形成传统行业新的增长点。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概念广泛应用,车企的变革正悄然开始,许多车企逐渐利用这些技术和概念来了解客户的需求,调配生产车型,加强生产物流管理,以便更加高效的生产,节约成本,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汽车产业链原有的各项环节,涉及研发、采购、整车生产制造、物流、销售、后市场等全产业链都因“互联网+”概念而发生了大变化。
产业附加值向两端加速转移
笔者认为,在“互联网+”的潮流下,汽车产业价值最丰厚区域更加集中于价值链的两端,即研发和后市场。
随着汽车企业与其他行业的结合,互联网、新能源等技术在汽车新产品研发中的应用愈发明显,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逐渐成为主流。研发阶段创造的价值占汽车总价值比例不断攀升,汽车研发前端价值不断凸显。同时,在汽车保有量不断的增加,用户对用车观念的不断更新,汽车后市场面临巨大蓝海。从2014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汽车后市场领域,重构了汽车后市场的边缘,汽车后市场规模急剧扩大,2015年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将超过7000亿,预计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万亿级别。
图1 汽车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图
前端:汽车研发模式受到冲击
“互联网+”时代,汽车企业通过与跨行业的其他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引进新技术,新能源汽车、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汽车产品概念不断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汽车新产品从技术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将汽车产品的边界无限延伸,未来汽车产品将朝向“智能化、电动化、互联化、轻量化”等方向不断拓展。在国外,以google为首的google汽车联盟正着力攻坚汽车无人驾驶技术;国内这边,汽车行业销量第一的上汽集团也与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着手研发中国第一台互联网汽车 。
互联网对汽车研发的影响不只是体现在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互联上,同时也从根本对汽车研发的模式进行了冲击。传统的汽车研发一直致力于实现“以客户为导向”,但是受限于技术等原因,此种研发理念并不能深入践行。随着大数据、云平台等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汽车企业一方面能够通过大数据对大众客户需求进行有效捕捉,研发出满足众多客户需求的大众产品;同时还可以通过模块化定制研发,满足小批量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中端:生产制造、物流与销售体系的重塑
生产制造:在“互联网+”时期,汽车企业生产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将不仅仅是产品质量控制,还要着重注意提升效率、提升柔性、缩短生产周期。此外,我国还面临着制造成本不断增加的局面,目前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制造成本只比欧美发达地区低5%,汽车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角力中脱颖而出,智能制造是必经之道。
物流:订单驱动的采购和供应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会更具效率。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客户需求的有效预测,在客户下订单提前对客户需求进行预判,能够有效的提升订单驱动的效率;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供应链运转体系,也能够加速信息流的流动效率;智慧物流的运用,可以减少零部件库存,实现JIT生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还可以实现供应客户的及时性。
销售模式:“互联网+”的影响下,汽车电商平台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厂商和消费者接受,成为汽车销售的主要渠道。人们用车习惯未来也会发生变化,汽车共享模式可能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从而改变汽车的销售模式,未来车企可以进一步发展汽车的共享服务,很多车不再需要销售,只需根据数据监控系统来统筹安排租车服务。在中国,各类企业也开始进入这个市场,中国现在已经有多家公司在努力打造P2P汽车共享商业平台。
后端:互联网+颠覆后市场
汽车后市场在中国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间巨大,与制造业相比更贴近服务业,这将成为“互联网+”的下一个切入点,届时很多传统服务模式将很快被颠覆。
后市场作为与客户沟通交流是直接的,因此相对于价值链其他环节,用户体验更是王道。从目前看来,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程度也是最深的。汽车养护以“1元洗车”的互联网免费业务模式为切入,拉动汽车业务发展;汽车租赁行业里,以“滴滴、快的、易到、Uber”等企业为首形成了多模式的汽车租赁模式;车联网数据在汽车维修检测中发挥了重大效用,有效的提升了汽车维修的可靠性和效率;汽配行业、二手车行业中,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价格、质量问题,也随着电商平台的引入而消除。汽车行业专家认为,汽车后市场将在更多层面实现与“互联网+”的融合,创造更大的行业空间。